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七十.羊楼洞里出青砖

  老青茶产于湖北赤壁、崇阳,咸宁,通山一带。羊楼洞是青砖茶诞生之地。青砖茶又叫“洞砖”,属于黑茶类。分面茶和里茶两种。面茶是由鲜叶杀青、揉捻、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所制。里茶是由鲜叶杀青、揉捻、渥堆、晒干所制。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制成青砖成品茶。国家标准对青砖茶的定义是“以老青茶为主要原料,经过蒸汽压制定型、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过程制成的青砖茶”,它的特点是“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成红,叶底暗褐”。

  据说最早的青砖茶是由明代的“帽盒茶”演变而来。明代,羊楼洞茶商为了减小茶叶包装体积、便于长途运输,就把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明代关于“帽盒茶”的文字资料,只是在现代的《茶叶通史》中看到了如下文字:“青砖茶压造历史,迄今已有200多年了。最初不叫砖茶,而叫帽盒茶。经人工用脚踩制成椭圆形的茶块,形状与旧时的帽盒一样。每盒重量正料7斤11两至8斤不等,每3盒一串。经营这种茶的山西人,叫盒茶帮。” 

  清中后期可以看见明确的关于“砖茶”的文字资料。如清嘉庆年蒲圻人周顺倜在《莼川竹枝词》中写道:“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清《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稍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从上可以看到,至晚在清嘉庆年间羊楼洞已经出现了砖型茶,道光末年已经有了明确的砖茶制作工艺。

  在近代中国茶叶外销道路中,湖北赤壁羊楼洞至俄国的中俄万里茶道是比较有名的。当时茶叶从羊楼洞运到新店装船,出江至东北方的汉口,进襄阳,自襄阳车载马驮入河南,越黄河、走晋城、奔太原、抵大同,最后到达塞外名城、张库大道起点、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或从羊楼洞运至汉口后,取水路经上海、天津,再转陆路运到张家口。另外一条从山西北部入内蒙,再穿越草原、荒漠,进入俄国。

  茶叶巨大的利润吸引了来自各路的商人,自清至民国先后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等国内茶商接踵而至在羊楼洞设立工厂或茶庄。鼎盛时的羊楼洞有茶庄二百多家,人口近四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羊楼洞人流涌动,各业昌隆,故有“小汉口”之称。1917年一声炮响,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其后茶叶贸易国有,至此运往俄国的茶叶受阻。后来日寇侵华,火烧羊楼洞,茶事愈落。有机会到羊楼洞游览的朋友可以走走宽不至三米的古街,看看街上被昔日运茶的独轮车在青石板上压出的条条车辙,只有它们在还在默默诉说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登临一长啸,日夕紫烟浮。”。羊楼洞有明代廖道南笔下的美,也有着茶事的百年辉煌。期待古镇重焕生机,让羊楼洞青砖茶再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重塑“小汉口”之辉煌。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耕而陶聊茶:七十.羊楼洞里出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