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

正文2972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

1

《俄狄浦斯王》是古代希腊悲剧中的上品,曾被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作者索福克勒斯也因此剧而获得了“悲剧中的荷马”这一称谓。这部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戏剧作品,影响了此后上千年的悲剧创作,而关于其结构和主题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俄狄浦斯王》的当代意义也多次引发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戏剧家的思考。

在叙事手段上,《俄狄浦斯王》采用的是回溯式,即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戏剧情节其实已经发展很久了。

《俄狄浦斯王》以瘟疫来袭作为主角俄狄浦斯出场的原因,以及展开戏剧的动作的开端,在层层设置的悬念中一步步揭开人物的身世之谜。故事背景隐藏在情节背后,当末尾真相大白时,观众才看清前因后果,在受到情感震撼的同时,得以在脑海中以线性方式重组完成事件,从而获得额外的审美愉悦,并对全剧回味不已。这种叙事结构又被称为“闭锁式”,即在高潮中不断回到过去,在“发现”中突转情节,根据情节需要,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这是戏剧写作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一开场,忒拜城的居民纷纷来到王宫前,告知瘟疫横行,请求国王俄狄浦斯的帮助,从居民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俄狄浦斯是从外邦来到忒拜城的,且他被视作救世主一般的人物接受民众的爱戴。

那么他为什么被视作救世主呢?在希腊神话中,忒拜城附近原住着一个狮身人面的怪物斯芬克斯,斯芬克斯有一个著名的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答不上的人就会被她害死,只有俄狄浦斯猜出了“人”这个谜底,这才令斯芬克斯羞愧自杀,忒拜城居民因此获得解放,将俄狄浦斯推举为新国王。

剧中关于这件事并没有详细叙述,而是借老祭司之口说了这段话:“我和这些孩子并不是把你看作天神,才坐在这祭坛前求你,我们是把你当作天灾和人生祸患的救星;你曾经来到卡德摩斯的城邦,豁免了我们献给那残忍的歌女的捐税;这件事你事先并没有听我们解释过,也没有向人请教过;人人都说,并且相信,你靠天神的帮助救了我们。”

考虑到戏剧写作技巧和当时希腊观众对这一故事的熟知程度,剧作家并没有必要详细叙说,而是把这件事引起的反响提了出来,这对于俄狄浦斯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有利的,如此一来,俄狄浦斯的出场形象就成了优秀、完美和近乎神人了。这更符合悲剧主角的要求,也更能通过这位英雄形象覆灭的故事引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

在不知道俄狄浦斯王故事的观众看来,这个开场更像是一个事件的起点,它引领着剧中人物通向后面的时间和未知的事件。

可是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开展,观众才发现,原来此剧是在一步步揭示现在之前被刻意“闭锁”的那些事件。

我不愿使自己苦恼,也不愿使你苦恼。为什么还要白费唇舌追问呢?你不会从我嘴里知道秘密的。

2

在俄狄浦斯求助神灵后,观众获得了一个新的“发现”:即前国王拉伊俄斯是被人杀害的,且凶手至今逍遥法外。这个发现可以说是造成剧情“突转”的重要原因。这个杀人事件距离瘟疫事件又最近,在结构上也显得非常紧凑。

俄狄浦斯的英雄本性此时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因为神谕说只要放逐或杀一个人抵过杀害前国王的罪恶,忒拜城就能得到拯救。克瑞翁对这个神谕的解释是“严惩凶手”,这也是每一个人习惯性的解读。

此时的俄狄浦斯并不知道神谕所指的凶手其实就是自己,更不知道追问真相将给自己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从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俄狄浦斯其实也背负着一个“杀父娶母”的预言。

试想,假如俄狄浦斯有丝毫的敏感和私心,那么这个真相的调查将就此结束,或者他严惩另一个罪人(神谕并没有说一定要驱逐或杀死那个凶手)来结束瘟疫,可是那样的话俄狄浦斯将丧失英雄本性,悲剧将失去意义。

