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脚本:改写命运、走向治愈的人际沟通分析》读书笔记

【基本介绍】

《人生脚本:改写命运、走向治愈的人际沟通分析》,作者【美】艾瑞克·伯恩,周司丽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新文化2021年12月出版,25.2万字。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生于加拿大,心理学家,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专注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本书是作者所著的最后一本书,出版于1972年,最终是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本书也是他经典的著作之一,“脚本”概念的提出使沟通分析学成为完整的人格理论。

作者认为,人生脚本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有的时候,这个规划是意识层面的,我们能记得;但更多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并不能明确地感知到。埃里克·伯恩说,“人生脚本是一种决定”。换言之,你的人生,只是你童年经历的“强迫性重复与轮回”。

本书2016年版的中文书名为《人生脚本——说完“你好”,说什么?》,因为本书从这四个问题引发:你如何向别人说“你好”?你如何回应别人的“你好”?说完“你好”后,你会说什么?以及最主要但又带有悲凉色彩的问题——人们不互相说“你好”时,取而代之的是在做什么?

此次再版,译者更改了书名副标,突出了脚本与命运及人际沟通之间的联系。诚如艾瑞克·伯恩所说:“脚本分析的目的在于结束当前这场表演,换上另一场更精彩的演出。”如果你感觉自己目前的人生戏剧不够精彩,欢迎你打开此书,走上探索个人脚本的旅程,重写自已的人生脚本和人生故事!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总论、父母设定的程序、脚本的运作、临床实践中的脚本、对脚本理论的科学探讨。

【撷取摘要】

1.

一个人的“人生脚本”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人类命运、从出生到青春期、可塑年代、成熟与死亡。

2.

沟通分析的基本兴趣点在于研究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彼此一致的思想和情绪系统,经由相应的行为模式展现。

每个人都会展示出三类自我状态。(1)从父母式的人物获得的自我状态,通俗地称为“父母自我状态(the Parent)”。(2)当一个人客观地评估周围的环境,基于过去的经验评估各种可能性时,此时的自我状态称作“成人自我状态(the Adult)”。(3)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他们会真的用小时候某个年龄阶段的方式去感受、思考、行动、说话以及回应他人。这种自我状态被称作“儿童自我状态(the child)”

3.

诊断自我状态时,将一个“情绪-行为”模式与另一个“情绪-行为”模式进行区分的工作称为结构分析。

两人的沟通模式,最简单的是互补沟通,如,一对夫妻的PC沟通,刺激和回应在丈夫的父母自我状态、妻子的儿童自我状态中往复(PC-CP)。复杂的是交错沟通。如,丈夫用询问信息的方式问:“我衬衫在哪里?”妻子回答:“为什么所有事你总怪我?”此时,刺激是从“成人”到“成人”(AA)的询问;但收到的是从“儿童”到“父母”的(CP)的回应。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4种最常见且最需要关注的交错沟通类型。一是移情反应(AA-CP):刺激是从“成人”到“成人”的,回应是从“儿童”到“父母”的。二是反移情反应(AA-PC):刺激是“成人”对“成人”的,回应是“父母”对“儿童”的。三是“气死人的反应”(CP-AA),指一方想要同情,但获得的是一些事实信息。四是“无礼的反应”(PC-AA),指一方希望获得另一方的服从,但获得的是事实陈述。

互补沟通和交错沟通都是简单的单水平沟通。另外还有两种隐蔽的或双层面的沟通,分别是角沟通与复式沟通。例如,一位销售人员用很理性的声音介绍商品,刺激看似是“成人”对“成人”的,而实际上他是在策划引出购买者其他的自我状态--“父母”或“儿童”。这里的“成人”对“成人”的实线代表的是社交层面或公开层面的互动,而虚线代表的是心理层面或隐蔽层面的互动。

人们沟通方式的数量是有限的(9种互补沟通、72种交错沟通、6480种复式沟通和36种角沟通),其中大约只有15种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见,其余大多只是出自理论的可能性。

4.

