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案例引入

6.2 案例引入_第1张图片

思维导图:

6.2 案例引入_第2张图片

6.2 案例引入_第3张图片

6.2 案例引入

---

**1.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定义**
   - 社会性网络服务:帮助建立社会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 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的另一种说法。
   - 不仅限于现代网站,传统信息载体如短消息业务 (SMS) 也属于此类。

---

**2. 六度空间理论**
   - **定义**: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就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 **起源**: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Stanley Milgram) 提出。
   - **应用**:SNS社区、微软人立方搜索、Blog网站、电子游戏社区等。

---

**3. 为什么是“六度”?**
   - **150定律**:人的智力允许其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大约150人。
   - **数学解释**:若每人认识150人,六度则为150⁶=11390625000000,即使消除重复的节点,也远超地球人口。

---

**4. 如何验证六度空间理论?**
   - 将人际关系网络图抽象为无向图G,每个顶点代表一个人。
   - 两人“认识”与否,由这两人的顶点之间是否存在一条边来表示。
   - 利用图的相关算法可以从理论上进行验证。

---

**插图参考**
   - 图6.7: SNS社区的有序化。
   - 图6.8: 六度空间理论示意图。

---

**注意点**: 
1. 不要将“SNS社区”与传统的“短消息业务”混淆。
2. 六度空间理论并不是实证的定律,而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假设。

---

这是针对给定内容的简化和组织笔记。根据个人习惯和需要,可以继续优化和深入研究相关主题。

6.2 案例引入_第4张图片 我的理解:

**六度空间理论**(或称为“六度分割理论”)是一个社会学上的观点,简单地说,它认为在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至多五个中间人而被连接起来,总共六个“度”或步骤。

以下是对六度空间理论的深入解释和理解:

1. **起源**:这个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米尔格拉姆通过一系列的“小世界实验”得到了这个结论。

2. **实验**:在他的著名实验中,米尔格拉姆选择了数百名居住在美国的随机参与者,给了他们一份包裹,并指示他们将这个包裹发送给一个在波士顿的特定人,但有个条件:他们不能直接发送,而是必须将包裹发送给他们个人认识的人,希望这个人比自己更有可能直接认识那个特定的收件人。结果显示,包裹平均需要经过约六个人才能到达目的地。

3. **网络化的世界**:这一理论反映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即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星球上,但我们之间的联系比预想的要紧密得多。

4. **应用**:这一理论在社交网络研究、疾病传播、信息流动等领域都有所应用。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通过其数据也表明其用户之间的平均连接度甚至少于六度。

5. **批评与局限性**: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些研究认为,六度分割的观点可能过于乐观,实际的连接可能需要更多的中间人。另外,考虑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社会隔阂,真实的连接路径可能更复杂。

6. **关联定律**:150定律(或邓巴数)与六度空间理论有所关联。它是由社会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能够维持稳定社交关系的人数上限,大约为150人。这也为“为什么是六度而不是更大的度数”提供了一种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图,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人,而边代表两个人之间的熟识关系。六度空间理论实际上是说,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中,从一个随机节点到另一个随机节点的最短路径平均长度为6。

总的来说,六度空间理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中隐藏的连接性和紧密性。

6.2 案例引入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