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可爱 ,其实是在呼唤爱

   01

今天早上起床去上班,时隔将近两个月,宝宝终于接受了妈妈要去上班这个事实。

白天她得和姥姥在家,晚上妈妈下班回来才能陪她。

没有往日的哭闹,接受了这个事实。

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暂时分开了一个多月。

当我再次长途13个小时的火车带她回家时,小家伙明显比以前粘人多了。

每天在家里,我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

嘴里永远都是“妈妈怕,我害怕”

                        “妈妈抱抱”

我心里很清楚,上一次的无奈分别,孩子现在刚刚回到家里。

相隔4个多月,对她来说这又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害怕妈妈又一次离开她,白天,我们两个人在家时,天阴,家里光线暗,我都是把所有的灯打开。

孩子粘人,闹人,我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但我知道,在第一次离开家里之前。

她,其实是很可爱的,她可以自己在客厅玩玩具,我可以在厨房安心做饭。

这暂时的“不可爱”其实是在一个多月的分离之后,极度渴望父母的爱。

02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对面孔,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对于孩子来说,最早的人际关系就是和抚养着建立起来的。

一般是和妈妈,然后就是和家庭其他亲密关系的抚养着。

曾经在古代,有这么一个蠢皇帝,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一个笼子里,从来不让孩子见其他人,只给他食物,结果孩子变成了一个废人。

人,必须得和其他人进行互动,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心智。以前有过“狼孩 ”“猪孩”,从生物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人”。

但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这孩子长大后心智是有问题的,他不能形成正常孩子应该有的人的心灵。

所以人的心智的发展不能离开人际互动。

   03 

曾经有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不同的依恋模型。

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就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这个世界对他是友好的,接纳的。

他也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是信任的,这是他今后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学校里,见到的学生多了。厌学、弃学、情绪低落的孩子彼彼皆是。

种种不良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错误的信念——反正升学无望了,不如破罐子破摔吧!

诚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学习成绩暂时落伍并不可怕,某个方面不如意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见希望,心如死灰,无所依托。

这些不可爱的孩子,用种种不良行为——顶撞老师,故意迟到早退,故意不穿校服,不戴校牌,留怪异发型,上课搞诸多小动作,到底是为何?

答案很简单,他们只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制作这些事件来引起大家的瞩目,体现自我价值。

04  

​再接触了解的深了,往往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背后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都出现了问题。

这就是我们谈的另外两种依恋模式了。

焦虑——矛盾型依恋,孩子既渴望从父母得到爱,但是在相处中又会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

这像极了青春期的孩子,身体上已经慢慢成人化,但是心理上还是不成熟,需要父母的引导支持,但是真的在一起讨论问题了,往往双方又是战火纷飞。

最后一种回避型依恋,当孩子在婴儿时,需要父母足够多的爱,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是回避的,或者是缺失的。

当“爱”缺失时,孩子就会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当有效的心灵埋下一颗“不信任”的种子。

那日后,如果父母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那这颗“种子”总会慢慢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影响他成年后的人际交往。

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一个安全的港湾,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心理共振。

真正的爱,给的再多也不嫌多,在他们不那么可爱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给孩子一些时间。

愿所有的我们被世界温柔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不可爱 ,其实是在呼唤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