沟通分析是一个高效的模型,因为它遵循了科学经济原则(有时又称“奥卡姆剃刀定律”),只包含两个假设:(1)所有人都可以从一种自我状态转换到另外一种自我状态;(2)如果A对B说了些什么,之后B又说了些什么,我们可以检验B所说的是否是对A的回应。

5.

每个人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他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时,头脑是如何运作的。

每个人在幼年时就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如何死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在头脑中把这个计划带到那里,这就是所谓的“脚本”。

脚本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父母的指令;(2)在指令下的人格发展;(3)童年时期的决定;(4)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失败;(5)确信的态度(或者说是一种坚定的姿态,在当下对过去的事坚信不移)。

6.

人类的命运由四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决定:(1)父母设定的恶魔程序,受内在声音唆使;(2)父母设定的建设性程序,出自生命发展自然的推动力;(3)外部力量;(4)自主的志向。按照这四种力量,人生历程分为四种类型:脚本的、应该脚本的、被迫的、自主的。这四种历程交织在一起,导致这样或那样的人生命运。

7.

最简单的心理地位是两方的,关于你和我。心理地位出自孩子的信念,信念随母亲哺乳根植于内心。好简写为“+”,不好简写为“-”,四种信念即为:我+或我-;你+或你-。这四种信念的组合构成四种基本的心理地位,它们是心理游戏和脚本的基础。

这四种心理地位也决定了人们在说完“你好”后会说什么。(1)我+你+。这是“健康”的心理地位,是过上美好生活的最佳心理地位。(2)我+你-。这是“自大”的心理地位。这类人会玩“瑕疵”的心理游戏,或者把挑毛病当作消遣或例行之事。临床表现为偏执。(3)我-你+。这是“抑郁”的心理地位,这类人总有“要是……多好”以及“我本应该”的心理。(4)我-你-。这是“无望”的心理地位,并有很多“为什么不”。临床表现为精神分裂。

8.

心理地位很难通过外力改变。如,一个女人认为自己很穷,别人很富(我-他们+),这种想法对她非常重要,她不会因为挣了很多钱就放弃这种想法。从她的角度看,挣钱不会给她带来富有感;只会使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偶然拥有了很多资产的穷人而已。而她的同学,也有一种对自己非常重要的想法,即自己很富有,不像别人那样穷(我+,他们-)。她也不会因为失掉钱而改变心理地位,觉得自己是一个穷人。她只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经济暂时窘迫的富人。

牢固的改变只能通过内在产生,或是自发的,或是通过某种“治疗”性干预,即专业的心理治疗或爱,爱是自然的心理治疗。

9.

心理地位的核心原则:只有代词及符号(+、-)起决定性作用;形容词只是赋予人们说完“你好”后的谈资,而对之后会发生的事、或好或坏的人生以及最终的结局没有影响。

10.

脚本的主题与童话的主题相似:爱、憎恨、感激以及复仇。

11.

脚本装置包括七个部分:

结局或称诅咒,禁止信息或称阻碍器,挑唆或称引诱,这三项共同控制着使人走向最终命运的脚本的发展。我们将其称作脚本控制。在多数情况下,这三项在6岁前即已完成编码。如果某人有抗脚本,或称诅咒解除器,也是在6岁前就形成的。

之后,应该脚本或称生存法则,以及父母的行为模式和指导开始更牢固地发挥作用。调皮鬼代表了人格最古老的层面(孩子的“儿童”),它自始至终都存在。

12.

禁止信息是脚本装置中最重要的部分,存在不同强度。如果想让一个禁止信息牢固地锁入孩子的大脑,需要一遍遍重复,且每一次违反都要遭受惩罚。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对于那些遭受过暴打的孩子,仅一次经历就足以形成持续一生的禁令。

应该脚本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脚本控制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如果脚本控制与生存法则之间存在正面冲突,脚本控制一定会取胜。

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来自异性的父母,而榜样来自同性父母。在任何情况下,榜样模式都是最终的呈现,是所有脚本指令最终的共同路径。

13.

