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吉他市场

外部环境。

其实在2020疫情爆发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木吉他尤其偏向指弹的这一块,会有一个非常可观的爆发,国内的年轻人消费力以一种极其可怕的速度增长,在一线二线城市,95后的年轻人比85-95思想更开放,他们更容易接受高单价的产品,这一点上,熟悉奢侈品的朋友一定是深有感触的。

吉他上,对于高端的产品,其实一开始大家对那些“大牌”是不熟悉的,然而在一些国内的经销者的协助下,的确让我们“开眼看世界”了,但很快就变成了矫枉过正,直到现在都有不少一味吹捧的,简单来说就是“见过的都不过如此,没见过的都是神器”。

回想一下我刚接触吉他的时候,不少朋友还在用300块钱的吉他,虽然不否认现在300内的吉他市场依旧很大,但是给他们苟延残喘的空间和时间也不会太多,毕竟通胀是可观存在的,大家对于“好吉他”的理解也是在增长的。

不是说大家不再想买300的琴,而是大家对300的琴要求越来越高。

哪怕10年前的网络,都和现在的发达程度没法比,无论是产品测评还是评论,基本上动点脑子,任何产品的信息都能找到,除了偶尔线下能糊弄几个真的不懂的,基本上商家都是被倒逼着进步的,这一点上觉得是对消费者的利好,但是这又诞生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说自己好,我怎么知道谁好?谁适合我?

生产、渠道、服务,永远的三板斧。

无论是什么行业,只要有客人存在,这三点就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但是国内,基本上就最多只能做个生产,剩下的基本形同虚设。生产我就不赘述了,其中涉及的研发制作等等细节,基本和我们都没关系,这些是一家企业的立足基础。而渠道,并不是说铺货渠道,而是说“沟通渠道”。

这里我们依旧可以借鉴一下奢侈品的思路,奢侈品要赚钱怎么做?必然就不是做好产品,几万块的衣服不能洗、几千块的鞋子穿几次掉底、只是你以价格去对标了质量所产生对于质量的幻想,这背后赚钱的思路无非两个字:溢价。

以Martin或者Gibson为例子,我相信一直关注高端琴的朋友一定是对他们的产品有所了解的,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两家“理论上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吉他”的厂,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吉他玩家都承认的事情吧?从你第一次了解马丁开始,马丁就有很明确的形象在那里,告诉你它就是真正的美式传统琴之王,D28称霸世界,世界上所有D型琴都是我孙子。Gibson从它成名之后,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美式做工”,这黑着黑着都黑出感情来了,觉得质量太好反而担心是假的......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呢?理由很简单,我买的是Gibson啊,这么多明星都在用这么多牌子学他的样子,老祖宗不会错的。而这两个商标,就真的值它卖的价格,市场认一天,它就值一天这个价格。很多时候说便宜的琴能超越马丁也不是真的没道理,只是你一辆大众辉腾跑到乞丐版保时捷面前,大多数人还是多看保时捷两眼。

这个年代,“会说话”的牌子就是比别人挣钱,蒙头做产品的牌子就真的自己挖个坑等死吧。“会说话”不代表“说谎话”,大家的时间都那么宝贵,没有老祖宗的金字招牌,真的老老实实想清楚自己的品牌想和消费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建立什么样的形象吧!

事实上,国内目前我观察下来有两种吉他牌子特别挣钱,第一种就是特别“会说话”的,以非传统的思路去做吉他这个行业,完全避开了和国内同行的“军备竞赛”,竞争对手还傻了吧唧的在那儿玩儿命研发,真惨......还有一种,就是将生产做到极致,几乎无限量的做代工和低端产品,纯靠自己的体量吃市场,这种做法也没有不对,绝对是一种“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方法。

同样,我觉得李宁和安踏就分别属于这两种“大户”的典型,一个特别会讲话,一个特别会做产品。(别看安踏看着low,收入是李宁三倍...)

那么服务呢?不好意思这个真没有!

目前,可以说基本上吉他类产品的信任都建立在对于乐器店老板的信任上的,因为大家不管买什么牌子的吉他,最后出问题还是跑回琴行找老板的,服务做成啥样全凭老板良心。

而在我代购过一把Taylor之后,发现国外有很多服务点可以去,只要是合法合规购买Taylor产品就可以有相应的认证技师服务。这对于吉他这种很需要有令人放心的服务,哪怕是一个能给你寄回原厂的点,也总比自己去找人修强吧?尤其是在购买高单价的琴时,大家就更不愿意乱找人修理了,就像你买块Rolex,你也不至于找门口配钥匙兼“钟表维修”的大爷来修吧?

其实我发现已经有品牌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了,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一来是让消费者感到放心,二来我认为也是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和品牌沟通的渠道,增强其对品牌的认同感。

指弹好像降温了,但这真不好说

整个指弹圈子我感觉在去年都老安静了,无非就是谁谁谁在网上开直播了,出了个新视频了,买了新琴了.......这么一看,在疫情这种天灾面前,指弹艺人要吃饱饭成了大问题,要是个新人,我觉得都会认为老天在劝退自己......

或许再也不会有当年那种押尾当道、Tommy称王、Andy Mckee笑傲群雄的场面了,这和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一样,可能真的就是过了,现在的年轻演奏家要达到几位前辈的高度真的还需要比较多的时间。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真的没有“Guitar Hero”了,大家可以喜欢伍伍慧喜欢井草圣二,但是他们和押尾的地位到底差多少,自己心里都明白。而国外的艺人其实真的都比较习惯现在欧洲巡演,来中国一来语言不通二来又远,三来国内要请这些艺人又感觉没什么利润(追求利润很正常),门票卖到押尾那个价格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这里其实不难忽视国内外吉他手生存模式的区别,国内的指弹从业人员基本都在兼职做销售......)

小众的狂欢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行业。

肉眼可见的,国内聪明一点的牌子都做着“看似讨好年轻人,却暗中打着价格战”的事情。(有些朋友说不还有高端手工吗?我想说在工厂琴的产量面前,手工琴的利润虽然更大,但绝不可能成为一种大家都喜欢的产品,一来买不到二来买不起三来没人懂,注定是一小撮人的狂欢)一个行业要是好几年都不见起色,那么它实质上就是在倒退,无法吸引的后来的年轻人,一直在薅同一批人的羊毛,总有一天得薅完吧?

现在的年轻人玩儿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需要几个月乃至几年才能熟练的吉他,所需要的培养期太久太久,考试也不能加分,真的很难去说这个行业还在蓬勃发展。毕竟,我还知道一堆人认为吉他就是应该几百块钱的“破木吉他”,觉得钢琴再便宜看着都比吉他贵.......

热了、凉了、死灰复燃。

这个其实是我自己的一个状态,从极度的痴迷,到慢慢的去了解,然后逐渐整理自己的知识发现这一切其实并没有想像中复杂......但这也和现在的整体环境或者说市场的趋势是契合的:因为一个爆点突然爆红,逐渐归于理性客观,最后去芜存菁向上发展。

无论是什么样的品牌还是什么样的行业从业者,要保持一个行业长青最最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让大家对于一个行业或者说产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要让参与进来的人收获一定的价值感和满足感。

一味的强调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并不能换来真金白银乃至市场的同情,真正能在市场上活下来的品牌都至少在心理层面上占据了目标人群的青睐,无一例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吉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