俄狄浦斯人性中的可贵在此刻又一次显现,他不仅坚持履行国王保护人民的职责,而且要查明真相,以正义之举拯救世人。正是这一选择,使俄狄浦斯踏上了不归路。

在盲先知特瑞西阿斯出现后,戏剧出现了第二个“发现”,即俄狄浦斯就是杀害前国王的凶手。这个发现在全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不仅解开了全剧的大部分悬念和背景之谜,也暴露了俄狄浦斯人性中的弱点,这些弱点其实是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的、但常被人忽视的原因。我们可以用“权力欲”这个词来总括俄狄浦斯这些弱点。

起初俄狄浦斯还保持其一贯的坚持真理的英雄本性,但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知的好言相劝和步步忍让,却看不出俄狄浦斯对智慧的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反而看出他的威胁逼迫和恶语相加。

当先知终于被迫说出“你就是这地方不洁的罪人”时,俄狄浦斯的第一反应却是愤怒。为什么是愤怒而不是惊讶呢?因为一个大权在握的人最惧怕也最气愤的就是属下的背叛和挑战,这是人性的缺点。

在没有其他证据支撑的情况下,俄狄浦斯武断地将“真相”视作先知和克瑞翁合谋的诽谤、谎言,目的是挑战自己的王权,这其实反映出他内心一直存在的恐惧——害怕失去权力的恐惧。同时,从后面的剧情来分析,这种愤怒也暴露出俄狄浦斯内心的一个秘密,即他在三岔口杀死拉伊俄斯所引起的负罪感,以及不愿意承认犯罪、继续在忒拜人前保持救世主形象的欲望。

当“替天行道”的理想和自身欲望相矛盾时,俄狄浦斯并没有放弃追问真相。先知的一句话很能解释此后俄狄浦斯陷入悲剧的原因:“克瑞翁没有害你,是你自己害自己。”

这些刺伤了我,这些灾难的回忆伤了我。

3

许多人将《俄狄浦斯王》视作纯粹的“命运悲剧”,认为整个剧作所体现的是“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对抗”,俄狄浦斯完全是无辜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在与“杀父娶母”的命运对抗,他不惜离开科任托斯国王父亲身旁(后来才得知那不是亲生父亲)可到头来还是实现了这个预言,所以真正该为这场悲剧负责的是命运,俄狄浦斯完全不知情。可是仔细推敲,俄狄浦斯其实是在自以为正确的行动中一步步探明真相、走向毁灭的。

“阿波罗神”——这个命运的操控者并未做过任何事情,只是提供了神谕,神谕并不是悲剧本身,神谕最终成为现实,不能证明提供神谕的人就是有罪,也不能证明俄狄浦斯的无辜。所以说,在看似强大的命运面前,俄狄浦斯其实是自己导演了悲剧。尽管他比一般人更为勇敢和优秀,但他始终不能克服人性共有的弱点,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人类在自然界的有限性。

相比世界而言,人类其实是微小的一部分,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伟大。然而连俄狄浦斯——这位曾经破解无人知晓的“斯芬克斯之谜”的智者,都不能承认人类的有限性,偏偏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抗所谓的“命运”,那么结局只有毁灭了。

应该说,《俄狄浦斯王》其实是全人类的悲剧,是对人类命运的预言。

古希腊时期是一个张扬理性的时代,而理性的张扬最初以征服自然和外部世界为起点,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一直处于认识的盲区。

俄狄浦斯虽是第一个为“人”下定义的人,但是他没有能在认识人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就像斯芬克斯本身一样,半兽半人,没有能摆脱非理性原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以“俄狄浦斯情结”命名人的某种性本能冲动,即男人的“杀父娶母”冲动和女人的“杀母嫁父”冲动,弗洛伊德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罪恶倾向,只是这种冲动被文明禁忌压抑了。这种说法并非无稽之谈,从另一个角度照见了人性的弱点。

《俄狄浦斯王》也许是要给人类以这样的忠告:当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程度无法与理性的发展程度相匹配时,悲剧就不远了。

感谢关注,下次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