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 Guan读-人格心理学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by 小冠

认知流派-2

1. 「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的自我」不一致,都可能导致内心冲突,但并不一定导致抑郁情绪。

——「不一致」不决定情绪,对「不一致」的解释或接纳程度才更与感受相关。

认知疗法的理论假设是:情绪障碍和自暴自弃的原因是不恰当的思维,那么用正确的思维取代之,进行「认知重建」,能够解决情绪上的痛苦。

由此,认知疗法对明显的不合理思维导致的痛苦很有效果,研究也认为,认知疗法对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也有效。

但,「合理化」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方式,若个案本身相当理性,「善于运用合理化,远离情绪」才是Ta的核心冲突,那么聚焦于非理性观念的治疗,是否又是对防御的强化呢?

2. 一些常见的非理性观念似是而非,不是太明显的「非理性」,好像哪里不对,又好像无从反驳——这需要认知疗法有一定的指导性,大概咨询师不可以太中立、温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轻而易举看出别人的错误想法,但自己情绪有问题时,就是另一回事了。

REBT创始人Ellis的治疗过程中,就用到很多强烈尖锐的面质,有时让人难以接受。

3. 认知/认知行为流派,对抑郁的疗效相当有实证基础,对抑郁的解释也广泛被认可。

抑郁三元素:①对自己的消极思维,②对未来的悲观态度,③以消极方式解释当前经历;贝克抑郁量表是认知流派对抑郁症的重要贡献。

抑郁者更容易注意到与抑郁有关的信息。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时,不会去筛选积极还是消极,而是哪条回路用的越多,就越熟练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抑郁者习惯于处理消极信息,那么当有任何信息过来的时候,可能更倾向于用悲观消极那条回路去加工。

4. 「抑郁思维」「抑郁情绪」相互作用,处于抑郁情绪中的人,更容易用消极地思维看待自己、当下和未来;而这些消极思维,又加重了情绪的困难。

认知流派处理抑郁的大体思路是:关注个案对负面情绪所提出的理由→ 驳斥/辨明这些不合理观念→ 重构认知,获得合理思维。

5. 严格来说,「行为」和「认知」流派都是撷取人格的某个面向或现象来做解释,并没有关于人格的完整理论,能解释「人格是什么/如何表现/如何造成个体的差异;认知影响人格,那么认知图式是如何形成的…」

换句话说,即使知道了关于某人认知方式的许多描述,依然无法形成对这个人的「人格印象」。并且,如果有无数个人有无数种认知图式,那么它用于解释行为,等同于什么都没有说。

另一种关于人格理论的总结,有三种流派:①精神分析+动力学流派的人格观、②生物特质流派的人格观、 ③ (新近的) 叙事流派的人格观。——也许是教材较老的缘故,没有包含叙事流派。

---全书撸完,读的是这个版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9 Guan读-人格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