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周纪三·赧王四年-五年
1、
原文:
(公元前308年)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庶长封帅师伐宜阳。
(公元前307年)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公仲侈入谢于秦以请平。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言于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而罢兵。甘茂奔齐。
译文:
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约定共同进攻韩国,而令向寿作为他的副手。甘茂到达魏国后,命令向寿返回对秦武王说:“魏国同意听从我的安排,不过我还是建议大王不要伐韩!”秦武王令甘茂回国具体说明,不待其返回都城咸阳,武王亲自到息壤迎接甘茂,问他不能伐韩的原因。甘茂回答道:“宜阳是个很大的县,其实可以算作郡的级别。现在大王要求军队翻越多重险阻,千里远征而发动进攻,这是相当困难的。当年鲁国有位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是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旧织布不停,神情泰然自若。等到后来有三个人来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则曾母扔下机杼,翻墙逃走了。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而大王对我的信任也比不上曾母,猜疑我的人更是远不止三个,我恐怕大王日后也会扔下机杼。当年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而攻打中山,用了三年时间才攻下来。班师回来论功行赏时,魏文侯向乐羊出示别人对他的毁谤书信,堆积起来有一箱。乐羊再三叩拜行礼道:‘打下中山不是臣的功劳,这些都应当归功于您对臣的信任啊!’现在我甘茂,不过是个寄居在秦国的外人,樗里子和公孙奭将来必定会就韩国的事情来攻击我,大王也一定会听信他们的说辞。这样一来,则不但是大王您欺骗了魏王,而我也会遭到公仲侈的怨恨。”秦武王道:“我绝对不会听信他们的话,可以与你盟誓!”于是在息壤举行盟誓。当年秋,甘茂与庶长封率兵攻打宜阳。
甘茂率军攻打宜阳,五个月后仍未能攻克。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对此指指点点,秦武王派人去召甘茂,打算罢兵回国。甘茂道:“息壤之盟还在那里。”秦武王道:“确实有这回事。”于是大规模征调军队以支援甘茂,结果斩杀韩军六万。韩国的公仲侈入秦谢罪求和。
秦昭王命向寿前往宜阳划定疆界、安抚百姓,又命樗里子和甘茂讨伐魏国。甘茂向秦昭王建议,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归还给韩国。向寿、公孙奭坚决反对,但未能阻止,遂因此怨恨诬陷甘茂。甘茂恐惧,停止对魏国蒲阪(今山西永济西)的进攻而逃走了。樗里子只好与魏国讲和退兵。甘茂投奔齐国。
2、
秦昭王二年,秦昭王命樗里疾与甘茂讨伐魏国,甘茂听闻向寿及公孙奭诬陷自己,于是从军前逃跑,投奔了齐国,是为“甘茂亡秦且之齐”。
这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甘跑跑”事件。
是什么造成了一国丞相在军前逃亡?“甘跑跑”事件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信任的缺失?且看详细分析。
甘茂,姬姓,楚国下蔡人,秦惠文王时来秦,经张仪、樗里疾引荐而出仕秦国。
秦惠文王很赏识甘茂,派他协助庶长魏章夺取了汉中地区。
不久之后惠文王去世,太子嬴荡即位,为秦武王。
史书记载,秦武王好勇无谋、孔武好战,尤其是他到周王畿举鼎绝膑而亡的桥段,在王侯之中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他成为了莽夫的典型代表。
不管秦武王是否真的好用无谋,在他统治秦国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对甘茂信任有加,陆续把重要的军事行动交给甘茂负责,并着重提拔,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自此甘茂也逐渐登上了秦国权力的高峰。
秦武王对甘茂的首次重要任用,是平定蜀地叛乱,这算是武王对甘茂能力的一次测试。
武王即位不久,蜀侯公子辉与蜀相陈壮趁武王权力未稳,起兵谋反,武王命甘茂率军到蜀地平叛。
蜀地是整个秦国的战略大后方,蜀地不稳对秦国东出逐鹿中原存在关键影响,此行责任重大。
而甘茂也不负所望,顺利平定叛乱。
平叛归来后,甘茂因功被封为左丞相,地位仅次于右丞相王叔樗里疾。
此后秦武王三年的一天,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信息量却十分巨大。
武王对周王室有了想法,想东出函谷关,通过韩国的三川之地,直抵东周。
当年司马错与张仪朝堂之争,确定了秦国先取蜀地后进中原的基本国策;而武王新君登基,要反其道而行之,进军中原,既是于内立威于庙堂,也于外震慑于诸侯。
简单来说就是秦武王想震慑国内这帮老臣,在国内立稳脚跟,同时对六国诸侯秀一秀肌肉,刷足存在感。
这件事对甘茂来说,绝对不容有失。
《战国策·东周策》记载:“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即:甘茂是客居在秦国的将领,如果他攻破宜阳立下功劳,就会获得周公旦像那样的地位;如果攻城不破,他也就无法在秦国立足了。
君臣两人的命运就这么捆绑到了一起,武王赴周的事对甘茂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就有了原文中甘茂与武王订立息壤之盟,全力支持攻打韩国宜阳的故事。
甘茂再次不负所望,取下宜阳,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咽喉要道,只要武王自东周归来,必然对甘茂大加封赏。
谁知甘茂等来的不是封赏,而是等来了武王在周王畿举鼎身亡的消息。
