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终身成长

各位好,我们今天为大家讲述本周的新书,叫作《陪孩子终身成长》。

我平常讲了有大概十几二十本亲子类的书了。我在讲完这么多的亲子类图书以后发现,其实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孩子,孩子究竟是一个机械体,还是一个生命体。这是完全不同的出发点。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学问,叫作简单的科学,有一种学问叫作复杂的科学。简单的科学是说,每一个事物可以分成很多个步骤,可以分成很多个部分,它的各个步骤和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清晰,可追溯。符合这种条件的就叫作简单科学。

比如说我们要造一辆汽车,或者我们要造一个火箭。你看,火箭这玩意儿,听起来已经非常复杂了,但是对不起,它依然是一个简单体系。因为它的每一个模块和模块之间,每一个零件,每一个软件,它都是因果关系清晰,可以追溯的。

但是,另外一种学问叫作复杂科学,就是混沌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它是没法切割成一个一个的部分,然后把这每一个部分做好以后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结果的。

比如说天气,比如说整个市场的经济,比如说计算机网络,或者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命。

所以,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他是更像一个简单的机械体,还是更像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我相信大家都能够有判断。

用类比来讲的话,就是你觉得你的孩子,更像是一辆汽车,还是更像是一座花园?

如果我们要打造一部汽车,那我们所需要用的手段,一定是非常明确的、复杂的、有步骤的。

请注意,这里边会造成混淆。简单体系,需要用复杂的手段来打造。复杂体系,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这就是我认为最玄妙、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

什么意思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万物这么复杂的这么一个宇宙,这个体系,都是由最早的那三行代码不断地迭代,最后到今天。

所以,如果我们把孩子视作是像汽车一样的一个机器,那么我们用的手段一定极其复杂,就像那个丰田生产模式一样,每一个步骤不断地拧螺丝。孩子既然是一个机器,那我们来看:语文、数学、英语、跳绳,它就分成这么几个模块。

那语文不行就补语文,数学不行就补数学,英语不行补英语,晚上再陪你下楼跳绳。最后这个孩子,你会发现,他语文也可以,数学也可以,英语也可以,跳绳也跳得不错,但是,这个孩子压根就不爱学习,觉得很痛苦,硬被你这样塞到了一个盒子里边,扔进了大学。等他大学毕业以后,颓废。他开始觉得没意思,干什么都没劲。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这么一个富有生命的一个人,非得变成一个善于考试的机器。这就是我们用错了手段。我们用了简单体系的手段,在对付一个生命体的孩子。

那反过来你看,一个花园的一个发展,你不需要像一个造汽车的工程师那么使劲。你只需要阳光、雨露、水,坐那儿喝杯咖啡欣赏它。它自己有生机,它会长出来。它最后可能长成森林,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但是它会有自己的命运,它会有自己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复杂体系的特点。

所有的复杂体系都是靠简单的规则在驱动。就好像我们讲过很多次蚂蚁,讲过很多次沙丁鱼。沙丁鱼在海里边游泳,第一条,紧跟前面的鱼;第二条,和两边的鱼保持等距离;第三条,前后保持等距离。就这么三条规则。把这三条规则输入到一个沙丁鱼的头脑当中——基因当中写定的,那么在海里边沙丁鱼就会形成梦幻一样的整个鱼群。

你说这些鱼都没有智商,怎么能够游得那么漂亮,没有脱队的。然后这时候一个鲨鱼过来咬它们,自动让开,非常完美。不会发生踩踏事故就让开了。

靠什么?后来计算机专家在模拟的过程当中发现,就是给那些小箭头(沙丁鱼)输入这三条指令,然后把第一个箭头推一下,整个沙丁鱼群就活动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说复杂体系的更迭进步,靠的是简单规则的驱动。

我们人类从一个大分子一路进化过来,到今天这么复杂的一个社会体系,靠的是什么?三条简单的规则:

第一个规则叫作遗传,就是父亲提供一半的基因,母亲提供一半的基因。

第二个规则叫作变异,找几个点变异一下,变得跟父母有点不一样。

第三个规则叫作选择,变得好的,适合这个世界的就留下来了,不适合的慢慢被淘汰。

你想人类进化这么复杂的一件事,都是靠这么简单的三个规则:遗传,变异,选择在驱动。

所以有人问那个元胞计算机专家——我们在《复杂》那本书里面讲过这一段,说你能告诉我宇宙的发端,到底是什么吗?那个元胞计算机专家就讲说,我不知道宇宙的发端到底是什么,但如果有的话,一定不超过三行代码。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想跟大家讨论,教养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那最重要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那最重要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么。找到了这三根支柱以后,你会发现,孩子富有了生命力,他才能够不断地迭代。

