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漫谈

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过属于自己的梦想,特别是当人年轻时,梦想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彩。

梦想按其实现概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现概率较大的梦想,另外一种就是实现概率为零或者渺茫的梦想。前者值得人重视和期待,如果实现概率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被称之为理想,后者则是人们通常所谓的白日梦。

梦想有着它生长的土壤,这生长的土壤就是人天生的感性,和人内心深处的欲望。

人的感性越丰富,身上和内心深处的欲望越强烈,梦想也就越是浓烈,越是丰富多彩。但越是浓烈或丰富多彩的梦想,其脱离现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它们在今生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较为渺茫。持有这种梦想的人,在从梦想中醒来的那一刻,感受的失落和痛苦感也就越大。

从人的精神上来说,从来不曾有过梦想的人近似于机器人。这样的人,既没有梦想破灭引起的精神痛苦,也缺乏梦想实现引起的精神上的快乐。

梦想太过恣肆的人,他生命中的许多时间,都会沉浸其中,耽误了脚踏实地的行走。所以一味沉浸于梦想,跟现实生活过分脱节的人,除了有艺术天赋的人,有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外,剩下的,常常给人以不务正业甚至疯癫狂妄的形象。

也有些长不大的巨婴,因为心灵缺少理性光亮的照射,缺乏认识真实世界的迫切愿望,也容易整天沉浸在虚幻世界,或嗷嗷待哺,幻想馅饼从天而降,或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有白马王子会前来解救,喜欢在对镜梳妆中自我陶醉,自我纠结,一天天地虚度光阴,近似于黄粱美梦。

有些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他们害怕直面生活的艰难困苦,惧怕抗拒现实的任务挑战,无法直面自己身上的缺陷,懒于对其进行持续的改进,于是习惯于使自己浸入梦想世界,掩耳盗铃般地自欺欺人。

有些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有朝一日撞见了生活的真相,便突然看破红尘,一下子万念俱灰,梦想全部蒸发,成为混吃等死的行尸走肉。

有些喜欢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做深度思考,时常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人,因其身上的哲人天性,也会促使他偶尔落入“庄周梦蝶”之境。

还有些被欲望驱使,被功名利禄迷住心窍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把生命当做一场纯粹的物质上的生意。这样的人,很少有不切实际的梦想,更多的是个人得失的权衡和算计。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徒有其表,空有其名的空心人。他们自己认为的梦想,就是手握滚烫的权势,坐拥物质堆成的金山银山。这些人,实际上是走到了跟疯子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另外许多人常常经历的,是当入眠时生物学意义上的梦。现代医学认为:人在入眠时适当的做梦,有利于释放他们白昼承受的精神压力,帮助他们进行头脑中内存信息的整理,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和长寿。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在他的精神分析奠基之作《梦的解析》中,认为人们入睡时的梦境,是人的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中国历史上就有“罗含梦鸟”、“南柯一梦”、 “黄粱美梦”以及“江淹梦笔”等的典故

看来生物学意义上的梦,跟人们醒着时候的梦想,在心理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所不同的是,我听闻许多人一生中极少在入睡后做梦,而还有一部分人,几乎能够天天在入眠后做梦。对于这些能够天天在入眠后做梦的人,不管做的是美梦还是噩梦,他们的一生,相比那些很少在睡眠时做梦的人,是否就多活了半辈子呢?

就如“一千位读者有一千位哈姆雷特”那样,不同的人,对于梦想和睡梦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但相对科学的观念也许是,将现实视为含有各种营养的主食,主食为延续生命所必须。将梦想当作获取生命意义的丰富菜肴和鲜美调料。适当的梦想,可以促使生命之花开放得更加灿烂辉煌。当人们学会将现实和梦想进行适当的配比,靠着它们之间的科学搭配,就可以烹制出生命中丰富多彩,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想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