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从改变人际关系开始

你有烦恼吗?你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呢?

和恋人吵架?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很孤独,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没有价值?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有挫败感?……

说的是你吗?或许还有其他的烦恼。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烦恼总是似曾相识、循环出现,像被诅咒的西西弗斯

你有想过产生这些烦恼的原因吗?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个人的烦恼各不相同,但烦恼的原因大体相似—— 就是我们的“关系”出了问题

先别急着否定,人是一种受情感支配的动物,我们的烦恼大都来自我们的情感认知,而我们的情感认知来自于与外界的接触,外界一共分两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包括动植物);与物接触我们面对的是自己,需要处理的是与自己的关系,比如沉迷游戏带来的自责;与人接触我们面对的是他人,需要处理的是与别人的关系,如在与父母、子女、恋人、领导、同事、朋友、陌生人等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现实中的情况,可能复杂一些,比如不能完成工作的烦恼,不能完成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真的能力不足,这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求助别人,没有选择去求助而在这烦恼,说明在与他人的交流交往中存在问题;第二种情况是自我价值感低、自己有能力但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说明与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知微见著,我们所经历的烦恼,大多是与自己或与他人的关系出现问题而引起的。

那怎么办呢?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在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以下简称《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中给出了参考答案,这本书透过真实的案例,引导我们看清自己的关系模式,通过对我们生活中常见关系问题的拆解,帮助我们找到烦恼的根源,并给出相应建议。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帮助我们提升生活的幸福度。



01与自己的关系

所有的关系中,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最为重要。我们与自己相处融洽,是我们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视并接受真实的自己。

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过由于“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认知偏差”、“自恋”、“依赖”等引发的问题。书中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引导我们发现并看清这些问题,并给出改变建议。

其中案例1-3是一位30岁女士咨询如何才能走出自卑和焦虑状态,这位女士毕业后选择结婚生娃儿没有进入社会工作,但现在却因为与社会脱节感到焦虑,觉得自己不行、没能力,经济不独立很可怜。

我们可能没有经过相同的事情,但可能有过在(工作、婚恋、学业等)做出选择后后悔、焦虑和否定自己的经历,我们可能由于主观的归因错误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误判,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书中作者的分析和建议可以帮助到我们。

作者从现实层面和心理感受层面对案例1-3中的女士进行分析,从现实层面,作者说:

她的选择一定符合她当时的心态或情境,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可她内心似乎把当初的主动选择看成被迫接受……

如果这位女士选择进入职场,她可能会拥有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而她没有进入职场,但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和做母亲的宝贵经历,所以这位女士之所以感到自卑、焦虑,原因不在于她的选择。

我们是不是也总会事后诸葛亮,如果当初怎样,结果就会不一样,然后一声长叹,觉得现在的不如意都是因为之前选择的失败,和案例中的女士一样,归因错误。

作者在这里帮我们认清选择是我们主动做出的,既然当时当地做出这样的选择,说明在那时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说在这种选择下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这是事实陈述;如果你说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由于当初的选择,说明(1)你在潜意识中否定自己,觉得由于自己决策失败,目光短浅等导致现在的问题,(2)你在推脱自己的责任,把问题归因到当初的选择上,好像就掩盖了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

在心理层面上,作者这里提出了几个概念,“三个自我”、“自怜和自恋”,然后分析这个案例:

她无法做到在生育孩子的同时又能经济独立……她之所以对自己有这样苛刻的期待,很可能是因为她以往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些挫败性或创伤性的体验。

如果她能把丈夫当成自己的支持者,那她就能体会到丈夫对自己的支持,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觉得经济不独立、依赖别人很羞耻,应该被指责。

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案例中的女士自卑焦虑来自于自我认知的偏差,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和否定式自恋的状态都是根源。我们自己也可以试着去分析自己烦恼的真正原因,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最后作者针对案例1-3中的女士提了四点建议。

02 与父母的关系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道出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即与父母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你和父母的关系也出了问题,不妨看看这个案例,教我们如何摆脱过去,轻松生活。

案例5-3是一位35岁女士咨询如何摆脱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如何告别过去轻松生活。案例中的女士在童年时期一直得不到任何爱与回应,只能感受到父母的嫌弃,由此导致她不断讨好别人,害怕被抛弃、被批评和被指责。

作者先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中分析我们为什么会对过去念念不忘,即使如此痛苦还是无法摆脱的原因

挑剔的父母之所以特别挑剔,正是因为他们喜欢推卸责任,把自己的很多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一方面感觉还不舒服,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对父母很重要。这种虚假的自我价值会深深地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让他们觉得父母很需要他们,认为被父母需要就是自己的自我价值所在。

由此,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了相互“忠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得到了自我价值缺失的弥补,我们还可以通过与父母的关系“抵消对未知世界的部分恐惧和焦虑”。这样的“依恋”关系让我们始终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

之后,作者给出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爱,摆脱讨好心态

"我们在确定爸爸妈妈是否爱我们时,不要只用头脑想,而要多体会那些让自己感到被爱的温馨场面,感受被爱的力量。“

“很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讨好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得到父母的夸奖或某种安全感。成年以后再去讨好别人,则更多的是为了索取。”

了解到自己讨好行为的背后是在索取,是想和他人保持共生状态,是想让别人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是想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注;而通过尝试感受别人的爱和关注,让自己知道获取爱的方式不只有讨好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最后,作者给出了告别过去,面向未来可以做的事情

与其沉溺于不如意的过去,承受其中的痛苦,倒不如尝试挑战未知的未来,承受挑战过程中的痛苦。

愿我们终将都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指责、不自责,接受过去,面向未来

03 与其他人的关系

我们与其他人的相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自己、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比如书中案例5-1和5-4看似咨询的是自己在恋爱中不会相处表达要如何解决,实际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案例5-1是受父亲影响的“自恋”心态、案例5-4则是受到父母与自己和弟弟相处模式差异的影响而产生的问题。

案例3-2咨询的是要如何帮助爱消极思考的朋友,看似是要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自己问题的投射。

案例1-2、案例5-2中提到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实际也都是与父母关系的一个养成与投射。

因此,我们要想改善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领导、同事、朋友、恋人等),最关键的是要厘清根本原因,是“我”的问题,还是“我”和父母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寻求改变。

如果你察觉到自己的烦恼,却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不妨去读读《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透过别人的故事,寻找自己的解药。

结束语

我们生而不完美,恰恰是这些不完美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人生之路注定坎坷,恰恰是这些坎坷成就了我们走过的绚丽风景

如果你被烦恼困扰着,先别放弃,看看《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中的案例,知道你自己并不孤独,你的烦恼也在困扰着别人;听听胡老师的分析和建议,扫除烦恼,提升幸福感,从改变关系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从改变人际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