因为我们替孩子操再多的心,你能陪他到什么时候呢?!他如果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他如果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能力,父母再使劲,没有用。

所以,我们如果用机械体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想要把他打造成一个听话的机器,结果就是你特别费劲,孩子特别痛苦,你们俩的关系特别紧张。这就是目前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大量的现状。日常生活当中,几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处在这样的痛苦之中。

我们来看写作业这么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就是大量的家长,在孩子上一年级以后开始紧张,说怎么能够帮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很多人就出馊主意,说一年级是最重要的时候,一定要盯住他,帮他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他学会了写作业就好啦。

然后从一年级开始盯他写作业。糟了,这一盯他写作业,一下子就要盯到高三,都这样。因为只要你不盯,这孩子就开始放松。

孩子慢慢地学会什么呢?就是我是一个需要被盯的人,没有人盯我,我写不了作业。然后很多家长特别奇怪,说平常都父慈子孝的,都特别开心,为什么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一写作业就生气。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从后脑勺冒上来。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莫名其妙这件事。你所做的所有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一定是因为潜意识在起作用。

所以,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做错了题,你现在想想看,一个孩子不会做一道数学题,这是一件值得生气的事吗?这是一件很萌的事,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你问他2加2等于几,等于5。因为大人不会犯这样的错,只有小孩才会犯这样的错。这才是正常的心态。但是问题是别人家的孩子做错了,我觉得好萌,很好玩,我的孩子做错了,我觉得太生气了,怎么可能这样。

然后我就再问这些家长,你生气,你发脾气,你骂他,对他学这道应用题有帮助吗?家长其实很清楚,说没帮助。

为什么呢?你试试看你学开车的时候,你老公坐在你旁边天天骂你,有助于你学开车吗?!肯定无助于学。你越开越没信心,最后干脆说,我以后不学了。

我们知道大喊大叫对于孩子写作业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还心脏病发作送医院等等。搞出很多问题来。

原因在哪儿呢?潜意识。这个行为就叫作投射。

所以,我在这本书开篇就是说,有很多人现在在质疑说,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有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决定性的作用是需要定义的。

这个很难讲,有一本书专门讲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不是父母,而是他的伙伴,其次是老师,然后最次才是父母。这是一派的观点,但是我看完那本书,它并没有说服我。

就算我们不说亲子关系对我们一生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至少应该承认,亲子关系对我们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说你的孩子做错作业,你会生气。这就是因为你在小时候,因为这件事情,曾经受过打击和委屈。这种莫名其妙的愤怒叫作投射,就是你把当年所受的那个痛苦,那个压力,放在心里边。

然后,此刻投射在这个孩子身上,说我以前遭受过这样的屈辱,今天我可不能再承受了。

这不是我的错,所以你听到很多妈妈在骂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这么一句,说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

你说这个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潜台词就是这事不怪我,这事怪你。我们在跟孩子分清责任。

你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分清这个责任有什么好处?只是证明你在发飙的那一刻,你也回归到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的状态。这就是投射的作用。

所以,亲子关系对于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体内的激素水平,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过程,然后找到建立一个孩子内在动力的那三根支柱。

找到它,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他会自己迭代,他会往前跑。

比如说,我们讲过《爱因斯坦传》,我们讲过埃隆·马斯克,我们讲过孔子,我们讲过很多包括达·芬奇这样的人。有哪个人是靠被逼着上各种各样的班,然后成为一个学霸,然后最后一步一步成为科学家的?没有。

但是当这个孩子内心当中,存在着生命力,你抑制不住他。他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不断地自己找书去读。这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发展最重要的那个来源和力量。

但是我们今天完全做反了。我们的办法是:老师和家长变得无比焦虑。我们特别希望这个孩子像一部汽车一样,有一个开关一摁,考上大学了。这就最简单。

但是这个孩子自己想去哪儿,不知道。他没有内在的GPS,他没有自己成长的动力。

所以,我们如果理解清楚了复杂体系和简单体系的区别,也就是知道了生物体和机械体的区别,我们就知道,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我们没法把一个孩子拆割成很多不同的指标,然后硬性地拼凑在一起,让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霸。我们正确的做法是:把他当作一个人,然后让他的内在产生动力,让他爱自己,爱这个社会,让他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遇到了挫折能够自己解决。这时候你发现,你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好了。你管好你自己就好了。把你自己的内心调理得更顺畅,让你变得更阳光,更健康,你会反过来,给孩子带来更良好的人格影响。然后孩子自己会成长。

