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电影感悟

一星期前看了一部电影《驴得水》,至今仍记忆犹新。

图片发自App

看这部电影你一定要有足够思维联系能力也要有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这部电影前半段,你就像走在天堂绝对撩的你不要不要的。但后半段,你会发现自己在不断的下降,一直到降到撕心裂肺的地狱。你会看到原本可爱的人变得面目全,一步步被恐惧和欲望逼近疯狂。而你,却无可奈何非。

这部影片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最特别的是驴得水中张一曼的女性形象。

图片发自App

张一曼,学校唯一女教师,出身不详,身材高挑,天生浪漫又贪玩,旗袍裹身,追求自由,放荡不羁,风情万种,情欲旺盛。内心柔软单纯。热爱自由,自力更生,只在乎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愉悦。

作为这个四人小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来到小山村支教。浪荡的她趁教英语的时间撩的铜匠肚子疼,用“睡服”铜匠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情欲。裴魁山邀请她去西南联大任助教的,她却撒下剥下的蒜的外皮,像下雪般美丽的问:“能这样吗?”。

她有个理想才会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中,她尊中自己才不会压抑自己的情欲,她向往自由才会婉拒安逸的生活。

她一直小心翼翼的确保着自己的自由不会妨碍到他人的自由,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看淡世事后对游戏人生的尊重。

她做美丽的校服,在新修教学楼前和校长跳舞,在油菜花田里采花,哪怕你说她浪荡,但她就是让人讨厌不起来。


图片发自App


但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当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可爱的世界亦开始空档滑行。面对指责、辱骂、诋毁,她啪啪啪扇了自己六七个响亮的耳光,她是一个女人,她只是个脆弱无助的女人!她屈服了,她最终还是向现实屈服了。被剃了头发的她仓皇恐惧,无法直视和容忍丑陋,躲到桌子下。她依旧采花,却几近癫狂,最后她给了自己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是屈服于现实,却又想要逃离现实束缚的那一个,是一个让人心痛到不忍的角色,是整部电影中心中有血,眼中有霜的灵魂。

最可怕的是当剧情越走越荒诞时,给我的感觉却越来越真实。轻松和大笑后的沉重是令人窒息的,让人难以直面的真相。

到底是电影太荒诞,还是现实太疯狂?


图片发自App


实际上,这种荒诞的利益羁绊不只是存在于电影之中。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现实中,很多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面告诉着别人: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一面又用着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别人苛全责备。

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这样的人生怎能远航?这样的社会如何存在?这样的世界还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图片发自App


所以说,理想主义在这样的社会有绝对存在的价值。

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

我们赞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书;我们钦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高晓松。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在物欲横流的黑夜里,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更自由的生命出口!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驴得水》电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