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四节

此节,即赏析古语“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与“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说明: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等等。即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的语义实例,在如今可以举出非常多的例子,所以,在此节内容中,前句就概括成为反求诸己。

赏析:例子中,其一、“爱→不亲”仁;其二、“治→不治”智;其三、“礼→不答”敬,让自己更加的仁爱、更加的智慧、更加的尊敬,其实不是对于别人,而是对于自己来说的,即:足够的自爱,足够的自治,足够的自重(礼)等等,只有充分地做到对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规范,才能够使得周围的人对你亲近、对你俯首称臣、对你所作所为做出评价(自己审查与调节自己的品性、行为后,再去与人交际,定然会非常的顺利)。

引申:“己”:修身养性的标准在于“己”,而处世为人的标准并不在于“己”,而在于“众人”或者“天地”(盛世中可以以众人为标准;迷世或乱世中则以天地为首要标准)。本以为达到了自己的标准就能成功交际,其实不然,毕竟每个个体所求不同,所想不同(从而分为三六九等),若以自己的标准处世为人,可能身边只会留下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称道(在迷世与乱世中,如此选择方可,但若在盛世中,则需要包罗万象、博采众长,成为推动盛世繁荣的一员,并且好好的为己,为人,为众)

另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许只存在于古代,而今日少有。今时的人类,一有不称心如意之事,就先责怪旁人,甚至诽谤或是污蔑,有些若是想先追究自己责任的人,反而往往会患得患失或直接变得焦虑、抑郁。

然而,对于反求诸己来说,是需要旷达的胸怀的,不仅是对他人的旷达,更是对自己的旷达,即反思自己的同时原谅并鼓舞自己,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好,也正只有这样,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更进一步,达到一定的社会交际标准(人格标准)后,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2、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对于自求多福而言,古今配义有一定的区别。

古义:自己谋得的幸福比别人给的幸福要多。

今义:偏于无奈,爱莫能助的反眼意味。

引申:自然万物以及人类都由天地始生,由天地管辖,其所作所为只有顺应天地之理方能存活(在)天地之间,且每个人自娘胎诞下后,即变成了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有能力获得生命体存活之所需。一切的思想、言论、行为只要不逆天而行,都能成为为己、为人谋福的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