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将军?

       很多医生开处方用大黄时只写大黄,不分生大黄、酒大黄、熟军和大黄炭,这是很不应该的。要知道,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主要是作药用的;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可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下面我们专门来看看我国使用的药用大黄:

       我国使用的药用大黄是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片晒干备用。本品性寒味苦,可入脾、胃、肝、大肠、心包经,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多种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药用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少。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具有广谱而强大的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等)和抗病毒作用;结合性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双蒽酮苷及蒽醌单糖苷两类)具有泻下、消炎、镇痛、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等多种作用;其中的鞣质(包括没食子酰葡萄苷、a-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等)有收敛作用。

      大黄始载于《山海经》,谓其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大黄一药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素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大黄具有泻热通肠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的功能。历代对大黄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酒炒、醋炒、清蒸、制炭、酒蒸、蜜蒸、醋蒸、九蒸九晒等。一般认为 ,大黄酒炒后泻下稍缓 ,善清上焦血分热毒。酒熟大黄泻下缓和 ,减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增强活血祛瘀作用。大黄炭泻下极弱 ,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黄泻下稍缓 ,善于消积化瘀。

临床常用的几个加工炮制品种的功用主治特点:

生大黄

       是取原生药材,洗净,切片干燥备用。功能攻积导滞,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者。正如《本草切要》所谓:“凡蕴热之证,脏府坚涩,直肠燥而大便结;痈肿初发,热毒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对温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可用本品配伍芒硝、厚朴、枳实,以加强攻下作用;对热结伤阴,燥屎內结者,用生大黄配伍生地、玄参、麦冬,以增水行舟。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酒大黄

       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晾备用。黄酒性温味辛,能通血脉,御寒气而行药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头胀、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以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20克。

熟军

       是取生大黄,用黄酒拌匀,置容器内密闭,隔水炖后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干燥备用。熟军泻下作用缓和,但能减轻泻下时的腹痛,增强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老人体虚而有瘀血者,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大黄炭

       是将生大黄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黑色时取出,推开放凉备用。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主治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外伤出血、吐血、崩漏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5~30克。

九制大黄

       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经九蒸九晒后所得。 历代医药学家认为九制大黄疗效高, 不良反应低, 倍受推崇和肯定。

      生大黄性寒味苦, 以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力胜; 但临床应用时泻下峻猛,苦寒伤胃而致腹痛; 九制大黄其泻下缓和,可消除腹痛之弊,适合于老人 小孩及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但由于九制大黄的工艺繁杂,不适于大生产,且该品种濒临灭绝 为振兴传统的炮制品, 拓宽用药范围, 采用梯度洗脱法建立了九制大黄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对生大黄以及一到九制大黄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 可为缩短九制大黄的生产工艺提供依据。

       通过生品与九制大黄的指纹图谱比较, 九制大黄指纹图谱上多了 3 个新色谱峰 5 个峰消失 6 个峰变小 5 个指标成分峰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通过标准对照法可以看出: 5 个指标成分峰中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大黄素 大黄酚从生品到二制变小,三制到九制有变大的趋势; 大黄素甲醚从生品到三制变小,四制到九制有变大的趋势 由于 5 个指标性成分均为游离蒽醌类,可能与九制后结合蒽醌类减少,游离蒽醌类增多的理论有关,因此,泻下和腹痛作用减弱, 通便和清热作用增强,但是否与这些成分的变化有关,有待药效学的进一步验证 通过一制至九制大黄的叠加图以及对其相对保留时间 相对峰面积和相似度的比较,五制大黄与九制大黄的变化甚微, 从节省工时考虑认为五制大黄或可取代九制大黄, 但需药效学的验证。

       江文君等报道 ,酒炒、醋炒对大黄中番泻苷及大黄酸苷无明显的影响 ,但酒炖品、清宁片、醋煮品、热压制品及大黄炭中大黄酸苷减量 1 /3 ~ 1 /2,番泻苷仅存微量或完全破坏。炒大黄和大黄炭中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 2. 7 倍 ,大黄素-6- 甲醚分别为生大黄的 4. 5 倍和 4. 1 倍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含量 ,炒大黄为生品的 2. 7 倍和 3. 4 倍 ,大黄炭为生品的 1. 9倍和 2. 8 倍 。酒蒸大黄与蒸熟大黄均不含番泻苷类 ,蒸熟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较酒熟大黄高 。总鞣质量 ,酒炒、醋炒下降约 18% ,酒炖大黄降低 50%以上 ,大黄炭减少约 80%。没食子酸量 ,酒炒、醋炒大黄减少 50%以上 ,大黄炭减少 30 %以上 ,酒炖大黄增加 15% ,大黄炭、酒炖大黄中儿茶素未检出 。

