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极具讽刺的人生,是内心的不甘与现实的不匹配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青春活泼、充满魅力、品格高尚的少女爱玛一生执着爱情却在平淡的生活中成为失足少妇的故事。

她美丽、大方,许许多多的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当她受到诱惑,开始渴望爱情、渴望钱财、渴望权利与地位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嫌弃爱自己的丈夫无趣无能,多次与他人交往;欺骗丈夫利用丈夫的财产满足自己的虚荣感;她又单纯又可怜,本该美好的一生都败给了“爱情”与“金钱”,最终自食其果,服毒自杀,可怜地让人怨恨,可恨地让人惋惜。

一、经历背景给人带来对爱情的误解,包括对责任体现的偏差,“门当户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与爱玛结婚之前,查理有过一个妻子,那是他的母亲安排的,因为对方每个月有一千法郎的收入,所以查理与这位四十多岁的寡妇结了婚。

年纪轻轻的查理对四十多岁的寡妇确实产生不了什么爱情,他只感觉四十岁的寡妇聒噪烦人,可是碍于夫妻的身份,他规规矩矩地履行丈夫的责任,听她的话行事,顺从她,宠爱她,除了不爱她,查理并没有什么过错,一直都将就过着。但这段感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四十岁的寡妇妻子便离开人世了。而她离开人世有两个原因,一则是自己的财产被骗,二则是查理爱上了爱玛。她死后公婆还咒骂她没给钱,所以痛痛快快地同意让查理娶了第二任妻子——爱玛。

爱玛是农场庄主的女儿,从小过得也还算不错,特别是她进修道院学习的经历影响了她的一生。

查理经历父母的“失败婚姻”,轮到他自己选择自己心爱的女人时,他便觉得事事顺从自己的妻子就是爱她,但他却忽略了自身的发展,他不懂马术,不懂跳舞,不懂风情,他的家庭教育从来没有鞭策他去懂得这些额外的东西。可偏偏爱玛的经历却使她无比向往那些辉煌。查理因此也开始自卑。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爱玛后来的经历让彼此之间有了巨大的爱情鸿沟。

参加了伯爵的舞会,使爱玛加深了对查理的厌恶,她嫌弃查理的中庸无为,她嫌弃查理的生活的“一马平川”,包括爱玛后来遇到赖昂和罗道尔弗,一心要追求爱情的刺激,可是这些,是踏实本分的查理所不能带给她的。

查理对爱玛有着丈夫对妻子的责任感,特别是女儿出生之后,查理对爱玛更加宠爱,爱玛抑郁,查理为了他放弃自己大好的前程,甚至借高利贷,非常让人感动,可是他对爱玛却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他只觉得对她好就是这样,他并不知道爱玛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爱玛一心追求热烈的爱情,忽视了丈夫的优点,只知道丈夫什么都不如别人,从她给女儿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她向往着奢侈辉煌的生活,可是查理却给不了她,她对丈夫唯一的责任感就是生了他的孩子。

经历背景给人带来对爱情的误解,包括对责任体现的偏差,“门当户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查理出生平庸,自我的愿望是平平淡淡过好一生,规规矩矩,工作和家庭两点一线,可是爱玛的出生与见识远远超过了查理,彼此之间的悲剧可以说是从一开始的不对等引起的。

二、理想和现实世界里的情感误差该怎么修正以及成年人对自己欲望的控制

爱玛想着自己原本的人生也应该跟那些在舞会上的公爵夫人一样,充满活力与自由,充满美好与幸福,金光闪闪,耀眼夺目,风光无限。可婚后的生活却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丈夫待她很好,没有什么错处可挑,可生活终究是索然无味。她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丈夫无能。

在爱玛的观念中,她认为丈夫就应该是让自己崇拜的,丈夫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查理不仅没有什么值得她崇拜的地方,而且还让她没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懊恼,她痛苦,她生活地毫无滋味,她想要离开的想法情有可原。但她并没有选择离开,甚至连离婚分开的想法都未曾提过。

后来,她尝到了贵族舞会的风光、她尝到了情人温柔的爱情、她尝到了任性购物的爽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欺骗丈夫与婆婆从而获得财产继承权,私自买卖夫家的财产,只为满足自己同情人之间的享受,即使发觉中了商人的圈套,她也宁愿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维护自己“爱情的快乐”,也不愿就此收手。

她隐瞒丈夫多次出轨,满心以为真正的爱情就该是“天雷勾地火,宝塔镇河妖”轰轰烈烈般的不顾后果的缠绵,即使到头来遭到了情人的抛弃,她也不愿承认丈夫的宽容与温柔。甚至瞧不起丈夫对自己的爱恋,将所有生活的痛苦都归罪于爱自己的丈夫。

当情人的背叛与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时,爱玛终于明白了一切,她自以为掌握了夫家的财产拥有了甜蜜温柔的情人就可以逃离平庸的丈夫和痛苦无聊的生活,可正是这一次次的“自由放纵”与“快乐享受”使她堕入深渊,葬送了她原本灿烂的人生。

爱玛可怜,但并不值得可怜,作死的代价是她死前无限的悔恨。为了维持自我最后的尊严,无法原谅自己的她选择了服毒自杀,所有的这一切不是拥有财富、拥有情人就能改变的。她错了,错的是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却不懂得如何修正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情感偏差。

三、极具讽刺的人生,是内心的不甘与现实的不匹配

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曾经快乐过,在还没有嫁给查理的时候,在初初与查理结婚的时候、在参加公爵舞会的时候、在得到情人怜爱的时候、在拆东墙补西墙暂时解决债务的时候……

可是这些快乐都只是眼前的,并非长久的,她的人生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当她以为拥有婚姻就获得了幸福的时候,婚姻生活却索然无味;当她以为拥有情人就可以感受爱情美妙的时候,爱情生活却遭到了情人的背叛;当她以为拥有财产就能肆无忌惮的时候,高利贷的雪球却越滚越大……

严格意义上来说,她极具讽刺的人生,是内心的不甘与现实的不匹配造成的。她得到的往往不是她想要的,能够得到的也往往达不到她所想要的预期。

她无法修正自我内心的偏差,也无法原谅现实的自己。

但关于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偏差,是无法解决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理想都是大多数人乃至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想减轻痛苦的唯一办法只有去想尽办法修正它,靠近它,从而达到身心愉悦。

有钱者,有权者,有势者也许可以运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简单地修正偏差,使理想与现实达到高度一致,但他们不是天真,而是实力允许,鱼与熊掌兼得是常态。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前提都达不到,“月亮与六便士”只可选其一,不可选其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原谅自己的不堪,允许自己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凡。

因为不管是理想还是现实得不到的永远都在骚动,但接纳自己才是修正误差的第一步。内心的不甘与现实的不匹配,是世间常态,平凡人到最后修正理想与现实偏差的唯一办法就只剩下了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的不堪与平凡。但这又未尝不可呢?脚踏实地之后重头再来也是人生独有的风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包法利夫人》:极具讽刺的人生,是内心的不甘与现实的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