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到一亿的大房子,满桌的lamer,我都不酸,直到今天,人均3000多一顿的桐寿司,让我想抱起手下的键盘一顿啃,以此缓解焦虑。
之前被纪录片《寿司之神》种草的数寄屋桥次郎最低消费才三万日元(不到两千人民币)。
我真是飘了,刚刚是怎么把“才”字说出口的。而桐寿司,一道菜就要1800。
我真实酸了。
吃对于我,不止是一种生理需要,它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拥有足够大的空间。我很爱吃。从街边的章鱼小丸子到盘子里的红酒鹅肝,光是说出这几个字,我就已经咽了3次口水。
我宁愿少买一件衣服,去享受一顿精神上的慰藉。也许有人觉得不值,毕竟衣服可以用穿的时间来衡量价值。吃不行,一顿饭,几十分钟,过几个小时,就不属于自己,可以说是爽一时。
但是还好,我不是一个人。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吃观”很重要,如果我跟对象说想吃人均三千块的日料,他回复不值,那么,拜拜了您嘞。
有个朋友,之前去他的地盘,请我吃饭,我兴致勃勃地收藏了好多店铺,结果,他来一句,“我对吃不感兴趣,无所谓,你觉得好吃就行”,顿时,我反倒没兴趣了。
吃不就是要一起吐槽,一起赞叹的吗?除非对方是吴彦祖。
不过相比和吴彦祖一起吃饭来说,还是一顿3000多的日料更好实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如来聊聊钱。
1、存钱有必要吗?
在我看到《小狗钱钱》、《财富自由之路》这两本书前,我是个月光族,甚至有负债。
当时的理念是,努力赚钱就好,只要收入增加,就会有存款的。
但是当我看到书里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开始存钱,不管你收入增加多少,永远不会有存款。我想说,这不就是我吗?
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反正再赚就行了。但是从没有想过,失业怎么办?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就现在的环境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到那个时候,谁能在背后支撑?靠父母吗?还真没那个脸。
现在太多广告在教我们超前消费,什么“年轻就是花呗”,什么“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我不相信每月一发工资就全还给银行是你想要的样子。
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
朋友婚礼不用考虑发完红包下个月怎么办;
有人借钱不用找借口说钱转出来需要时间;
约个会不用接下来一周点20块以下的外卖......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两本书,然后从现在开始,每月将10%的收入存入定期,最好是半年或一年的定期,活期会忍不住想消费。
如果你有负债,那么就把生活费估计出来,设置不能超过这条线,然后剩下的钱,50%存为定期,50%用来还负债。
要是你不清楚自己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那么我们就进入下一步。
2、重新开始记账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尝试过记账,我以前尝试过很多次,但是都没有坚持下去,直到真正意识到存钱和清负债的重要性,我想,不能再做一个在金钱上毫无退路的人。
在《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我们人类思维运转的方式是,竭力避免痛苦,并及时行乐。
当时看到上面那句话,我的情绪仅仅是认同,我们好像天生对理论有免疫,直到我了解了巴比伦人的故事。
古巴比伦人很早就学会消费借贷了,他们从放贷人那里借款,和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是,古巴比伦人可以用一种东西作抵押,就是他们自己。
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他就被当做奴隶卖掉,那时候,拍卖奴隶就像现在拍卖房子一样普通,9/10的奴隶都死于修筑城墙,但是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奴隶平均只能存活3年,如果倒下后不能再站起来,就被从城墙上推下去。
看到这,我们都会想,谁会冒这样的风险,用自己去抵押贷款?然而放贷业务空前繁荣。
答案就是,逃避痛苦,及时行乐,和现在的快乐相比,失去自由和沦为奴隶并不重要。
仔细想想,难道我们不是一样的吗?
虽然没有那样的灾难性后果,但是却成为了债务的奴隶,仅仅是为了那些超出消费能力的东西。
回头想想,那些东西真的有必要吗?一瓶上千块的精华,又不是用了它就会变成迪丽热巴,也不是一个几千块的包包就能让你看起来不一样。
让人看起来不一样的永远是你满满的底气。没有负债,没有月光。
当你开始记账之后,你会意识到很多东西是浪费的,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避免多余的消费.
我现在用的APP是松鼠记账(不是广告,如果你有觉得好用的APP可以介绍给我哦)。页面比较简单,用着还可以,大家可以下载试试。
记完一个月的帐之后,刨开那些不必要的花销,剩下的就是你大概一个月所需要的生活费,尽量先把它当做底线,如果有负债,消费降级一段时间,直到把债务还清。
在这里补充一句,信用卡和花呗都算负债,他们可以当做你急需用钱但是资金不够时候的急救金,但是不能用作平日花销的第一付费方式。
否则会无形中花出超过你还款能力的钱,因为大家的潜意识里都会认为信用卡里的钱不是自己的,好像就能随便花一样,但最后不都要自己还吗?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到我说存钱和记账这两个不符合消费主流的内容,是怎么想的?会觉得我很土吗?
或许会吧,但是,土又怎样,有钱的感觉太爽了,你一定要试试!
真的希望有一天,我的文章标题会变为“成功打卡人均3000元的日料店”,而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