好消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人生当中能够发现,即便父母的很多管教行为错了,这个孩子都有可能慢慢长得好。因为一个孩子的生命力是无比强大的。

你看你过去跟你家里边的人闹别扭,青春期离家出走,跟家里边人吵架,过了三十岁以后浪子回头,又回归家庭,又跟自己的父母关系还处得不错。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说人是有生命力的。人是具备弹性的力量的。

所以,之前你就算给他施加了很多的错误的影响,他最后也依然要过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要对孩子的成长有信心的地方所在。

所以,每一个家长,如果真心地把这本书读懂,并且愿意过上轻松美好又愉快的这种生活,你孩子都会好。

那么具体来讲,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这三根支柱,或者说,最早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我把这些书读完之后总结出来的,未必一定对,但是我觉得,这三个方向基本上是靠谱的。

第一个叫作无条件的爱。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能量,是来自于爱。就是你为什么愿意为这个社会做事,你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愿意探索,愿意解决很多的问题,愿意创业,或者愿意从政,愿意当官?原因是因为你爱这个社会,你对这个社会想尽一份力量。但是你想,当一个人开始不爱自己,不爱社会的时候,他不会有动力去创造一些东西。

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这些东西全都是来自于无条件的爱。

那你说这个东西容易吗?最难就是这个。因为虽然每一个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说,我是最爱他的。我很少听说哪个父母恨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这样父母,不多,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要真的建立无条件的爱,这是一个技术活。

为什么呢?我们得需要和两样东西做斗争:一个东西叫作交换,一个东西叫作威胁。

那天我们家来了一个嘟嘟的小伙伴,就跟我讲说,我妈一旦生起气来,除了头不打,哪儿都打,浑身上下到处拍,还有一次把我推到门外,关起门来,让我在外边待着,说不要我啦。

孩子现在回忆这些事,都觉得很好玩。因为孩子都已经过来了,他没关系,觉得很好玩。但实际上,你要知道,这些伤害是已经进入到了他的激素水平了。

所以,当你用这种暴力的方法,用这种说我不要你的方法,我把你推出去这种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话,你一定能够看到,这个孩子哭起来是歇斯底里的。这个孩子一旦闹起别扭来,他会大喊大叫,他会极其疯狂。

为什么?他的激素水平高,他跟父母在不断地争斗的过程当中,他的激素水平已经比其他人高了。他处在不安全感之中,你看起来不打他的时候挺好的,一旦发生矛盾,你就能够见真章了。

所以,当一个父母喜欢用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时,孩子在不断地跟你学习。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对待这个孩子的方法有多么的简单粗暴,多么容易搞定他,你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残酷的青春期。就这么简单。因为他在跟你学习。他在跟你学习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哦,原来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推出去,就是把门一摔,就是离家出走。

所以,等他过了青春期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他会把所有从你身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首先应用在你的身上。而且用这种威胁和交换的方法,会让孩子对于本来应该从事的那些学习,锻炼这样的事情产生逆反心理。

为什么呢?如果学习不是一件糟糕的事,你为什么要用自行车跟我换?就是很多父母形成的习惯是孩子无论要什么,父母都说,那你给我考个第几名,那你给我读几遍英语,你给我做个什么什么事。你总是用这样交换的方法在跟孩子沟通,最后孩子会感受不到学任何一个东西的乐趣。这就是交换和威胁的诱惑。

那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这个?而且我观察到更多的状况是往往爸爸们喜欢交换,妈妈们喜欢威胁,很管用,只要一威胁孩子就听话。核心原因是因为孩子爱我们,要远胜过我们爱孩子。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也就是你把你孩子揍一顿,打完了,过二十分钟,孩子就跟你好了,还主动过来跟你讲,妈妈,我错了。你看,对你多好,你换个方式,你想你儿子把你打一顿,你过二十分钟跟他好吗?!够呛吧。

