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传习录(卷中)




【一八二】身处困境,当以何种心态面对?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译文]

孔子在世时,时人有议论他谄媚的,有讥讽他奸佞的,有诋毁他不贤的,有诽谤他不懂礼仪,侮辱他是“东家丘”的,有因妒忌而败坏他名声的,有憎恨他而想要他命的,即使当时的贤士晨门、荷蒉也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子路在孔子那里该算是登堂入室的门徒了,尚且怀疑孔子的见解,孔子去见南子,他表示极大的不满,可见当时不相信孔子学说的人,难道只有十之二三吗?然而孔子依然好像在寻找丢失的儿子一样,汲汲遑遑地奔波于诸国之间,坐不暖席,难道就是为了让人相信、理解自己吗?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能够深深感到切肤之痛,即使不想管也身不由己。因此,他才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要不是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人,怎么能了解孔夫子的心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当然可以做到“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释疑:

先生拿孔子当年的遭遇,比喻自己当下的遭遇,先生勇于挑起圣贤之担的满腔赤诚,犹如杜鹃啼血,死而后已。

先生对那些洁身自好而放弃对圣学之道担当的隐士们并不欣赏,这些主动放弃了使命担当的人,虽然可以逍遥自在,并且可以用“道并行而不相悖”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辩解,但并非是孔子的那种“遁世无闷”“乐天知命”境界。只有以万物一体之仁为自己良知的人才可以理解孔子的情怀,先生并不想做一个所谓的“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他要承担责任,要改变社会。

先生把责任与一体之仁联系在一起,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视为儒者的使命,所以他对孔子有如此的推崇。孔子与王阳明,先圣后圣,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彰显儒家悲天悯人之怀,也成就了儒家文化大成之世界。


圣人“素其位而行”,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与天地万物恒在,无生灭增减,不忧谗畏讥,大公至正,惟道是从,以明圣学,复圣道于天下为己任,其志之坚者,虽千万人吾往矣!


生命的快乐,只为那份随心所欲的率真;生命的精彩,只为那种事尽极致的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为能所累困,不以物喜己悲,每个当下都是本来的自然呈现。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孔子是万物一体之仁的圣人,他感到他的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自己也有切身之痛,说我想不干了,但身不由己,真理的力量在催促着他,想停也停不下来,地狱不空,我誓不出地狱,我不这样干谁这样干呢?那个说孔子拉倒吧的隐士,他自己欲洁身自好,而忘了君臣大伦。这是孔子对那些隐士的批评。

只有像孔子那样以万物一体之仁为自己良知的人才可以理解孔子的情怀。孔子的那种“遁世无闷”“乐天知命”境界,则“无入而不自得”,你学习能力强了以后,你就无入而不自得。就像《中庸》所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患难,行乎患难”,你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都可以学到东西。

“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中庸》,在中庸之道,好的东西都并行不悖。


批注:

①为谄。《论语·八佾篇》第三,第十八章,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②佞者。《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三十四章云:“微生亩谓孔子曰:‘丘(叫孔子之名,表示不恭)何为是栖栖(依依)者欤?无乃为佞(以言悦人)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恶执一不通)也。 “,


③未贤。《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第二十四章云:“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④不知礼。《论语·八佾篇》第三,第十五章云:“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⑤东家丘。中、日辞典及注家均引《孔子家语》云:“孔子西家有愚夫,不知孔子为圣人,乃曰:‘彼东家丘,我知之矣。”,诸家所引辞句略有出入。陈琳(二一七卒)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注引此事(《大汉和辞典》第六册,页五八七)。沈约(四四一至五一三)、隐侯某(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卷一,页/八十三下),亦谓时人称孔子为东家丘。则此说流传已久。惟遍查今本《孔子家语》无此事。岂本出古本《家语》耶?古本早已佚亡,无可考矣。三轮执斋门人河田琴卿与小柳司气太谓语亦出《说苑》。然遍查亦不见。

⑥嫉而沮。《论语·微子篇》第十八,第四章云:“‘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鲁定公十四年乙已(前四九六),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鲁国大治。齐人赠女乐以阻之。”


⑦欲杀。《论语·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二章云:“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魈其如予何?”,孔子适宋。司马桓魈欲杀之。


⑧晨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四十一章云:”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⑨鄙哉。《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四十二章云:“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闩:’有心哉!击磐乎!’既而曰:‘鄙哉!硁硁(石声)乎!莫已知也(讥孔子不知己).斯己而已矣(可以止矣)。深则厉(以衣涉水),浅则揭(摄衣涉水,言应知深浅)。,子曰:i果哉(其人决意忘世)!末之难矣(出处若只如此,亦无所难)。”,


⑩升堂。《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十四章云:“由(子路)也,升堂(已造正大)矣,未入于室(未入精微)也。”


⑪欲往。《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五章云:“公山弗扰(季氏宰)以费(邑)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道既不行,无所往矣),何必公山氏之之(往)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徒然)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兴周道于东方)乎!”,


⑫为迂。《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远于事情)也。奚其正?’子臼:‘野(鄙俗)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⑬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篇》第十八,第六章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桀溺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滔滔者(流而不反,天下皆乱)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汝)与其从辟人之士(孔子)也,岂若从避世之士(桀溺)哉?,……夫子怃(怅)然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人类)之徒与而谁与?(如)天下有道,丘不(无须)与易也。”,


⑭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篇》第十八,第七章云:“子路从(孔子)而后(落后),遇丈人,以杖荷篠。……止(留)子路宿。……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子路(述孔子之意)曰:,...…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⑮果哉末之难矣。见上注九。


⑯参见《书王嘉秀请益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故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之人,所以能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见人之不善,则恻然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亦仁而已矣。”(《全书》卷八)


⑰遁世无闷。参看第一七八条,注十。


⑱乐天知命。《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语:“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第四章)


⑲无入而不自得。语出《中庸》第十四章:“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第十四章)


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