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敢留余地?

         这是我自己版本的共振余地的体会。蒋方舟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而我不同的是比较晚熟,后知后觉。

        其实现在还有一些人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医学?体制的底板和天花板,对我来讲,已经从头走到尾,按体制的规则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不松懈不停上进的吃苦勤奋,体验过很多的考试竞争,工作竞争,达到自己设定的或者超出的所谓学习成绩工作成绩,学习狂,工作狂,这些都体验够了。奋斗到大龄还是单身,觉得已经够对得起国家了,就是觉得对得起,才有道别的勇气,告别奋斗精神,开始创新精神和新生的生活。

       当然,我要感谢适时出现的“住院医生制度”,就是研究生毕业了要留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廉价工作三年,三年后能不能成为正式的住院医师还要待考评,也就是说因为那时医学生数量的激增,而且人人都想留在大城市三甲医院,竞争最异常激烈的时候。大家拼命的竞争就是为了图个稳定,以前是高考完就可以轻松大学有好工作,毕业时候大学生已不是天子骄子了,于是继续考研,越参加越得到更多考试,岗位越来越少,大学毕业能各种方式找到稳定好工作的都不会继续考研。政策颁布者和家长们也说:只要这次考好了就会有好的工作了!于是很多人参与了考试,大多人还是没有好工作,于是针对没有好工作的大多人又来了好政策:只要参加住院医师培训,就有了三甲医院工作资历,好的将留下!

       我明智而果断地对这场考试说了:No!

       但其实那时我有武汉三甲医院的工作可以参加,但是更想去北京的医院,而这条路还没开始就被住院医生制度堵死了。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医生责任重大之下的死板,除了按上级医生的有经验的处方按部就般,不需要做什么,基本上是体力和跑腿活,唯一需要回报上级医师的就是上级医生永远是对的,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事情。非专业的事情,我跟唐骏一样,是一般不跟同事有什么交集的,比起跟同事做朋友,我还是喜欢跟一起玩的人做朋友,最好别的行业的人。

       但是实际的来讲,认得几个字在医院里实习一年,谁都能背出得到各种处方,当个医生对付常见病不是问题,疑难病一推到别处治,不赚这个钱。轻松当个医生不是问题。所以很多人医学都没学,甚至中专直接开个私人医院,聘请博士硕士本科的医生来给自己打工。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高学历的医学生不愿意自己开医院要给别人打工?

        答案是无奈的:一是没钱,二是不想担风险,三是不想操心开个医院大大小小的麻烦事。于是乎,真的开个医院跟学历关系大吗? 私人医院做的都是常见而没有致命风险,又有很多人需要的怀孕和性病之类的,治不好也不会公开扯皮,再比如牙科,换牙齿和牙齿的美白立竿见影。

        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差别,其实就可以看出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创业,选择自己的路。

       公立医院的领导本身只是守上级的规矩,就不担什么风险,才能接疑难杂症,不赚钱也贴不上名誉,谁敢欺负和骂国家的医院呢?私立医院一个治不好常见病就足以被欺负和骂到出气为止,为了长远的生存自然走到专治难言之隐的病去了。

       为什么这些年我们越来越难以看到好片和老戏骨的片子?因为现在国家的电影制片厂出的没有新生代的大量观众,老人和怀旧的观众不是市场主力。而大量的市场是资本,私人投资的片子,赚钱的目的大于艺术层面的目的,要加大艺术投入的这部分对个人资本是亏损的部分,最低成本的就是流量小花。

       如果有一个可以不好好赚钱,也可以没有生存危机感的体制和环境,才会有人专心和投入搞艺术。现在人多资源少的竞争,在大城市各个角落还在轰轰烈烈上演。是因为资源真的稀缺吗?当然有的是稀缺,有的是制造稀缺。现在人为制造的稀缺和没有空间似乎更多了。很多楼盘卖出的只是一小部分,空的房子却不可以低价跳楼价卖出。因为前面的人签了30年房贷协议,后面的人只要当10年房奴让他们情何以堪?房价只可以继续涨缓跌,却不可以跌回实际的模样。20到30年以后房贷还清,价格再跌就没太大的压力了。

       现在物质没有以前的贫乏了,资本反而受到追捧,给你无限的触手可及的得到更多钱的希望。过去的大红名星现在没有资本的扶持无人问津非常正常。资本尚且觉得还要赚更多,那普通的老百姓呢?还压着医疗房产教育这三座几十年甩不掉的经济大山,不努力赚钱更不行。艺术家好多也经济不够宽裕,怎么演出过去那种老戏骨的状态?流量小花更不需要十年磨一剑,资本就是需要大量的小花快速更替吸引眼球,观众保持新鲜感才会一直买单。

