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自我安慰都是精神胜利法 ‖《呐喊》——阿Q 正传

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孔乙己》《狂人日记》《药》震撼人心,引人深思。但其中的《阿Q 正传》仍然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围绕阿Q 正传中精神胜利法,一直有种种讨论和有趣的观点,就借此篇读书笔记,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听到类似“阿Q精神其实我们都有,被别人欺负委屈时自己安慰自己,不就是用这种方法自我安慰渡过的吗”  “阿Q精神对于宣泄不良情绪有一定积极作用,是把双刃剑”这样的观点,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这类说法,在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和观点将阿Q精神胜利法等同于自我安慰是比较草率的,并没有参透“阿Q精神胜利法”的定义,“小看”了阿Q精神的严重性。并不是所有的自我安慰都是“精神胜利法”。

要区分清楚自我安慰和阿Q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首先就得先搞清楚二者定义。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是用纯想象中的胜利,作为对实际失败的补偿的一种心理方式。主要表现用为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妄自尊大、忌讳缺点、懦弱不愿意面对现实、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社会层面来说,精神胜利法是近代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和国内封建统治腐朽,国家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清王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地位,欺骗和蒙蔽人民的认识,可见,精神胜利法自上而下的就已经从封建统治阶级传播于社会各阶层,从而能使整个民族都受蒙蔽,这是形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时代根源和社会根源。精神胜利法有了发展的土壤,形成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个人原因层面来说阿Q是一个农民,生活在封闭的状态中,目光狭小、知识浅陋。民族矛盾和危机中,农民长期生活在封建思想浓厚的环境,既按触不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又接受不到先进的思想抵制统治阶级思想腐蚀。这样,阿Q在精神上受精神胜利法影响和毒害更深,表现得更为突出。

自我安慰则是一种在认清现状敢于面对现实的前提下,着眼于未来而克服眼前的挫折的心理,瞳憬于希望而冲淡失望的情绪,是积极调节自己情绪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还是比较直观的看出了,比起“自我安慰”,其实阿Q精神胜利法准确来说是一种自欺欺人,而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在概念和意义上都是是大相径庭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阿Q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来说是消极的逃避现实,沉醉在虚幻之中,而自我安慰是一种积极勇敢地面对问题且自我治愈。因此像开头提到的那些随便将二者混淆概念,等同到一起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人格只有与外界发生联系或交往才不会感到孤独,相反,拥有自己独立的个体人格、有自己的价值信念或信仰的人即使长时间独处也不会感到孤独,斗室中虔诚向佛的高僧,牢狱中坚定的政治犯在精神上是不孤独的。”  阿Q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日常行为模式中采取“精神胜利法”——一种心理防卫策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许多个体身上也可常见心理防卫策略,也偶会出现“精神胜利法”,问题是,个体之所以拥有个体人格,其屈从也好、移置宣泄也好,以理想化自居也好,均未失去自我。在阿Q身上,我们见不到其具有个体人格的所有基本特性,他屈从、受虐、忘却、攻击意味着自我完全臣服于外界的权威,而不是伸张精神和道德上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所有的自我安慰都是精神胜利法 ‖《呐喊》——阿Q 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