估计当时甘茂得知这个消息肯定是眼前一黑,世界上最信任我的那个老板,就这么走了。
好不容易与武王建立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武王对自己倚重有加,眼看正是放手共谋大业的时候,可武王说没就没了。
幸福的时光实在太短暂。
武王薨,秦昭襄王即位,甘茂在秦国的情况急转直下。
由于扛不住秦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压力,在昭襄王二年,甘茂于伐魏阵前逃跑,是为“甘跑跑”事件。
《资治通鉴》中对甘茂亡秦过程的记载十分简略,没有阐述其中缘由。
可高居秦国左丞相之位的甘茂,仅仅因为国内有诬陷自己的传言,不愿辩解,就仓皇出逃,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实际上结合其他史料记载,甘茂的逃亡计划可能由来已久。
3、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失去了秦武王的强力支持,是甘茂逃离秦国的重要原因。
这是历史上王朝更迭之下颠扑不破的规律。
新君上位,必然重新建立围绕自己的臣属体系,大力提拔亲信爱将。
先主老臣,是挡在新君掌权路上的最大障碍,自然是重点清理的对象。
秦国自孝公与商鞅起,历经惠文王与张仪、武王与甘茂,失去先主庇护的臣子最终都难逃这一结局,哪怕你为秦国立下过不世之功。
秦武王命甘茂连魏伐韩,进攻宜阳,打通到周王畿的交通要道。
甘茂深知此事绝不容有失,也明白攻打宜阳的困难。
据《战国策·东周策》记载:“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宜阳城驻扎十万大军,粮食够数年之用,又有韩、楚两国援军,可见攻打难度之大。
甘茂担心攻城日久之下后院起火,自己不能全力以赴,于是在出兵前给秦武王打了个预防针,订立了息壤之盟。
果然,甘茂攻宜阳五月无法取胜,国内就传来了猜忌的声音,秦武王就准备派人召甘茂收兵回国。
这是甘茂亮出了之前的息壤盟约提醒武王。
武王经甘茂提醒,在朝堂上群臣对甘茂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硬是一声不吭,反而调集军队增援甘茂拿下宜阳。
由此,秦武王对甘茂的信任可见一斑。
而到了秦昭襄王即位时,其母宣太后(芈八子)当权,朝堂上楚国势力主政,主张与楚国亲善交好。
据《史记》记载,苏秦的弟弟苏代对秦臣向寿说:“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奭;其智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於秦事,而公独与王主断於国者何?彼有以失之也。公孙奭党於韩,而甘茂党於魏,故王不信也。”
我们来做一下两朝甘茂与向寿地位的前后对比。
当初约魏伐韩时,秦武王派向寿给甘茂当副手,甘茂还能够指挥向寿回国报信,尤其是“令向寿还”,说明甘茂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
而昭襄王时期,向寿作为宣太后一族的亲戚兼昭襄王的发小,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而甘茂走的是亲魏路线,在楚国势力主导的朝堂之上已逐渐失去信任。
4、
另一个造成甘茂亡秦的重要因素是身为外臣的强烈不安感。
秦孝公变法以来,颁布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入秦。
卫人商鞅、魏人张仪都是外臣的杰出代表,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
然而他们虽身居高位,但最终仍难逃凄凉的结局。
甘茂深知秦国这一“光荣传统”,心知自己非秦国本土人士,无根无底,一直表现的万分谨慎。
在武王一朝,权臣中樗里疾、公孙(公子的儿子称作公孙)奭都是嬴氏宗族,甘茂在虽有武王的强力支持情况下仍保持着小心翼翼的行事风格。
尤其是攻打韩国宜阳这件事,樗里疾与公孙奭的母亲都是韩国人,甘茂心知攻韩必然招至这两人的攻击。只要武王耳根一软,这事就算完了,自己在秦国也无法立足,因此甘茂想出了订立息壤之盟的办法。
在息壤与武王结盟时,甘茂特别强调:“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
意思是我是个外来户,而大王您和樗里疾、公孙奭,你们都姓嬴,打断骨头连着筋,一家人之间说话肯定比我一个外人有分量的多。
作为外臣,不具有血缘的天然优势,只有靠不断地积累功劳,才能在秦国立足,这是一个辛酸又无奈的事实。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甘茂时刻担心自己客居秦国,一旦失去君主的信任,就会变得一无所有甚至危及生命。
到昭襄王即位,甘茂的处境越发艰难,不但失去了君主的鼎力支持,同时需要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宗室力量,形成两面夹击。
昭襄王派樗里疾与甘茂伐魏之前,甘茂力主归还武遂以对韩国进行拉拢,引起了向寿与公孙奭的反对。虽然最后得以实施,也埋下了祸根。
等樗里疾与甘茂出征,两人就对开始甘茂进行诬陷,这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终于在攻打魏国蒲阪时,甘茂不堪重负,实行了跑路计划,投奔了齐国。
5、
《史记》中记载到:“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辩,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
即:就秦惠文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够一一奉事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的确是个贤才。
同时太史公点评:“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可见对甘茂能力上的高度认可。
奈何当时的秦国朝堂之上,已无甘茂发挥才智的余地。
一朝天子一朝臣,惠王薨而张仪奔魏。
相比商鞅车裂、李斯腰斩,逃亡至少能保性命无虞。
尤其鉴于秦国有清算外臣的光荣传统,甘茂亡秦可能也不失为是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