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痛与悲——评《安娜与我》

一直对中东这片神秘的土地感兴趣,阅读过许多相关的历史类的著作来了解这段历史,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瓜分沙洲》《犹太建国史》《以色列总理私人回忆录》《九月的十三天》《耶路撒冷三千年》等等相关的著作,还有相对个体化的《为你,耶路撒冷》《敌人和邻居》,然而这些书大多是宏观的介绍巴以之间的种种背景,以一种大的角度来介绍这两个国家和民族。然而,在这种大环境下,普通民众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通过阅读丹.夏维特的小说《安娜与我》可以了解这些内容。

丹.夏维特是出生于1944年的以色列小说家,长篇小说《安娜与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1986年的以色列总理奖的获奖作品。这本书通过描写主人公丹尼尔和他的妻子安妮、年轻朋友年轻朋友阿耶莱特和艾立尔之间的互动,写出了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生活,从普通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以色列。

丹尼尔与安娜相识于一个远方亲戚的婚礼,在见面的第一刻,丹尼尔就意识到安娜似乎与他有共同的感觉,两人彼此吸引,第二天就在一起共进晚餐。安娜给丹尼尔的初印象是“她的脸上、身上散发出一种疲惫的宁静,优美高耸的颧骨上一双深邃的眼眸带着悲伤而疏离的深情”,使得丹尼尔充满了好奇。而丹尼尔的长相并不那么吸引人:瘦高微微驼背的身形,难看的五官,微秃,还有瓶底厚的眼镜。这种长相也造就了他自卑的心理,安娜自信大方、端庄举止以及带有神秘感的美丽让他羡慕。但安娜透过这种外表看到了他细腻、正派的内心,并最后和他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照例是夫妻之间的琐碎生活,婚后选择住处:安娜想留在特拉维夫,而丹尼尔想前往耶路撒冷;讨论职业以及抚育孩子:丹尼尔突然不愿再做老师,安娜也不愿让别人来照看他们的儿子罗恩而自己出去工作。夫妻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裂痕,直到这种裂痕扩大到一种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都感到痛苦。导致安娜去寻找她的拉比,而丹尼尔和年轻朋友们在一起。最后走向一个更加复杂的悲哀结局。无疑,这种夫妻间的琐碎,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也是可以从中提取经验来反思的。

从如果用时下时髦的词来讲,丹尼尔无疑就是一个loser。他的外貌以及性格一点也配不上安娜,而太细腻的感知能力、过于敏感的心理、想干大事却又无能为力的性格,使得他挣扎而痛苦。年轻朋友对他伸出了援手,然而他又亲手毁灭了这种希望。

作为大背景的战争又是什么样的呢?“你每一天都必须用生命做赌注,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这种情况逼得人发疯。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战争是什么。他们只用结果来衡量它。如果他们赢了,那战争就是好的,他们感觉自己更强大、更安全了。但参与其中的人知道战争中每一秒都是永恒。”这也是丹尼尔的不稳定以及最终做出选择的因素之一。

我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痛苦和悲哀。作者对人物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丹尼尔这样的小人物的挣扎和痛苦不仅仅存在于以色列,具有一种代表性,有我们内心隐藏最深的影子。再加上阿以战争的环境,使得这种挣扎和痛苦又染上了一层残酷而悲哀的色彩。这是一种触及心底的文学的力量,也是一种人性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人物的痛与悲——评《安娜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