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看起来非常正确,实际很扯蛋的观点和认知。比如你肯定听过这样的段子: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富豪,因为他创立微软的时候,得到了他妈妈的大力支持,而他妈妈是当时IBM的董事。李嘉诚能成功,因为他是书香门第世家,祖父是清代高管等等,意思要成功,必然需要有良好的背景和外力的支持,普通人并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乍一看,好像逻辑非常通顺,说的也都是事实。但是,这是真相吗?

稍有点批判性思维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有扯蛋。请问:IBM的董事就这么一个吗?为什么只有比尔盖茨是首富,其它董事的儿子在干嘛呢?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多了去了,怎么就只有一个李嘉诚啊?这里面的前后因果关系并不存在。

小时候,老师但凡和我们说:你要多思考!完了,我就知道接下来我只能选择发呆。对啊,仔细想想,“你要思考”这个要求,是不是很无厘头?思考是大脑的事情,我让我的大脑指挥我的大脑要用大脑,这和拔着自己的头发跳出沙坑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批判性思维”,这个要求就更高了。我还得反省,就是用我的大脑和我的大脑作战,这就更难了。

最近,我得到了些许启发,找到了一个抓手,可能并不高明,但是它是我解决问题的一条路: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在自己体内建立多样性,在内部装入多个视角,这可能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应用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明多视角的重要性。最近看了一个公众号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应该怎么对待印度?

我们第一反应就来了:前一阵不还是和我们不对付嘛,搞它!整天还和美国人搞在一起。试图在南亚遏制工作,你说讨不讨厌。这是最普通的一种观点,属于吃瓜群众!

我们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对付,那老巴肯定是我们的朋友啊,好兄弟,铁巴,中巴友谊万岁。

但是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其它视角呢?我们来到了第二层: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看起来是水火不容,实际上是如胶似漆,彼此依存的。为什么这么说?仅仅100多年,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分裂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进一步分裂成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种分裂的趋势停下来了吗?并没有,他们都时时刻刻面临解体的冲击。

那怎么办?他们找到了相似的办法:印度以印度教团结国人,同时以巴基斯坦为敌对国,塑造外部威胁。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团结国人,同时以印度为敌对国,塑造外部威胁。

也就是说,因为双方彼此的存在,才能维持现在的平衡,一个国家最大的敌人是谁?不是外部敌人,其实是内部的分裂主义。双方的互相敌对,是双方统治精英阶层都需要的。

逻辑有点复杂,我们继续来看第三层。

这时需要把美国拉到这个视野中来,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博弈层来看问题。如果他们双方不敌对了,我们中国还有最好的兄弟,最好的朋友吗?要知道,中国最大的对手不是印度,而是美国。美国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贸易通道的威胁,比如马六甲困境。所以,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现在租给我们中国用,绕过了马六甲这个港口。为什么中国能拿下这个港口?因为有巴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敌对关系,就可以保持中国有瓜达尔港。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怎么能对印度保持强硬呢,既是印度叫嚣的再厉害,我们也要保持软硬的平衡。不能代替巴基斯坦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敌对国啊。

但是事情还没这么简单。这几年,局面又有了新变化。

第四层,站在时间演化的角度去看。这几年印度的经济规模迅速变大,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妥妥的世界老五啊。这么一来,巴基斯坦作为外来威胁的分量就有点不够了。他们需要一个同等体量的国家,最好比自己强,才能维持自己内部的稳定,外敌太弱,内部有点说服力不足。

听到这,估计有人火了,他们还敢以中国为敌人?揍死他。

那还真不行,为啥?就是因为印度是一盘散沙,散装的。他们内部吵吵,以中国为敌人,就是未来团结内部。如果我们还真的去和它搞对立,那不是加速了它内部的整合嘛,散装的很好打,整合的不好打,这个道理很好理解。

这又是一个悖论,无论印度队我们如何,我们都不能把它看成对手,我们需要它维持散装的,整合不出力量的。

印度其实自己也明白,美国之所以要和中国对抗,就是因为中国作为欧亚大陆的新兴力量,必须要制约,那如果制约成功了,会放过印度吗?肯定不会啊。那你说印度迟早也要和美国博弈,为什么现在和中国这么不对付呢?

我们需要看到第五层,美国不是要遏制中国吗?那印度这么大体量,这么高的战略重要性,现在的情况正好可以向美国要好处啊,关系表现的越对抗,要到美国好处的可能性就越高啊。

我们中国傻吗?当然不能计划和印度的矛盾,中国和印度之遥时保持这样的关系温度,不降温也不升温,不优化也不恶化的状态,巴铁仍然是我们的巴铁,瓜达尔港也可以继续用,美国在支持印度的过程中,也会有犹豫。

好了,以上都是分析,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个分析框架及其简单,还没有把欧洲、日本、非洲等变量放进来。那么我请问,我们应该对印度和好?还是翻脸?还是维持现状?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国家真正要考虑的,最后变成外交政策的,比这个要更复杂N多倍。

看了这些后,心中下了决心,绝对不对自己理解不了的高纬度的事信口雌黄,说什么“我的看法”、“我的立场”之类的话。越多样,我们对一个事件,就不会有那种脱口而出的立场和结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