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运营的10个误解

本文摘录自《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

误解一:运营就是打杂的

的确,运营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想要做好运营工作,你除了要对用户保持坦诚的心态之外,更要学会用开阔的思维看待问题,学会站在大局观上考虑问题。比如做活动,我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品牌与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你只有时时思考,多练习、多实践、多总结,才能具备“华山论剑”的资格。否则就算工作很多年,也只能是浑浑噩噩。那种明明对运营不够了解却还坚持出来班门弄斧的做法更加不可取。

误解二:再烂的产品,运营也得吞下去

我觉得这是极其不负责的一句话。如今,互联网早已不是2010年以前靠运营为驱动的时代。早年的社区产品,功能其实都很烂,凭借运营硬撑,也能做得很不错。猫扑是典型的以强运营为驱动的产品,我们社区的人数从未超过20个人,所以我们做过相当多的运营模块。能够与此媲美的还有秀场模式,他们的运营强度更大。

2010年以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产品时代。用户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你的产品做得不好,即便运营强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所以你必须重视产品,把产品体验做得足够好——真正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现在个时代,“强奸用户”的思维已经淘汰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一代、二代的成功者,现在很少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原因。

同时,看重产品的时候,同样不能无视运营。豆瓣的产品算是社区里面做得最极致的了,甚至达到无视大数据的程度,结果导致了一些问题——其实早在这个产品诞生之初,很多问题就已经埋下隐患。一个产品,基因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旦种下,也许再无改变的可能。这就是产品的宿命。既然两个因素都同样重要,那么产品和运营就务必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比重,我从来不赞成堆人头的战术。产品强,运营成本就可以小,运营的压力也可以小;产品弱,运营做起来就会更加辛苦。所以,如果你现在的产品还没能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就从产品上找找原因,别再只挑剔运营的问题。

误解三:运营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

运营的工作虽然门槛低,很多人都可以从事,但是我并不认为谁都可以做好这份工作。

一个好的运营,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运营气质的。在面试一个人时,其实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做事认真、踏实务实、接地气、重视细节、耐性和韧性好、逆商够高、执行力强、思维灵活等,这些都是一个好运营必备的素质。这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后天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还有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运营团队更不是实习生、毕业生能够取代的。因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基本上可以以一敌三。

误解四:运营就是背黑锅的

运营人员做的工作杂而多,很多都是没法拿数据来考核的。于是公司经常会把责任和指标算到运营头上。找不到责任人时,人们通常让运营来背黑锅。比如“类,你是管运营的,这个责任必须得你负”“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是的,回首我的运营工作经历,基本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背黑锅,简直是一部大写的背黑锅历史。想必如果哪天我要写小说,也可以写一个类似的创作题材,讲述一下我的血泪史。但反过来一想,这似乎也没什么——归根究底,一个好的项目本来就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根本不必相互推卸、推诿。

但是,为了避免总是冤枉同一个人:很多工作,如何赏罚,最好提前达成共识。如果确实无法界定归属,那就划定由相关人等一起承担。

很多时候,运营容易被一些“负因素”抹杀功劳,比如广告,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不小心遇到一个不理想的广告,导致整个团队浪费掉几个月的心血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广告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位置、素材、数量、效果是否合理,涉及的每个环节和要素都要了如指掌,但是又有几个真的能做到。

误解五:运营就是扛KPI(关键绩效指标)背数据的

关于这点,取决于你的公司是否足够重视运营,这个项目产品驱动的成分有多少,另外也看你个人的担当。

我这些年一直在背数据,从最初踏入这个行业做初级运营开始,到现在负责项目,始终如此。

根据我多年的实战经验,其实我更赞成把数据进行分解。这样便于发挥项目所有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起来,随时心里都要有根弦儿。

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总是习惯将总目标和责任丢给下属,这就不对了。一个好的领导,需要懂得与员工共进退,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至于那些抢下属功劳的人,我更是鄙视至极。

误解六:运营可以适当抱怨

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东西,甚至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优秀的运营作品——这是作为一个优秀运营所应坚持的原则。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你一定要有成本意识,即给你1000元的经费,你能做出和给你100万元经费同样的效果。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所有公司的风格,靠钱才能解决问题的工作,那绝对是你个人能力有问题。

并不是说运营不可以抱怨,而是说就算你说到口干舌燥,该完成的工作也照样必须完成。领导不会让你牵着走的,否则人家凭什么领导你,能成为你领导的肯定都有一定的本事。对于你来说,永远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要么走。

再者说,抱怨会让你的整个团队产生负面的情绪,不利于大家抱团协作,爱抱怨的人就算能力再强,都不可留,这种人应及时辞退。

误解七:运营就是与用户聊天的

运营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和用户沟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运营都是带着目的去和用户沟通的,并不是如你所想,随便跟朋友聊几句。最重要的是沟通的时间成本,每个出色的运营都会进行合理地把控,对时间观念的要求很强。

运营做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拉新、留存,这个最多只能算初级运营的思维角度。“站内维护站外拉”的原则只是运营工作的一个分支——用户运营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后面还有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数据运营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成。

误解八:产品做完了,剩下的就都是运营的事情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运营根本就不能在产品上线之后才介入。我们常说,技术赋予一个个产品以血和肉,而运营则赋予这个产品以灵魂。所以运营自始至终就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发挥运营的积极作用。产品上线以后,用户用的时候运营人员每天也要用,每天都要看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上线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一个产品最终成为何种形态,是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运营的需求、时代趋势不断演进的——连张小龙都不敢说微信的最终形态是怎么个情形,何况是咱们这些后辈。

误解九:运营有方法论

严格说来,运营是没有方法论的。几乎没有一个运营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优秀的运营人员都是摸爬滚打多年才练出来的。所以,我也从来不迷信运营方法论。运营需要灵活处置,思维定式就已经很可怕了,如果你再被方法论这个枷锁给禁锢住,岂不更可怕?

互联网日新月异,用户玩社区的生命周期从最早的四五年,缩减到现在的几个月。有文化的社区本身就少,一个创意随时会被抄袭和取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时刻都要保持更新。也许3年前你所坚信的运营思路,现在早已经不适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方法论不是无论何时都可以用的工具,但是可以拿来参考。它可以帮你建立自

误解十:运营可以速成

关于这点,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运营真的不能速成。真正优秀的运营人员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摸索。

运营能够帮助一个人练就平和的心态,你可以用在这个过程里磨炼出的特质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把自己积累的东西写出来,就是分享自己的心态,让更多的运营初学者甚至管理人员学会在工作过程中改变对它的看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现在积累了多少,将决定你未来能站在一个多高的高度,所以,一定要好好磨炼,不要偷懒。

运营就是追求变态的极致

影响运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实就是细节,就是把重复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们对运营的10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