        观众是谁呢?那还不就是经济上已经受压的百姓,更年轻的观众需要精神上开心,也不太想看前现代沉重的片子,需要后现代的轻快。伴随着物质的总体富裕,后现代以创新精神为主,奋斗精神为辅,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拉开的帷幕,也是另外一种竞争。

        这种竞争就是2年内大多企业难以存活,可以活过2年的企业纷纷计划上市,越早越好。可想而知,以后的上市,财政数据比真正的实力更重要,上市只看财政数据。精于此道的前者可以帮愿意出钱的企业借壳上市,合法并购。大量的炒股群众愿意出钱给上市企业买单,顶多就是熊市更加长久一些。于是国内的股民,生存之道就是熊市里赚反弹。

       这样一个奋斗精神向创新精神变迁的过程,反映在体育上,就是“体育运动开始从‘奋斗’型转向‘欣赏趣味’型。形象地说,就是从田径、游泳为主的时代,转向了网球、高尔夫球为主的时代。从刘翔退赛事件的各种言论看,很多人希望刘翔不顾一切坚持下来,他们需要这个偶像满足或者激励自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刘翔拼个金牌后哪怕刘翔彻底废掉,只要这次再拿个金牌那就让作为观众的自己更加振奋了。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和极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奋斗精神支撑自己,去努力甚至去拼命,然后在奋斗出一定的成就后,就需要展示,需要别人的认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自然成为展示日本战后成就的绝佳机会,支撑圆谷幸吉拼出民族荣耀的奋斗精神,最终成了毁灭这个个体的罪魁祸首。人都有没法超越的极限和走不出的命,奋斗精神,不是万能的。

       我们还极其需要奋斗精神,根据这个逻辑,这多少因为我们实在还不够富裕,经济以及心态上的,我们还有很深的自卑打底的投射放大到很多方面的自尊意识。

       任何一样事物在每个人的内心的投射都不一样了吧,也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不堪重负。刘翔知道自己不堪重负的点,及早选择了退出。  好多类似圆谷这样,为了名次你已经不堪重负,在一个物化的环境下,别人作为观众还不满意,明显把你当成了博得荣耀的工具,也是深深打上了匮乏时代的耻辱教育有关:不考第一真是丢人现眼!这种教育让优秀的人比起不优秀的人自卑感更强,价值感更低。

       优秀的人要学会转换自己的价值感,很多人因为转化不了用生命做了终结,多少跳楼的博士顶着毕业论文、找工作和缺少情感关怀三座大山,这样的悲剧还少吗?遁入空门,自杀或者疯掉,这都是不留余地的奋斗精神的终点。

       橡皮筋虽然有弹性,不断加大力度使劲拉,快不行了还要说:再拉一次!快不行的时候到来之前就要及时停住要拉的手,非要别人继续拉一点,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平时对骆驼关注的太少,给的是空泛的功利之下的爱:再拉一次就爱你,不拉就不爱!

        当我有一天做完了自己有热情还能继续做的事,会选择一个自给自足的地方隐居吧,就像山口百惠那样。

        每件看起来好的事都有代价,但是这代价,也常是在你骑虎难下的时候才知道的,我能付出的就是自己创业的那份热情。

        后现代化让人们主动拥抱去多元化,大量不断涌入大城市的白领,拿着无产阶级收入,等待一次次机会,就像我当初等待一次次考试一样,等待一个个高级的工作和机会。

       我们的经济体系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那么多匹配给你"高等学历"的“高等工作”给你,上升渠道也是固化的,要么看关系,要么看资历,要么是千人万人之中无可觅得的人才。大都市天然给人一种机会多发展前景好上升通道多的错觉,传送着无数个工作三年买房买车。工作五年财富自由无数个出任CEO和纳斯达克上市的财富神话。而真相是上升通道的天花板是脑力者在工作数年离开一线城市的根本原因。

       北京南锣鼓巷,上海田子坊,南京夫子庙,景观同质性无比高,成为不健康食品和廉价淘宝货的小商品购物街。这些景观是免费的,不需要门票,只需要按最低标准最低成本打造高价卖淘宝产品的场所,还可以便捷的各地批量复制就够了, 于是再也很难看到特色的弄堂。后现代化的实体店生存之道大抵如此吧,到处是各样的免费模式,本质却是高度雷同。

       最后想起一个乡下孩子的故事,讲他在城里奋斗了足足30年,可以后面几十年都在城里继续活得很好,但他经过思考最后还是回到家乡,觉得城里是给适合喜欢奋斗的人准备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不是他原本想要的生活条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敢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