万水千山走回乡——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札记

因着【华企会天鹅读书俱乐部】读书会推荐,有幸读到久仰的费孝通经典名作《乡土中国》,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得以有所了解。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尽管时事变迁,但乡土社会中的遗留下来的某些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1920年进入苏州振华女校读书。1928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医学预科。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

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1942年加入民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多项政府公职。

二、本书概览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生育制度》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其中第一篇《乡土本色》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

《皇权与绅权》:是社会结构中政治结构的分析,分析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内地的农村》:是根据云南农村调查的事实而进行的理论分析,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里的雇佣关系问题、农村的人口问题、乡村工业问题等,其中关于在农村推广现代化的小工业的主张,引起了很多批评,但他却坚信这将是历史的主流。

《乡土重建》:对中国城乡的经济结构、政治基层权力结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城乡关系等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并对乡土复员后的未来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主张。

《生育制度》:生育制度的含义是指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的一套活动规范。娴熟地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把婚姻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从种族绵延、双系抚育、家庭结构的基本三角关系形态、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及其扩展等进行多层面立体的论述,创建了生育制度理论体系。

简而言之,本书的各篇都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并且贯穿了一个主题,即社会结构分析,其中许多新的概念,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生育制度、社会继替等,至今仍然是分析中国社会的重要工具。

三、阅读随感

1.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我们都知道,“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而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一个有差序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得看所实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

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

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在基督教历史里,人们一度再度地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志。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换个我更能理解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关系,差序格局可以理解为专制、威权,团体格局可以理解、平等。

2.阿波罗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提到了阿波罗式文化和浮士德式文化的差异,这两种西洋社会的文化模式,能很好的印证我国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特征。

先看“浮士德式”文化

浮士德

《浮士德 》是德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歌德的长篇诗句。“浮士德精神”是指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不满现状,勇于追求,它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不仅如此,浮士德精神还被赋予了积极地入世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探索、积极实践,自强不息的奋斗。

在乡土社会中,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家庭环境,追求的都是稳定和睦。而浮士德精神追求人的精神解放,鼓励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一味追求发展、创新,就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动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会破坏经济的发展。

再来看“阿波罗式”文化

  阿波罗寺庙

阿波罗文化与浮士德文化在很多方面正好相反,浮士德文化强调发展和创新,阿波罗文化则突出稳定和维持现状。

乡土社会的大环境是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传承,四季轮回,周而复始。人们安居乐业,自食其力的生活,很少会出现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必自己钻研创新,完全可以依照前人积累的经验来解决眼下遇到的问题。例如,有病,就用老一辈传下来的土方子治病。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追求的社会现状是稳定,人们对传统是有敬畏之心和信任度的,而阿波罗式文化恰恰应和了乡土社会这一需求。

再看乡土社会的家庭传统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家庭不仅是一个生育社群,还是一个事业社群,在这个社群中,虽然是夫妻组合,但真正合作的却是父子、婆媳,“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也就这样形成了。

为了更好的进行合作和事业运行,中国的传统家族中有家法,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的标准,儒家思想也讲究“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夫妻、父子之间要像君臣一样负责和服从,因此夫妻之间感情淡漠也就情有可原了。

另外,适合乡土社会发展的阿波罗式文化,要求社会保持稳定和谐,这也意味着男女之间的感情不能太充沛、激动。在这种男女关系的规则之下,男女间只须按部就班地按照门当户对的传统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完成社会族群延续即可。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为了保持稳定,男女之间的感情就总是会有一定隔阂和距离感。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作用和扼制之下,筑就了男女间千百年之久的鸿沟,中国人在两性之间的感情上远比西方人矜持、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热烈、流露。即使今天,其潜在的惯性仍然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的家庭观与爱情观。

3.其他话题

本书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留待后续再行分享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皇权与绅权》——《论绅士》封建社会主权属于贵族,皇权时代主权属于皇帝。帝王本无种。马上得到的天下也必须在马上失去。夺来夺去,以暴易暴,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皇权下的宦术。绅士是士,官僚是大夫。绅士是退任的官僚,在野,可朝内有人。士大夫联结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到现在仍如此。

《皇权与绅权》——《论“知识阶级”》:知识的分化,劳心与劳力。中国知识分子为何不能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担当领导的责任?

