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读后感 | 错的不是战争,而是引发战争的人

图片发自App
01

一部从头到尾都让人沉重压抑的片子。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进军波兰,对华沙的犹太人进行种族隔离,最后送入集中营。

男主角是波兰知名的钢琴家,作为一名犹太后裔,先是目睹父母,弟弟妹妹被送往集中营,后面又经历从隔离区逃跑,在一些艺术家朋友的帮助下,东躲西藏,躲避德国人和一些憎恨犹太民族的波兰人。

最后,在一位德国军官的掩护下,活了下来。

人在战争和杀戮下,苟延残喘地生存,毫无希望。

02


图片发自App

在这样沉重的背景下,看影片中网友们发的弹幕,引起了我的极度不适。

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意思是说,整个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的遭遇,纯属他们自己活该。

这就和前段时间微博登上热搜的“蒋劲夫家暴女友”事件一样,很多网友力挺蒋劲夫,将矛头指向作为受害者的蒋劲夫女友,说她“咎由自取”。

那如果今天被打的是你,当年被杀戮的也是你,那这种言论还能说得出口吗?

在暴力和杀戮面前,任何批判受害者的言论都是不能成立的。

更何况,二战期间,犹太人面临的是整个民族的屠杀。这场战争中,丧生的是600万鲜活的生命。

生命平等,绝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它是生而为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底线。

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挑起杀戮,去鼓励暴力。

更没有资格用简单的一句“咎由自取”,去无视那么多生命的丧生,为这场屠杀洗白。


03


图片发自App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

德军闯入隔离区的一户犹太家庭,要求坐在餐桌旁的一家人全体起立。

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无法站立,于是德国军官一声令下,老人被两个德国士兵抬起,从二楼直接扔了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连年轻人活着的权利都微乎其微,更何况年老体弱。

除了杀戮,还有对活着的人殴打和侮辱。

德国士兵殴打犹太人的理由,甚至可以是“因为今晚是平安夜”。

战争面前,生命失去了它应该有的体面。

而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300000的遇难同胞。

每一场战争的背后,带来的都是国破家亡。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应该是对和平的尊崇。

如果战争是必然,那热血男儿应该冲锋上阵保家卫国;但如果战争可以避免,那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

和平,才是人实现价值和自我追求的基础。

战争也好,杀戮也罢,每一个事件都是中性的,无谓对错,错的永远挑起事端的人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琴家》读后感 | 错的不是战争,而是引发战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