所以,孩子不能够离开这个家庭。因此,当父母一旦用威胁的手法对待他时,他老实了,但问题是他内心当中的那个爱被破坏掉了。他从来不会觉得,父母对他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很清楚,我如果不乖,父母就不爱我。我如果成绩不好,父母就不爱我。

有很多父母说,今年如果成绩考得好,带你去旅游。等到年底成绩一拿过来说,就这成绩还想旅游,我都没脸去,取消。当父母说取消旅游的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识到你爱的是谁?你爱的根本不是我,你爱的就是我们班那成绩好的,你爱的是那个成绩。

所以,我们用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跟孩子之间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当你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时,好了,孩子内心就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会花一辈子的力气去追寻安全感,或为了追寻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价。你就看为什么那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了以后,非得去找一份,一个月挣几千块钱的普通工作。你问他为什么?安全,这铁饭碗,这个能干很长时间。

实际上,他学那么多的知识,他考了那么多的试,他为什么不能够去尝试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呢?!没有,安全感被破坏掉了。这就是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原因。

那么,很多父母不理解,说无条件的爱,那就是干啥都行呗。干啥我都同意,都不管,能行吗?不对,如果干啥都行,都不管,那个叫作忽视。那个会给孩子造成另外的伤害。你可以去听一本书叫作《被忽视的孩子》。

管孩子最高的境界,叫作温柔但是有边界,就是孩子做错了事,一定有人指出来,一定有人要指出,要纠正他,这个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他会知道,我的爸妈是关心我的,我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会指出来。但是你要知道,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溺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批评的。

但你要注意,在批评他之前,你要先阐明无条件的爱。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所以,我要坚决制止你做这样的事情。讲完了之后,你可以说得很严厉,讲完了之后,还要告诉他说,你看,今天爸爸虽然批评了你,但是怎么样——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你得不断地强调这件事情,他才能够知道说,哦,原来爸妈向我提意见,批评我,是真的为了我好。

我在家里边,跟我的儿子互动的过程当中,我就积攒了大量这样的经验,就能够明显地体会到,你按照书上说的方法来做,是有效的,根本不费劲。

你比如说,我们见到很多家长在公共场合纠正孩子的行为,博物馆里边说,你别动,那孩子就说,我就动。

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越纠正他,他越不听呢?实际上,就是这个孩子,在不断地试探你的底线,他觉得你可能不爱我了,你这个表现你是不喜欢我,那我再摸一下,我再做得更过分一点,我看看你的反应。到最后被揍一顿,说你看,真的不爱了。然后再重新修复。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地试探底线,然后最后失望,难过,打一顿,回归正常,这么一个过程。

越来越费劲,原因是孩子根本不确定,你是不是爱他。他在这件事上消耗了大量的心力。

那我跟我儿子去博物馆逛的时候,他也很兴奋,想要跑。我说,嘘。我就只要这么一个动作,然后他就很认真地看着我,点头,跟我老老实实逛几个小时。

为什么呢?就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爸爸会爱他这件事,所以,爸爸如果说这事不好,那他一定要考虑,他一定会认真地去思考说,爸爸的意见。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当你跟孩子之间建立了无条件的爱的关系的时候,你所说的所有的话,在孩子那儿才会有用,才会起到效果。否则的话,你们俩之间是博弈的关系。

你想想看,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父母产生大量的博弈关系。父母说的话不会执行,除非你打我,或者除非你给我东西。你不给我东西,也不打我,我就不执行。这就是我们说,当无条件的爱被破坏了以后,管教会变得更加困难的一个原因。

怎么解决呢?解决的办法是重新建立无条件的爱。你得不断地跟他阐明咱俩之间的关系,然后我是爱你的,妈妈是爱你的,全家人都是爱你的。爱要放在前面,然后因为是爱你的,所以,我们要告诉你这样做为什么不行。把道理跟他讲明白,然后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思考。这就是要从小到大做的一个功课。最容易做的时候是三岁以前。

三岁以前是帮孩子建立价值观,建立行为习惯,建立情感类词汇最重要的时间点。

所以,第一根支柱叫作无条件的爱。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温柔,但是有边界。因为边界也代表着爱,温柔更是代表着爱。如果能够把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你跟孩子即便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摩擦,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你们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你们不会相互怀疑,不会相互欺负,不会刻意地做权力的争夺等等。

有的家庭会产生这种亲子关系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就是这个孩子会用一生的牺牲,用一生的错误来证明父母的错。我就见过一个人跟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

