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02:完完全全走出去,然后欣欣然走回来。


复习时,老师提到的孟子那句话迎上心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还记得老师说道这句话时,哈哈一笑,拍着大腿。他说,年轻的时候只觉得是一句实实在在的废话。只是在人世间里摸爬滚打之后,才知人世间的无奈里,如此的简单,实属不易。想想哦,我们每天做了多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许是我们一味抱怨着自己在做的事并非所愿时,我们又是否清晰地知道:我们想做的事又是什么呢?我们是否那么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么,我们想要的又是什么?在“想”与“不想”,“要”与“不要”之间,我们是否就是那么清晰明了、笃定坚信呢?原来并非如此的。我们对待自己,真的想做的是什么?真的想要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当我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真的就无法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的。生命的微妙,还有细腻真的不容许我们轻轻滑过,每一个当下郑重面对时,才会收获那么深刻。


每天里的那微弱的小小的自明里,其实藏着的是真实的自我。那些个“想与不想”、“要与不要”里,每一个心念的浮现都是一份珍贵的暗示,我们是否存有对此的一份观照、一份觉知,还有一份珍重?回想以往的日子里,其实从未真实感受当下时空与生命的共存互融。那个实实在在的时空的当下里,我仿佛被意识世界所牵制,所摆布,而那个深处里的无意识的自己仿佛一直不被看见。心头里的擦亮,就是让这样的念头成为生命里的主导吧。书经里的“钦明文思”之后的“安安”的起点则是心头欠缺后升起的自明,而心头的欠缺在我看来就是对当下存在本身的一种真实感知。老师说,我们有没有认真面对自己的懒散、后悔,甚至痛苦。当心透不过身体时,心身便无法贯通。这样的自己是无法在一份坦然中度过的。最近以来,自己身体的懒散是在经历的。心头时不时会咂摸,那份深深的懒散其实是让自己慢下来,找回自我的觉察,那些闷头赶路的日子,我分明看到自己勇猛的刚烈,那是一份阳刚的力量,这份力量不加雕琢,便是利剑。有些话说出来,掷地有声的同时,但也会伤人。有些话,出去了,有些人凭着一份信任能接得住,而有些人便又接不住。而陷入自我的自己,便失去了生命里空间的弹性,可也,也无不可。在这种咂摸中,懒散之中升腾出来的自明,心头慢慢柔软。这份柔软从对待自己身体的弹性而来,不是非得如此的。是呀,前段日子每日里没有缝隙的工作,批阅,备课,阅读,写作……突破自己必须得的规则,超越之后是从心而行的自由与成长。哦,人生的课题之中,很多时候,让自己的心空出来,留下来的是留白之下的游刃有余。对自己,然后对他人。忽然,如释重负。肩头之上的那沉甸甸的责任忽然瓦解,是欣欣然,也是向往之的随心前往。一切的一切,心生欢喜。

其实,曾经面对心头的那些懒撒、迷茫、痛苦,总也习惯于纠缠,却没能够直直地去面对它。面对一份期待,总是想逃避、躲闪,是恐惧支配下的自我退缩。

轻微捕捉到孩子们心头的小小期盼,小小失落,又或者是深深的恐惧?深深懂得的家长对教育的焦虑而又不愿改变的矛盾?忽然有了勇气去面对,试着去跟孩子们聊聊心头那些“不明就里”,放下规矩的执念,从中寻找一种突破的可能。也试着积极倾听每一份迷惘的心声,我想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一份自明在。这也许就是我此生要面对的成长课题,用自我的觉醒给予自我勇气与力量,照亮心头的光明。


我想,教育的命题里可以在经典之中找到答案。人之为人,经典中告诉我们拾级而上的步骤,不至于焦虑,也不至于茫然,以此内耗。读诗经,是心头的自明,找回生命本有的洋溢,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也看待问题。

那天傍晚的植物园


那洋溢着的诗心也就是无意识世界里泛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来,就如同植物园那个傍晚看到的湖边盛景一般,黑暗里的光亮与联动,是生命里无法言喻的美妙与自在。满心欢喜,生命焕发出“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的能量,我想这是一份召唤,来自于万物和鸣的真善美的邀约。兴冲冲的,打开了此世界的大门,从此便是全身心的出去,心满意足的回来。那么饱满,又是那么丰美。在这种发乎情之中,找到生命恰如其分的表达,也因此察乎天地,对待一朵花,对待一片云,皆可如是。生命里,焕发出无穷的能量。活在天地之间,畅游而至,就这样一层层展开,一层层打通,以至于拥抱全世界。多美。老师说,一种纯正的恋爱,不但让你思念,他成为你的世界,而且要共同合作,在实际的世界之中能够和谐行动、彼此帮助,彼此呼应。我们喜欢的那个人,往往就是我们曾经丢失的自己。找回失去的自己,是需要一份愿意付出的心意,一点点把它拉回来、找回来。这样的恋爱里,意识在无意识面前妥协,以此互相滋养,彼此成就,走向圆满。

我在想,那些我们心心念念着的是不是亦是如此。与我而言,经典如是,书法如是,阅读也是。心头放不下的,那就一点点面对,在甘之如饴的付出中找到纯正的可以滋养自我的方式。完完全全走出去,然后欣欣然走回来。


拥抱一份诗心在,是生命里可以真善美的可能。愿自己永葆可爱可喜可叹之心。

读书经,一份坦荡荡的致远直达胸意。原来,顺着心头的自明,一份兴冲冲的诗心,需要做的不过就是“钦明文思”罢了,全身贯注的行动带给生命里扎扎实实的“安”。第一次学习时,忽然觉得生命如此简单,想做,那么做就好了。放下权衡、取舍的判断,听从直觉的召唤。这一次,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以亲九族”,老师说道:我们重新去反省自己跟家人的关系,为什么是家人,意义是什么?我们跟亲人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的问题。仔细咂摸,小时候看到父母因为父亲兄弟之间的矛盾争吵难过时,那时候的我兴冲冲的想要拥抱他们两个。如今,我自己跟妹妹之间的问题仿佛重演着家族一直上演的戏码。只是我能看到的是我允许被误会,允许被责备,然后接纳这一切,没有伤心难过,甚至于愤怒。把一切留给时间,也留给我内心深处可以慢慢长养的对待“亲情”的一份担待。一件件事情之中,我能看到对待亲情时,我的那份理性,甚至于麻木。也是在一次次的来往之中,我慢慢懂得原来亲情从来不是一份交换,而是一份主动,一份承担,一份包容。而在这个课题之中,我在用时间里的一切体验着。当放下之前的意识判断时,内心自然敞开来,一份拥抱的心态面对所有时,心忽然就轻松了。钦明文思之中,一步步走来,也是在慢慢突破自己生命里的欠缺,把家族里的问题拥抱过来,把生命一点点圆满开来。忽然觉得,这样的一份经历中,愤怒感、无力感已然消散,剩下的是一份从容。

去年公公生命,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承担,面对双方父母老人,自己以成人的身份去面对、承担。而此刻,我有忽然觉得,在成为大人的路上,切实的成长是愿意拥抱一切,拥抱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也愿意拥抱自己家族,甚至于万物的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故而知新02:完完全全走出去,然后欣欣然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