许可是脚本分析师最主要的治疗工具,因为它是局外人帮助患者解除父母诅咒的唯一方法。治疗师通过以下话语给予患者的“儿童”许可,“你有权利这样做”或者“你不必这样做”。

许可可以划分为肯定式、阻断式两种类型。肯定式许可切断禁止信息,“不要干扰他”的意思是“让他自己做!”。阻断式许可切断引诱,“不要干扰他”的意思是“停止朝某个方向推动他!”。

最重要的许可是能够爱,能够改变,以及能够把事情做好。

14.

脚本有三种类型:(1)赢家。赢家会说这样的话:“我犯了一个错误,但这绝不会再次发生”,或者“现在我知道做这件事的正确方法了”。(2)非赢家。非赢家脚本不输不赢,当事人工作非常努力,但目标不是赢,而是保持平局。他们是常说“至少”的人,例如,“好吧,至少我没有……”。(3)输家。输家则会说这样的话:“要是……”“我本应该……”“是的,但是……”。

三种类型设定的基本规律:(1)赢家的脚本结局来自养育型“父母”的应该信息。(2)非赢家的脚本结局来自控制型“父母”的禁止信息。(3)输家的父母则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往糟糕结局的路,并用自己疯狂的“儿童”进行挑衅和引诱,从而唤醒孩子身上具有自我破坏性的调皮鬼。

15.

史蒂芬·卡普曼提出“戏剧三角形”:无论在戏剧中,还是在生活中,每一个主人公(主角)都是从以下三个角色之一出发的:拯救者、迫害者或受害者。

16.

治疗当中的“3个P”,分别是力量、许可和保护。它们决定了治疗的效果。治疗师必须给“儿童”违反“父母”禁令及挑唆的许可。为了有效地发出许可,治疗师必须感到有力量:并非无所不能的力量,而是足够应对患者的“父母”的力量。

【写在最后】

1.

本书作为精神病学的教材,首先是写给心理治疗师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我只阅读了前三部分,而直接跳过了临床实践中的脚本、对脚本理论的科学探讨这两大部分。但即便是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我仍然感到了阅读理解的难度。除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外,还因为作者在举例说明中引用了大量的童话、神话典故及其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等。对西方文化特别是神话典故等认知和理解的缺失以及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

之所以会“坚持”读下去,是因为有读原著的情愫在。总觉得读书,就应该多读经典,把书越读越厚,然后越读越薄。在读此书前,我对“人生脚本”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较为清唽的认知,武志红“重写人生脚本”的课程给了我最早的启蒙,之后又较频繁地接触到这一理论,但自始至终,对“人生脚本”的理解都来自于他人的解读,有拾人牙慧之感,所以,还是想读读原著、品品原味。

2.

对一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解,最终要落在"怎么做”的层面。关于“人生脚本”,知行合一的做法包括观照、破解、重写。

一是观照你的人生脚本。诚如译者周司丽所说,“随着一页一页的翻译,我看到了自己如何在家庭的影响下做出了“我不好”的决定,看到了自己如何坚守着“我不重要”的禁止信息,如何秉持着“要讨好”“要强大”的生存法则,被漠视时如何将悲伤扭曲为不可遏止的愤怒。......”深入的阅读和体验,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脚本做进一步的察知。

二是用允许来解除人生脚本的魔咒。比如,书中作者举例提到学生邀请老师一起演出“我是失败者”的经验。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不同的互动,不要让他们负向的投射认同继续得到应验。当学生感受到不同以往被父母和老师放弃的脚本,反而被理解、接纳和认同的正向情绪感受,他们就得到矫正性的经验,也得到机会能终结反复上演的剧情,帮助他发展比较积极正向的允许。

三是重写你的人生脚本。脚本是童年时期所作的自我决定,一旦开始练习自我觉察、重新改写脚本的内容,你就进入了「再决定」的过程。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做为一个成年人,此时的你,不再是以前那个无助的儿童,只能选择当时的策略在父母面前求生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熟稳重、有能力、可以重新做选择的你。因此,大可为自己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内在父母,再一次为自己当初的脚本选择更正面的方向,进而重写你的人生脚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脚本:改写命运、走向治愈的人际沟通分析》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