       沈海葆等报道 ,大黄经不同方法炮制后 ,结合蒽醌及还原型蒽醌 (番泻苷 A 、 B 、 C为还原型蒽醌的主要成分 )含量均降低 ,而游离蒽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酒蒸、酒炖、醋煮大黄 ,其结合蒽醌为生品的 1 /4左右 ,还原型蒽醌为生品的 1 /7 ~ 1 /38,但游离蒽醌含量为生品的 1. 2 ~ 1 . 3倍。大黄炭中结合蒽醌仅为生品的 1 /9,还原型蒽醌仅为生品的 1 /5,而游离蒽醌是生品的 1. 8 倍。酒炒与醋炒大黄结合蒽醌约为生品的 1 /2,还原型蒽醌约为生品的 1 /4,而游离蒽醌分别为生品的 1 . 4 倍和 1. 5倍。

       饶高雄等实验结果与沈海葆等报道一致。何民等报道 ,九蒸九晒大黄游离蒽醌下降 61. 8 % ,结合蒽醌下降 8. 9 % ,鞣质下降 42 . 8 %。

       胡昌江等研究表明 ,一制~ 九制大黄较生大黄多糖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鞣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六制大黄与九制大黄多糖和鞣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肖冰梅等报道 ,盐制对大黄中游离蒽醌、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含量无明显影响。


炮制对大黄药效学的影响

泻下作用

       酒炒、醋炒大黄泻下效力降低约 30% ,但泻下出现的时间、次数、泻下物性状等与生大黄无明显差别。酒炖大黄、清宁片泻下效力降低约 95 % ,泻下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 ,次数明显减少 ,泻下物多为软便。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生品、

       炮制品在同等剂量下 ,泻下物干重基本一致。说明酒炖大黄和清宁片既可使泻下作用缓和 ,又能达到排除肠内积滞的目的 。九蒸九晒大黄致泻力不及生品的 1 /10。

解热作用

       大黄生品、酒炒品、酒炖品及炒炭品水煎剂 ,在同等剂量下 ,对鲜酵母致热大鼠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持续时间达 3h以上 ;仅受热程度强、受热时间长的酒炖大黄和大黄炭 ,在给药后 3 h解热作用较生品减弱 ,临床亦证实 ,单味酒炖大黄汤剂用于治疗急性菌痢 180例 ,与生大黄组解热效果一致 ,而熟大黄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

抑菌作用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 ,大黄生品与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酒炒、酒炖大黄与生品的抑菌效力基本一致 ,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但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的抑制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 ,细菌性痢疾患者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 ,生、熟大黄组基本一致 ,但从不良反应及机体一般状况恢复快慢来看 ,以熟大黄为优 。赵满靖等亦报道 ,大黄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

止血作用

       采用整体模型实验—— 在应激状态下 (拘束水浸法 )造成大鼠胃黏膜糜烂性大出血 ,观察到生大黄、酒炖大黄、大黄炭内服均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如提前给药 3 d再进行应激实验 , 3 种样品均显示出明显的抗应激效应 ,对胃黏膜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病损起到了预防作用 ,从而减少了胃黏膜出血灶的发生 。用生大黄、酒炖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31 例 ,均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生大黄较酒炖大黄的止血速度快 ,作用好 ,止血天数少 ,而熟大黄不良反应少 。

抑制消化酶活性

       生大黄粉混悬液可使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胃液游离酸浓度降低 80 %左右 ,并显著抑制了胃蛋白酶活性 ,而酒炖大黄对胃酸、胃酶均无影响。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酒炖大黄及大黄炭对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 ,而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能力较弱或无明显影响。醋炒大黄对胰蛋白酶的抑制能力最强 ,而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未见减弱。酒炒大黄和清宁片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从对消化功能影响角度来看 ,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达到了消除或缓和苦寒败胃的不良反应。

抗炎作用

       通过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实验 ,生大黄煎剂及醚提物对炎症早期的渗出和水肿 ,以及炎症末期的肉芽肿增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酒炒与醋炒大黄的抗炎作用与生大黄基本一致。 酒炖大黄及大黄炭作用减弱。但酒炖大黄在治疗小儿化脓性及成人急性扁桃体炎中 ,除显示了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外 ,亦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