为什么呢?我妈让我跟他结婚的,我就跟他结婚。我就看看这事有多糟。然后生活变得越来越糟,她沉浸在这里边,每次只要一吵架,就把这事拿出来讲——当初是你让我结婚的,当初你让我嫁给他的。

你看,她明明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她为什么不改变呢?因为她需要证明父母错了。这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博弈关系的结果。

我们跟孩子不是博弈的关系,我们是相互爱的关系。所以,好好爱他,然后给他建立一个行为的边界。往往有无条件的爱的孩子,举止更得体,更有行为的边界,更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家庭教养的表现。这种教养的表现,绝不来自于父母的呵斥。

我见过很多父母,是为了让孩子表现得有举止,就是瞪他,呵斥他,大声喊。假的,这个只是为了父母的面子,但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基本上就能够猜测到父母的那个状态。

有一次,我在一个寺庙里边,看到一个妈妈冲两个孩子发脾气,看得我真的心疼。她大声地骂那个孩子,你给我出去,站在门口。然后她发现,那孩子站在门口又去玩,她追出来在门口接着骂那个孩子。

我能够理解这个妈妈,是特别希望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她是一个有家教的妈妈,她是一个对孩子负责的妈妈,能够让孩子举止得体的妈妈,但问题是她的举止特别不得体。这是我们说第一根支柱,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的爱。

第二根支柱叫作价值感。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边讲说,一个人这一辈子寻找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两样,一样叫作归属感,一样叫作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那么第二根(支柱)价值感,就需要我们的父母为孩子建立。

怎么建立价值感呢?就是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才会高,这个就叫作价值感的建立。

要想理解价值感怎么建立的核心,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那里边用到的一个方法,叫作情感引导。情感引导的方法,就是能够最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的方法。也就是说,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种叫习惯性打击。就是孩子无论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负责打击他。表现得好,说你翘尾巴,表现得不好,说你看你,你比别人差多少。然后父母只要出现,永远不允许孩子得意,永远不允许孩子高兴,不允许孩子骄傲。这种习惯性的打击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在一天到晚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强,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他觉得我做什么事都不行,做不了,那么他的自律性也会差。一有空看手机,一有空看电视,晚上开着电视不睡觉一直看,就这样。

要想提高你本人的自律性,减少你的拖延症,减少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要想办法去做一些小事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比如说好好打扫你的房间。当你能够把房间好好打扫一下时,你今天一天的工作效率都会比以往高。为什么呢?原因是你的自尊水平提高了。

那么,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孩子身上,为什么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机来就玩命?你就不能给他手机,只要给他就一直玩不放手,直到父母把它抢走。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平极低,他觉得我反正管不了我自己,我这个人没法管自己。因为父母整天说你管不住自己。

孩子会逐渐地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就是你天天怎么说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慢慢地就长成那个样子。原因是孩子相信父母说的话。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然后父母天天说你是个笨蛋,天天说你没有自律性,你看你将来怎么办,那孩子慢慢就长成那个样子了。

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我们需要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立刻站出来告诉他,你刚刚这件事情做得对,原因是什么什么什么。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把这个为什么说清楚以后,孩子通过做了这么一件正确的事,学会了一辈子坚持这个正确的事。

你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嘟嘟大概三四岁的时候,早上起来发现他一个人弹钢琴。然后我就表扬他,我不是表扬他钢琴弹得好听,我也不是表扬他爱钢琴什么的。我说嘟嘟,你知道吗,你今天早上的这个行为,爸爸很高兴。你说高兴,他就开心嘛。他说为什么高兴,我说你今天这个行为叫作自律。他说什么叫自律,我说自律就是自己能够管住自己。一个人自己能够管住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你学什么东西都能够学得会,你都能够坚持得下去,特别棒。

你看,你表扬的不是弹钢琴这么一件小事,你表扬的是这件事背后所带来的,那个你能够看到的这个孩子有自己的自主能力。

所以,从那件事以后,他就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自律性的人。他特别喜欢把自己的自律性调动出来。

所以,在我们家,他很小的时候就有手机。然后他自己设定手机上网的时间,到点提醒,就停了。他自己设置了一个软件,我都不会用那软件,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把那个软件设置好,到二十分钟,停了。然后这个到多少分钟停了,自己管自己。

所以,不用陪他写作业,不用检查他的作业,不用问他考试怎么样,完全不用做。因为他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就会慢慢地学会了自己管自己。他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最后能够让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那个人,是他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替他打造一条什么样的通道。

