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文墨书香之(二)庠序新光

庠序古代泛指乡村的学习场所机构,清朝未期改称学堂,辛亥革命后全国就统一改为学校了,直到解放以后很长时间内,在农村,人们口头上还是习惯上叫学堂。陈村学校虽处乡村僻壤交通不便,消息闲塞,条件设施落后,但人才辈出,名冠全县,可以说即有文墨村尊师重道的传承,也有师生面壁图破的敬业拼搏,在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光环中,为文脉陈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忝了无尚的荣光!

自古文墨名声好,尊师重道秀才多。  

陈村作为文墨村落被推祟由来已久,从阎知州大院到焦员外的传说,从陈姓驻扎到在元朝大地震后的立庄立碑看,都是七百多年前的事情,大多发生宋未明初这个阶段,故事传说都蕴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没有文人墨客的编写与口口相传根本就传不到现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前人的故事在后人的口传演义中,古为今用,不断翻新,丰富了后人的智慧,推进着文化的发展,这恰恰说明,当下倡导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独立世界之林的根本所在。    

陈村陈姓立庄老祖陈德是孔子弟子陈亢的四十八世孙,陈亢公勤学好问,善思考总结,在孔子七二弟子中排列二十八,在当县宰期间,以德服众,扶琴无为而治,从自家做起反对殉葬,政声良好,宋朝宋真宗封孔子为"玄圣文宝王",分陈亢为"南顿侯",明朝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则陈亢陪祀于孔庙,受后人敬拜,陈村陈姓一支真正继承发扬了先祖的这一美德,多有温良恭俭让之士,时至今日,从师从教者甚为众,祖孙四代以上、兄妹多人从事教育者大有人在,我们家有老姑、伯父、兄长、侄女都是教书匠,陈召吉家四代中还有兄弟、夫妻多人从教,陈国雄家兄妹八人至少有五人从事教育,仅县二中现就有陈村籍教师八人之多且多为陈姓等等不一一列举,堪称教育世家。   

文墨底蕴,尊师重道,养成陈村历史上读书的人很多,从周围碑帖和圣祇上众多标以监生、禀生、生员的人物看文脉深厚,学风蔚然。前篇提到的道光年间"一乡耆硕"主人是汾西县对学问最高权威的尊称,召吉祖父陈宗虞倡导参与了汾西县第一所国立初级中学组建,张民庆村里人一直称张先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他是村中民国时较为早的教师,他的同村发小姜康解放前也一直在外从事教学,并秘密开展党的宣传工作,解放后曾任山西省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等职务,包括前边提到的大中学教授、校长等都是从小在陈村入学学习,从事教书育人开始,有的一生没有更改,有的中途转行,但都有较好的发展,得到行业圈内的好评,为陈村文墨村风嬴得光荣,这也不能不感怀家乡父老精心培育和庠序恩师辛勤教导传授之美德。

兴教投资不惜金,培养子孙没话说。  

陈村历史属汾西县,离县城为最远最偏僻村庄,村中没有学校是很难被誉为文墨村的,陈姓祖上有办学育教的传统和经验,家谱中也把创办学校列为重要的一项,现在人们能忆起的村中最早的私塾,是由陈得智前辈创办,校址在村东头,据说就两孔窑,周围邻村上学的孩子很多,德教双馨,名气很好,为此,解放后他被任为县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  

解放前后,陈村就建立了初级学校,校址就是村中的三官庙,老师基本上都是本村人,张民庆、陈福范、陈办生等都是,也有外村的老师很少,如赵城的薛国喜毕业后曾在陈村教过一段时间,后去了安泽中学当了副校长,他曾告诉过我陈村孩子很聪明,他刚入教被学生问的尴尬影响很深,对陈村的教育一直对我称道。为办好学,陈村人不惜毁坏了三官庙、佛庙的几百年的珍贵泥塑佛像等文明遗留,还将碑桌移埋于泊池之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未,陈村学校规模已占用佛庙以西三官庙以东中心区域,以南为泊池与操场(现为陈小虎院),邻村学生再现陈村就学的高潮,每当清晨,村中书声朗朗,回彻山谷,这是一道令村人耳熟而又振奋自豪的风景线,陈村初中已在邻村中脱颖而出。   