《皇权与绅权》——《论师儒》:儒家为何成为皇权时代最有力的思想体系?政统与道统是怎么运作的。中国有道为何没有形成宗教?

《内地的农村》/《序》: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及节制生育,因为土地养不了这么多人。


4.关于学术研究与学术品格

术业有专攻,如何看待社会也是有方法论的。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国的社会事实,而是用了西洋的科学方法及社会学理论去观察及分析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更进一步地想对中国社会怎么会这样的问题提出解释 。

本书的内容虽是学术研究,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大体能读懂,虽然理解不算透彻。个人认知有限,无法给出专业的评价,仅作为学习与认知,但费孝通先生的书,让我们对于中国社会有了去认识的兴趣,并获得一定的理解。这样的学术研究才从高高的社坛上走下来,让大众社会得以认知。

做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

费孝通的整个学术生命历程,走的是从观察人们的实际生活,去理解他们的创造需求愿望和社会变化发展的道路,他一生“志在富民”,是一位杰出的人民社会学家。

费孝通说:“我本是个教书先生,没有钱,又没有权,怎么能去富民呢?那就只能靠我这脑瓜子里的智力来为富民事业想办法出主意。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学术,至于我所谓的学术属于通常所标明的哪一门、哪一科,我觉得无关宏旨。称之为社会学也好,称之为人类学也好,反正我只学会这一套。这一套是否够称学术,我想还得看他是否抵用,能不能富民为断。

做学术不是为出名,不是求己富,而是为富民。比对当今之“教兽”,剽窃之风,非常钦佩这种学术品格!

四、问题探讨:中国当今农村的未来在哪里?

读完本书,知道费孝通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才有这样的论文出来。现今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我所看到的部分现象,农村劳动大量流失,留守的只有老人与儿童,还看过农村老人自杀率相当的高。

最近刚刚看到一则消息。曾经“家家户户住别墅、配豪车”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终于因为400亿巨债暴雷而破产。当年的华西村有多么的风光,现在的华西村就有多么凄惨。

据了解,华西村旗下的华西集团已经破产,总资产542亿,负债大约400亿。很多人将资金借给华西村,但华西村已经破产,无力兑现还款。目前当地国资委已经介入接管,由政府监督和筹措资金,将百姓的投资款逐步退回。而村民们风雨无阻,排着长队,焦急的等待。

根据公开信息,华西村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富有的,1960年之前的华西村,还是非常普通而且贫穷的一个村庄,依靠种田为生,华西村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名扬天下的第一村,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老书记吴仁宝。

时势造英雄,英雄借助时势成就事业。当年华西村之所以能够崛起,正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浪潮,村支书吴仁宝正是紧跟和抓住了中国改革开发大潮的机会,艰苦创业,发展旅游、钢铁、纺织业三大产业,最终让华西村成为了天下第一村。

旅游业、钢铁、纺织,华西村的三大经济来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入锐减。而随着时间的迁移,华西村的营收越发减少,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截止2016年第一年度,华西村负债达到了389.07亿,2018年第三季度,华西村负债达到了369.3亿元。

但是,华西村的陨落,归根结底还在于,华西村从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杆逐步蜕变成原村书记吴仁宝家族的家天下。据熟悉华西村的读者透露,老书记吴仁宝的4个儿子及其家族,可以支配动用的资金,占整个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以上。

而华西村作为天下第一村的光环不过是转瞬即逝。

费孝通在书中,农村的土地养不了那么多人,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华西村的案例给我们一个警醒,中国当今农村的未来在哪里?


五、结语:万水千山走回乡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个国民,必须充满敬意地去了解本国历史,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国民;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大量了解本国历史的国民,才能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个人以为,仅仅认知历史,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远远不够,还要读懂历史,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性。

例如: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菊与刀》,是了解日本民族性的巨著。

英国凯特·福克斯的《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性又有多少透彻的了解呢?

现在,我们走遍千山万水,回看自己的国家,很多却不甚明了,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了解中国的民族性,费孝通《乡土中国》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并进行深刻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水千山走回乡——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