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

城中村,城市华美衣衫上的一块补丁,碍眼,却实用。

城中村的出现,与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分不开。原本农田,随着城市规模膨胀,一点点将土地蚕食。村庄,被高楼大厦包围,无地村民,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房东。没有地,再无生意可做,就只能在窄小有限的宅基地上,不断向上加盖,生出无数的小房间,出租给城市打工者,村民,坐收房租,一夜暴富。

刚步入社会,来到陌生城市,人生地不熟,工作生活都无着落,城中村,成为最好的落脚点。房租不高,短时间内可以应付,外出找工作,回来有个落脚之地,不至于流落街头。记得那年刚毕业,同学几个同租一户人家的房子,每天锅碗瓢盆,好不热闹。大家租住一起,相互有个照应,找到工作的同学,可接济手头紧的同学,吃饭在一起还可节省一些。那时,早出晚归,最快乐的事就是吃饭时,相互讲些当天找工作时的遭遇。同学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哪家公司有实力,哪里又要招人的消息,同学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约一块去面试,日子过的清苦而单纯。不是名牌院校毕业,找工作异常困难,找个合适的工作,个人能力是一方面,但有时也需要运气。自己喜欢的企业,削尖了脑袋也钻不进去,看不上的,如搞直销的公司,又天天打电话约你上课。

快入冬天,同租一处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工作。有的同学上班距离租住地远,接连搬走了一些,人少,气氛自然也就差了许多。月底发工资时,同住一处的同学领到薪水,往往会请客,大家聚在一起,喝点廉价的酒水,至于喝醉过多少次,早已记不清,那时年轻,不晓得人事沧桑。城中村,杂而乱,各色人等杂居一处,自然会生出许多的事端。如东西少了;炒菜辣椒放多了,熏得他人吃不住;言语不和的动手,粗言相对;小夫妻吵架摔东西;音乐声大,吵到邻居;偶尔还会有恶性事故发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丢自行车,自行车丢的多了,人人都不敢买新车,想买车,也是到二手市场淘旧车,丢了也不觉得太可惜。

城中村的夜晚是最热闹的,劳累了一天,同学相约到街上,看道路两旁花花绿绿的店铺;看村中广场跳舞的人群;看街头穿梭而过的漂亮女孩。街上晚间,人流如织,有同学打起摆地摊卖小商品的主意,此风头一开,陆陆续续有更多的同学加入。白天上班,晚上摆地摊,这样在一块侃大山的时间就少了很多,往往到深夜,他们才都陆续回来。一个晚好了,能有几十元的利润补贴,日子改善了许多,能吃上肉,让人有小小的满足感。其中有一同学能说会道,摊位越摆越大,一个月地摊收入就赶上上班的薪水,后索性专职做起地摊生意,雇佣了人手,全然不顾所学专业了。

投了无数简历,参加了数不清的招聘会,终于在一个下午,有企业通知报道上班。工作找到了,马上就面临搬离问题。由于招聘企业在另一个城市,需要集中培训,不得已就搬离了城中村。住在企业集体宿舍,用餐在大食堂,住宿,饮食质量虽提高了,但平空也多了许多的规矩,少了与同学在一起租住的随性。

后出差到另外一个城市,事情办完,特意多留了一天,专门去看望在此城市工作的同学。同学所在公司,发展潜力很好,公司处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由于参加工作不久,薪水不高,再加上没多少积蓄,就租住在了公司附近的地下室。我尾随着他,不断向下一层一层沿窄小的楼梯下去,不知是地下几层,进入后,宛如到了迷宫,分不清方向。一间又一间的房子紧挨着,窄小的过道上,有挂晾的衣服,摆放的箱子、鞋子,垃圾袋,还有高分贝的电视剧声间。整个地下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霉的味道,令人心生恐惧。好在没多久,同学就搬入公司统一安排的宿舍。

相较地下室,城中村,算得上是天堂了,再小的蜗居,每天也能见到太阳。象耗子一样,生活在地下,多少有点悲哀。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城中村都在接纳消化着成千上万的城市乞食者。正是这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外地劳动者,为整个城市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对于城中村的他们,每个城市都应怀有悲悯之心,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改善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城中村,似乎是一个悲伤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