学校南的河道山丘

进入七十年代,村中入学新生不断增加,教室老师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村里不得不在村西另建校舍,我们那批到龄孩子就无法全部入学,分成了两批,一批正常入学,一批办成幼儿班,记得这一年我们先后在三官庙西厢房、张定生新窑、陈波柱院西棚子度过,我想办幼儿班陈村也是首创吧,这种局面促使大队加快建设步伐,在七五年前新校舍基本建成,新学校校门面北,依次为村中老渠和东西大道,过桥即到校门,陈村学校及两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楷体大字醒目耀眼,进入校门是一条笔直的用峨卵石铺就的大道,道边树木林立,直达校办公室,学校从北到南以校门为中心线,两边有一排窑洞,为灶房、宿舍、库房等,有两排砖瓦排房八个教室、四间教师办公室,教室西台阶上为操场,并建有夯土大讲台,南则为菜园、果园等,特别是那叫"五月香"的桃子,又大又红又香,至今想起都垂涎欲滴,夏秋之季,校园内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果实累累,环境十分诱人。  

八十年代初,教育体制改革,初中成为八年制,陈村伏珠两村学生合并在陈村就学,村中又在原操场南菜地进行扩建,操扬改在校东墙外的滩地,直到本世纪初两村初中要求合二为一,两村都想建在本村,让乡镇领导左右为难,用了折中的办法,那个村先建起教学楼,就在哪村设中学,陈村人集内外一切资源,齐心协力,筹款集资,建起村中第一幢砼浇筑的二层楼房,暂且保住了陈村中学这块牌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陈村人兴教办学的决心和毅力,令每个陈村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严师高徒敢管教,学业有成须敬业。  

在陈村有"穷文富武"一说,意思是穷人家孩子想有出息,读书是唯一出路,富人家孩子则不同,这可以说概括了陈村文墨村的一个方面,我以为不仅如此,我更相信"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浅显道理,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那个孩子没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何以成才,今天的人们一味说教娇惯孩子,将来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现实的残酷不足警醒可怜的父母心,终有后悔之日,我从内心感谢村中打过训过我的老师们,那是的老师有高中毕业就相当不错了,也不能寄于有好的教学方法,打骂体罚学生是家常便饭,好在他们都是本村或邻村的(个别的公办),如本村有陈学敏、陈神保、姜月顺、郭国亮等等都与家长们相互熟悉,老师敢管敢打,家长信任还支持。

  我记得邻村孙德胜老师教语文,做错要打,不会也要打,论到他上课我就感觉教鞭在眼前晃悠,但他却最受我们村人的欢迎和尊敬,我参加高考第一门语文,想到的仅是孙老师,因为我感觉自己是用初一学到的知识答题。郭国亮老师打的最狠,他倡导熟读精思,他训人敢训大半节课,打散过几个扫帚把,那是我们已是七八年级的学生,私下也气恨,但毕业后,他与我们这批学生处的最好,几乎与兄弟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他,不尊敬他,其实老师打骂体罚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吧!   

进入本世纪,陈村中学进入过最辉煌的时期,连续多年,学校成绩排列全县前茅,名冠全县,一时间邻村邻乡学生云集陈村,甚至洪洞县城的很多家长也找关系,把孩子送到离城三十多公里的这个乡村来读书,最多时外村学生达到几百,每当放假,陈村村中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这也是号称洪洞一中附属的玉峰中学的领导老师十分纳闷,为什么县城的第一中学比不上乡村中学,派人到陈村进行调研,讨论的结论是,教学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师资力量,招生生源等等所有所有的条件,陈村中学都比不过玉峰中学,其实,比的这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相差程度根本无法相比,可比的结果只有一条,那就是陈村的老师十分敬业,是的,正是这些半工半教、亦农亦教的甚至排不上正式教师序列的农村人,教出了最好的学生,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教育辉煌!  

    成绩只能属于过去,历史终有可借鉴,今天,面对乡村城镇化的大势,乡村学校确实在萎缩,但我坚信,以今天网络信息化的程度,乡村学校也不能甘于落后,只要老师敬业,学生勤奋,师生同心协力,也一定会前程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村故事Ⅱ文墨书香之(二)庠序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