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林恩•埃里克森
罗伊斯•兰宁(著)
鲁效孔(译)
导言
传统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缺陷有如下几点:
•它不能与模式识别和意义建构相关的脑科学研究相一致。
•它不能积极应对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学习研究,学科专业知识是指由事实性内容支撑的,对概念、概括和原理的深刻理解为证据的知识。
•它假定教事实性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实现对学科的概念、概括和原理的深刻理解。
•它无法有效地应对指数级增长的知识,并会在教育群体中导致一种“加速蔓延”的焦虑感。
•他无法支持对更深刻的知识与技能的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迁移。
第一章 课程设计:从目标为本到概念为本的模式
21世纪迫切需要的高阶概念性思维能力包括:
•通过可迁移的概念和概念性理解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的能力;
•将知识分类储存到头脑的概念性图式中,以便更为有效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跨文化、跨时间、跨情境迁移概念和概念性理解的能力。p11
与陈述内容或技能目标相比,清晰地表述概念性理解是一个不同的思考过程。要清晰地陈述一个概念性观点,在打磨这个观点的时候,人们需要认真思考事实性支撑。p12
概念为本的课程模式提供了一个不同层面心智处理的清晰描述:在事实性层面上能“知道”,在概念性层面上能“理解”,在技能和过程层面上能“做”。p13
第二章 课程模式:二维对比三维
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是互为共生的、三维的、概念为本的模式。p19
概念性视角引发协同思考。正是思考的事实性层次和概念性层次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深层次理解以及概念与观点的迁移能力。p23
第三章 知识的结构
知识的结构展现了课程设计的流程,从主体和事实开始,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找出重要的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又连接在一起,形成跨越时间和相似情境的概念性理解,即概括/原理。p28
如果不将观点与支持性内容相联系,人们将无法形成深刻的概念性理解。p28
为什么概念性理解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如此重要,这有很多原因:
•它们是从要学习的主题中提炼出来的批判性理解。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科和重大问题的最为基本的理解。
•因为知识广度太大,我们完全有理由提升到更高的抽象度(概念、概括和原理)上,来聚焦和加深智力性工作。
•全球互动和跨文化背景的学生日益增多,这将允许教师从学生的文化背景中提取概念和概括的实例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概括和原理通过允许学生建构自己的个人意义来支持其探究。在教师组织的结构化探究的帮助下,他们形成概括。教师通常使用启发性教学方法——通过有效使用不同类的问题、不同的教法、个人或小组调查、讨论、分析、总结等指导学生的探究。
•只有在概念性理解的层次上,迁移才会发生。能够将理解迁移到不同具体实例的学生发展了大脑图式,使其深刻的洞察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
•协同思考需要事实性知识和概念之间的互动。协同思考需要更深层次的心智处理,并让我们能够对与概念相关联的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它可以支持个人意义建构,并能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这将激励我们更好的使用我们的大脑。p29
第四章 过程的结构
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强调面向理解的教学。p40
第五章 培养概念为本的教师
第六章 培养概念为本的学生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p69
如果我们希望所有学生都成为批判性思考者,那么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充满思考氛围、富有智力激发性的课程与教学。p77
学生如何从教师利用概念为本教学法设计的学习体验中受益: •在学生构建个人意义和理解时,他们会交互地,反复地运用事实性的知识和技能,并记住相关的概念。这种协同思考过程开发了学生智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当重视每个孩子的主动思考。
•孩子们在对有趣的问题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和思索,并最终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过程中,合作性工作小组帮助孩子们参与到社会意义的建构中。
•让学生透过事实或日常技能去学会思考,让他们跨越时间,跨越文化和情境去迁移概括和知识,拓展他们的世界观,有助于学生看清各种模式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性的大脑图式。p72
成为概念为本的学生的发展历程包含三个方面:
•工作热忱(参与度、毅力、耐力和勤奋都是学习热忱的组成要素,对于特定学科,学生应该具有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洞察力和特有的兴趣。)
•协同思考(这是一种事实层次和概念层次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式心智处理过程。)
•深度理解p72(终极目标)
第七章 关于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理解什么
p79什么是概念为本的课程?
概念为本的课程是一种三维课程设计模式,它架构了学科领域的事实和技能内容,并带有学科性的概念和概括。概念为本的课程,与传统的以主题和技能为本的二维课程设计模式非常不同。
二维和三维课程模式之间有什么区别?
二维模式注重事实和技能。三维模式注重概念、事实、技能以获得对学科内容的概念性理解。
我们为什么应当使用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模式?
•它能够开发大脑的结构(大脑图式),使大脑将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模式化,以及在概念层次上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
•当学生们将事实、策略和技能与关键概念、概括和原理联系起来时,它要求学生们在更深层次的智力水平上对事实和技能进行加工。
•它从事实/技能和概念两个层面上促进并发展智力。
•它支持“协同思考”——知识与理解在事实/技能层面和概念层面上的认知性互动。
•它通过激发个人智力而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用事实信息来解释并支持自己的深层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语言流畅性也得到了提高。
概念为本的内容是以观点为中心的,而非知识覆盖为中心的。p83
概念为本模式的四种关键组成部分:协同思考、概念性视角、引导式教学和引导性问题
第十章 总结与未来
p127课程与教学:经线
概念为本的课程是三维的,它利用事实性内容和技能来支持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概念和概念性理解。知识结构和过程结构描绘了事实、技能/策略/过程和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表达概念性理解的陈述——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概念和原理。每个学科都有一个概念性结构,而课程编写者的任务,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明确学生在这个框架内应当“知道”“理解”和“能做”的内容。清晰的概念为本的框架,能够协助教师设计课程单元和日常教学计划,以实现高质量教学,同时,这个框架还能帮助教师宏观掌握过去和未来的学习。它为学生打开一片广阔天地,引导他们达成超越核心课程的知识和理解。
p128概念为本的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说它是科学,是因为教师能够利用概念为本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说它是艺术,是因为每个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体验都各不相同。概念为本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法,它要求教师主动思考,并清楚地理解概念性教和学的目标,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窠臼中跳出来。概念为本的教学一般来说是引导式的——它会利用事实性的、概念性的和激发性的问题来使学生协作(有时候是独立的)去探究有趣的、相关的或要求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并非以事实性知识为最终归宿,而是指向深层次的概念性理解。教师们通过对学生们的“知道”“理解”和“能做”开展形成性评价来调整教学,并制定差异化的策略来支持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p128概念为本的学习:纬线
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价值是促进高质量的学生学习。“全人教育”包含很多方面:社会情感成长,身体发育和健康,积极的心智健康,自律能力和效能感,以及其他促使学生成长为深思熟虑的负责任的终身学习者的因素。
对学生而言,概念为本的学习具备智力和情感的激发性,因为教师重视学生的思考,并使之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成为充盈思考的场所。学生明白犯错误是被允许的,因为犯错才是真正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班级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并让他们因深入思考和努力与他人写作而得到认可。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两者更能激发学生获得成功了。
p129办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迎接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点,课程需要反映社会和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