包括很多人会问我说,樊老师,你将来希望孩子去国外读书,还是留在国内读书。我说这事不归我管,这事是他的事。那我的责任,就是让他看一看国外什么样,国内什么样,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教育方式。他选,他自己有了自己的方向,他一定会自己去做。

这就是我们认为孩子的价值感需要提升,当我们提高了他的价值感以后,他的自尊水平提高,他的自律性才能够相应地提高,从而为自己负责。这就是第二根支柱。

所以,我们希望家长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思路。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不断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对的事情上,有很多事看起来做得不对,但是背后也有可能有对的那个动机。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发掘的东西。

那为什么我们大量的家长,特别喜欢看孩子做错的地方呢?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来自于我们原始的本能。我们原始的本能,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今天,都是靠焦虑在维续的。

一个人必须得有一定的焦虑感,你才能够过马路小心车,你才能够下台阶,小心看着点台阶,别疯。这个东西是保护我们从原始社会,一直到今天的一个东西。我们内心有强大的焦虑感,我们才能够小心各种各样的事。但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没有那么多老虎,没有那么多洪水猛兽。

所以,能够给我们带来焦虑感的那些外在的生命威胁变少了以后,我们体内的焦虑情绪依然那么多,无处安放,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关心谁,就在谁身上使用这个焦虑感。所以,我们对老人焦虑,对孩子焦虑,对爱人焦虑,就这么来的。

所以,你的焦虑感只是你的本能。如果一个人仅凭本能做事,那你只能适应农业时代的生活。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带领一支团队,你也不需要教育那么多孩子去读书,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认识字没关系,每天种地就行,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

那这时候焦虑就够了,你不需要领导力,不需要带团队,不需要激励别人,但是教育恰好跟我们内在的原始本能是相反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你怎么样能够异于禽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你怎么能够跟禽兽越来越不像,这就是你跟你的原始本能对抗的一个过程。

所以,你要想能够提高孩子的价值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抗你内在的原始本能,不要整天为孩子担心,为孩子焦虑,看到任何一个事都想到坏的方向。你要慢慢地换一副眼光,诶,这事也不错,这个有前途,这个有什么样的一个背后的原因。

这里边我最喜欢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案例。陶行知有一天,看见学校里边孩子打架,他说别打了,别打了,分开。分开以后,就跟那个大小孩讲,说你去我的办公室等我,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了,都吓死了,然后大小孩儿站那儿等着。

陶行知进来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儿。他拿一颗糖,给你颗糖。他说为什么,说奖励你,我让你到办公室来等我,你就来等我,说明你心中有我这个校长,懂得尊敬师长,很好,拿着。拿着一颗糖,然后那孩子说谢谢校长。然后校长接着问,说再奖励一颗糖。

为什么?说我刚刚去调查了一下,你为什么打那个小家伙呢,因为他欺负女同学。所以,你这个行为叫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值得奖励,来,拿着这颗糖。

然后那孩子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不应该动手打同学,校长我错了,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特别好,来,再来一颗糖。

为什么?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所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行了,去上课吧。

三颗糖,各位你想想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这辈子会不会忘记这件事?就是你跟孩子打架,然后被校长叫去。陶行知先生用这三颗糖,帮助孩子塑造了哪三个行为呢?

第一个行为叫作尊敬师长,第二个行为叫作见义勇为,第三个行为叫作知错能改。你注意,这才是价值观,这才是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东西。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处理打架的事件,在学校里处理不完,小打小闹,整天就叫家长,你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价值观?你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没有,他下次可能能够学会说,避开你到墙外边去打架,就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被父母不断地纠错的结果——那天我看了一本书特别有意思,说我们从小被父母揍,被父母打,导致的结果,根本不是我们变得更乖,而是我们学得更狡猾。就是我再也不要被你发现。

我反正回顾了一下我的人生基本上就是这样。就是没改,我只是让你发现不了这件事而已,而真正能够有效地帮这个孩子扭转的,是发现他的亮点。像陶行知这样的人是说,在孩子已经明显做错事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发现这个背后的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提高孩子的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根支柱。

第三根支柱叫作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就算有爱,有价值感,他也很难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么他永远不可能继续迭代。那真正能够让他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所以,我把终身成长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就是所有我们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美德,背后一定是有一个成长型心态在起作用。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终身成长》,大家有机会可以参考那本书再听一下。

