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公众舆论》:虚拟环境 1-22页

图片发自App

  《公众舆论》被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它是对公众舆论做了最全景式的概述。也是沃尔特·李普曼最为经典的著作。

    对于我个人来讲,初读这样理论性较深的书,感觉有些晦涩难懂,总是将一句又一句不懂得话语重复,当有些理解时,才再次读下去。为了不是囫囵吞枣,所以,我打算阶段性的读这本书,并对这本书每一个章节,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解读。

    第一部分的导论讲的是"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里面提到的最多的概念就是"虚拟环境",而书中开篇部分的案例也是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个岛屿的故事,突然想起她在传播学概论的课上讲过"拟态环境"的概念,拟态环境的定义是"并不是现实环境中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老师给出的定义是较为容易理解的,当我读到书中的内容时,感到此概念的分析似乎更加深化了一些,我们有时所接收到的信息,事件,未必是客观反应事实的,甚至,对于事实的理解与感官也不一定是完全反应客观现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生存与被影响的环境,对于符号与信息的解读,不仅是从事物本身的层面上,可能更多的是屈从于自己价值理念关系的架构,擅长猜测,在自己的虚拟环境中,将世界在内心中形成的图像,其实是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李普曼提到"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这句话似乎有些拗口,理论性也较强。于是我深入挖掘,这样理解这里的内容,对一件已经形成讨论热潮的话题,引起众人价值趋向的内容,应该是决定于对于发生事件环境背景的熟知与了解,然后对于这个环境的本身条件的可认知概念,其次就是作为发生者的人所处这个环境上所产生的行为。比如"魏则西事件",当事件的结果引起巨大舆论热潮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家首先会产生原来对百度竞价排名的认识,然后明知百度具有商业性质,为了利益,择取竞价排名的形象,一个没有公德心的企业形象被展示出来。其次,认识到人们常常有问题都会在百度进行搜索,也许会以百度提供的信息作为行动的参考原则。发生此事件,无疑让很多人不禁在自己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主体反应,认为这是一个恶劣事件,自己很有可能也会吃这方面的亏,其恐惧感不断上升,对此事件的舆论态度也渐渐明朗,于是由一个观望者,逐渐走向事件的发声者,参与者。而媒介在事实的报道上,就会在"拟态环境"的理论下进行,难免与现实环境有所差别。

      不知道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人或许会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观,间接的对现实环境进行主观解读,又或者就是自己一种主观事件的反应。于是不得不佩服人类世界中的头脑景象。

  如有问题,欢迎指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学】《公众舆论》:虚拟环境 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