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阅读笔记 第二章

作者:埃克哈特 托利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他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地的人。自1996年以来,他居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

目录

第一章

你不是你的头脑

第二章

意识 :离苦之道

第三章

深入当下

第四章

心智回避当下的策略

第五章

临在状态

第六章

内在身体

第七章

隐含生命的路口

第八章

开悟的亲密关系

第九章

和平在超越快乐和不快乐的地方超越好与坏的善

第十章

臣服的意义



第二章 经典摘要 

你现在所创造的痛苦,十之八九都是对“本然如是” 某种形式的不接纳和无意识的抗拒。抗拒以此批判的形式,呈现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情感的层面上,它又以负面情感的形式呈现。痛苦的强度,根据你对当下这一刻抗拒的程度而言,而抗拒的程度,又决定于你与心智认同的强度。心智总是想尽办法去否定当下,逃避当下。

--对于痛苦的外在 ,常常伴随的解释是想不开,觉得“本然如是” ,拒绝承认


持续不懈地进行有意识的专注,切断了痛苦之身和思想过程之间的连结,并且引发了转化过程。

--所以做家务也是很好的办法,切断思考,整理心情


情感痛苦的另一个层面,是根深蒂固的匮乏感或不完整,不圆满感。这是我执心智本质的一部分。它是某些人的意识,也是某些人的无意识。如果它是有意识的,它便以一种游离不定和持续的无价值感或自卑彰显于外。如果是无意识的,它只会以一种强烈的渴求,匮乏和需要,被间接地感觉到。在任何一种情形下,当事人为了填补内在所感觉到的空洞,经常会强迫性地追求我执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食物。所以,他们要为财产,金钱,成功,权力,认可,或者一份特别的关系努力奋斗。这么做基本上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好一点,感觉完整一些。可是即使在他们获得这一切之后,很快就会发现,那个无底洞还在。这一来麻烦可大了,因为他们无法再以梦幻自欺。其实他们可以继续自欺欺人。只不过这会使问题更加棘手。

--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遭到别人的非议这个时候就会有意识得思考:自己的能力问题,不自信;一个朋友幼年父母离异,长大结婚生子后,一直在另一半身上索取爱,要被爱 要关注 ;内心无意识得感觉到渴求 匮乏和需要。


只要我执心智主宰你的生命,你便无法真正活得自在;你无法获得平安或是自我实现,除了在你得偿夙愿的那个短暂片刻。由于我执是自我感的变异,它需要与外境认同。它需要不断地兼顾防卫和觅食的两大功能。最常见的我执认同是与财产,工作,社会地位,认可,知识和教育,外貌,特殊能力,关系,个人和家族史,信念系统有关,经常还包括政治的,国家的,种族的,宗教的,和其他的集体身份。但是以上皆非你。

--这就可以解释 你拥有了全世界 却没有了你自己 这句话的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下的力量》阅读笔记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