一个人为什么谦虚?因为他觉得日子还长,我现在所取得的这点成就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我谦虚,并不是假装的,这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一个人为什么诚信?因为他知道这一次交易,只是这一次,我们以后日子还长,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好的信用系统。所以他诚信。

一个人为什么努力?一个人为什么勇于尝试?一个人为什么勇于接受挑战?你去考察背后的心态一定都是来自于终身成长。我可以不断地改变,我可以不断地进步。

但如果一个人是固定型的心态,觉得我可不能丢脸,我都混到这个份上了,要失去这一切可怎么办?!当你不断地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闭塞,然后越来越固步自封。

那怎么才能够帮助孩子去建立美德背后的美德呢?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不要给孩子贴大量的标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比别人差在哪儿,你看看别人多强。当父母整天拿孩子跟别人比较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发现说,维护我的自尊体系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赢过别人,比过别人。

所以,他永远处在一种跟别人比的那个体系当中。这时候你发现,他哪敢去接受什么大的挑战。他只想追求赢的感觉。赢的感觉是虚幻的。因为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作斗争,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做比较,人这一辈子只跟自己比赛。就是你最终有没有跑过自己,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强。

所以,在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能够做到的是:你有没有容错率,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你在肯定一个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肯定的是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还是这个行为背后的那个动机。肯定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做出了这个结果,结果是暂时的,但是这个动力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终身成长。

所以,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讲说,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话。这种话都只会让孩子爱慕虚荣,让孩子爱慕那个赢的感觉。真正有效的是跟孩子分析说,这次我们为什么能够赢,这次我们做对了什么,之前那个努力的练习所带来的回报大家现在看到了,让他能够感受到练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挫折本身是带来体验感的,带来美好回忆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时候才能够帮孩子建立终身成长的心态。

好了,现在我们想想看,一个孩子内心有无条件的爱,父母很爱他,他爱这个社会;然后自尊水平很高,他的价值感很强,他知道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同时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难,他能够用终身成长的心态不断地迭代,不断地进步。

把这三根支柱放到一个孩子体内,什么感觉呢?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自我不断地迭代。因为人是一个复杂体,真正能够让这个复杂体发生作用的,只有他真正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如果足够足,生命力旺盛,有爱,他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自己去开路,去架桥的这么一个人,而不是我们天天在旁边辅导着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举措。

那在这本书当中,除了这三个支柱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包括如何去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如何去修复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觉得这个主题加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好多父母听完这个课以后说,唉呀,我现在听了,我明白了,但是我自己跟我的父母有很多的问题,我现在内心有很多的伤,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好了,怎么处理跟自己父母的关系呢?最有效的方法是你理解了这些理论以后,你重新认识你和你父母的关系,你能够知道,他们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已经努力地做到了他们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所以,他在他的认知局限之内做了很多错误的事,但是那个是他已经能够做的最大努力。

所以,我们只有感谢他。只有感谢我们的父母,才能够获得来自父母的爱,进而改变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你说,我学完了以后,认为说我的父母错了,唉呀,我很恨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导致我今天这个样子,那么你没有真的读懂这本书,你没有真的知道说,爱是需要拿感谢来交换的。爱甚至不是拿爱来交换的。

你的父母爱你,然后他给了你生命,这是最重要的东西。你没法把生命给到父母,爱不是用来交换的。他把生命给了你,你唯一能给他的是感谢,谢谢他就好了。然后你把生命给到你的孩子,这个爱就传递下去了,这才是一个流通的,一个畅通的生命体系。

所以,在这本书里边,还有一个新的设计,就是在每一章的背后,都有一个综合运用的版块。这个综合运用的版块,就是很多家长的提问——我们做了一个节目,叫《我有一个问题》。我们把《我有一个问题》里边提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亲子关系的问题列在这里,然后把我的解答也列在了这里,跟大家产生了很多的互动。

为了能够把这个复杂体系讲明白,让孩子是一个生命体的这个概念,让大家都听懂,我们专门做了一门课程,专门放在樊登读书APP里边,有一个叫智行学院(精品课程)的版块下边,叫作《对孩子好一点》。这是我的真心话,我是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够对孩子好一点。因为你知道,只要我们对孩子好一点,这个世界就会和平很多。大量的生活中的大反派,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爱,没有价值感,才会去做很多危害这个社会的事。

所以,希望我们通过改善亲子关系来改善整个社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谢谢大家,我们下周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子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