免疫作用

       体外实验证实 ,大黄生品与制品去鞣质煎剂对人血清中的天然抗体 ( IgM A 、 IgM B)与免疫抗体 ( Ig GD)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均有明显的阻断作用。酒炖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 ,大黄炭作用最弱。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是造成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因素 ,因此 ,酒炖大黄对于保证孕妇及婴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有意义。

活血祛瘀作用

       采用肾上腺素致怒及寒冷造成大鼠血瘀模型 ,比较生大黄、酒炖大黄对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时间 ( TT)、凝血活酶时间 ( PT T)的影响 ,结果表明 ,酒炖大黄可显著降低血小板黏附与聚集作用 ,使 PT 、 TT 、 PT T显著延长 ,其作用较生大黄显著增强。 九制大黄具有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液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抗氧化作用

       采用体外氧自由基生成系统和羟自由基诱导的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 ,评价炮制对大黄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黄不同炮制品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能清除次嘌呤 - 黄嘌呤氧化酶反应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和 Fenton反应生成的羟自由基 (  OH) ,并能抑制羟自由基诱导的小鼠肝脏匀浆脂质过氧化 ;其作用强弱顺序为: 生品 > 清炒品> 酒炙品 ;各炮制品的醇提取物作用远强于水提取物。提示临床用大黄治疗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如肝炎、肾炎时 ,应选择生品醇提取物入药为佳 。

毒性

       生大黄煎剂 LD50为 26. 5 g /kg ,生大黄混悬液灌胃 ,每天7. 5 g /kg ,服药 14 d,小鼠出现“致虚”现象 ,表现腹泻、脱肛、消瘦、活动减少等。大黄各种炮制品毒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酒炒与醋炒大黄毒性减弱程度小 ,酒炖大黄与大黄炭毒性显著减弱。大黄生品、制品毒性与鞣质含量平行 ,生大黄去鞣质煎剂在 100 g /kg剂量下仍未见小鼠死亡。大黄生品和热压 1次蒸晒制品 LD50为每天 120 g /kg ,且可使小鼠生长受到非常显著的抑制 ,而相同剂量下九蒸九晒品和热压 3次制品则不引起小鼠死亡和生长抑制。


熟大黄炮制工艺

       熟大黄的传统制法有酒蒸、酒炖、清蒸、九蒸九晒等 ,工艺落后 ,饮片质量不稳定。江文君在对大黄的成分、药理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了熟大黄“加酒热压法”新工艺。该工艺确定 ,加药材 0. 3倍量的黄酒和 0. 7 倍量的水 ,在适宜压力下 ,热压 2 ~ 4 h。该工艺产品质量稳定 ,省工省时 ,节省能源和辅料。经生产中试和临床验证 ,认为新工艺制品既能缓和生大黄的不良反应 ,又保持了较好的药效。

       综上看来 ,大黄经酒炒、醋炒、酒炖、炒炭等方法炮制后 ,泻下作用缓和;酒炖大黄不仅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 ,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止血、免疫和活血祛瘀等作用 ,因而对不需攻下的大黄适应证患者 ,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有利。

       这主要与大黄炮制后番泻苷类及蒽醌苷类含量降低 ,而游离蒽醌含量升高有关。由于在炮制过程中不同炮制品的受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 ,其所含成分的质和量也不同 ,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 “加酒热压法”制熟大黄新工艺具有操作简便 ,节省能源和辅料、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且新工艺制品既能缓和生大黄的不良反应 ,又能保持较好的药效 ,值得推广应用。九蒸九晒大黄虽然能使泻下作用缓和 ,但有效成分损失太多。


附:九制大黄历史沿革

宋· 《圣济总录》“饭上炊三遍 ,九蒸九暴干”

宋· 《博济方》 “醋浸两宿 ,以竹刀子细切 ,于甑上蒸九度,研为糊”

明· 《鲁府禁方》 “用酒拌九蒸九晒为末”

明· 《寿世保元》 “酒蒸九次 ,极黑”

中国医学大词典 “九制大黄丸”: “酒浸一日 ,九蒸九晒,研为细末 ,黄酒泛丸”

       九制大黄普遍认识是九蒸九晒大黄 ,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由 9种辅料所制大黄 (传说中九制大黄丸的方解内容是大黄泻热通便,用黄酒、侧柏叶、绿豆、黑豆、大麦、槐米、车前子、陈皮、半夏、厚朴等多种药物煎浓汁,九蒸九晒而成,药力缓和,泻不伤正。),通过查阅文献证实了,九制大黄即是由九蒸九晒大量衍变而来。由此可知 ,九制大黄是由大黄经九蒸九晒而来 ,而不是由 9种(或多种 )辅料所得的大黄制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酒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