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越野生活,寻访深山尊师……(2)

        那时的宣汉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而黄莲村的贫困正如其名字一样,更是贫困中的特困。黄莲村有四百多人,但山里的人家分散很开,在这一户几乎看不到另一户。该村由分布在大大小小十几座山峰的人家组成,当地百姓形容:“看到山,走一天;看到屋,走得哭。”


        我们的车居然直接就开到了一户人家门口,不用走半小时的路了。从这户土家族人家外表上看,就一个字:穷:


        这个娃娃的家就在村小附近,她今后不用每天走上1-2个小时去上学,算是幸运的: 


        天很快暗下来。这里还没有电,这些高山居民得靠煤油灯照明;但听说很快就要安电灯了,我们来时已经见到电线杆子躺在了路边,路也将很快修好,黄莲村有了希望。

(驼峰同学0asis提供)


        到胡教师住的地方和村小,要跨过一道石块乱布的沟,攀爬到对面的坡上去:


        “605”早有准备,带了两个头灯,给了我一个。


        19:24,几经波折,天已渐黑,我们终于来到了黄莲村,见到了让人敬佩的胡老师。


        现年57岁的胡清贵老师,1977年宣汉师范毕业,当时任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莲村小学高级教师,是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先进共产党员、达州市十佳教师:


        当时的胡老师已经有26年教书生涯。先是在山下中心小学教书,两年多以前主动申请到黄莲村小教书。



        问他为什么能几十年扎根山区?胡老师说:外地老师都不愿留在这里,更不用说上山了。黄莲村的孩子不能没有人教。他还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山区的第一代读书人,爱家乡,更爱这些娃娃,他们是这个山乡的未来。他把回报山区当做他最大的心愿。



        宣汉是贫困山区,为了适应山区人口分散特点,小学布局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形式----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位老师,负责整个教学点的全部工作。人们给这种学校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一师一校”。这种学校学生少,为了便于授课和管理,往往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这种教学条件自然比正规学校更加艰难。


        胡老师教的学生有二十多个,安排了高年级又上低年级的课,需从幼儿园教学到小学1、2年级(三年级后就到山下中心校上课)。虽然都在唯一的一间教室上课,但是还得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讲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听新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或自习功课。胡老师既是校长、也是教师,既是清洁工也是炊事员。白天,以学生为伴;晚上,以猫为伴:


        胡老师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了30年的书。18前由于过度劳累,在一次课后晕倒,因上路崎岖,交通不便,抢救不及时,造成左半身瘫痪。然而,与残疾抗争,阔别2年讲台之后,他仍坚持执教至那时,并且仅靠一根拐杖拖动残疾的身躯,翻山越岭上千公里,家访了百来个学生。


        黄莲村所在的山区,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大雪封山,胡老师也从未间断过教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胡老师的辛勤耕耘赢得了收获。教学质量在全学区名列榜首,从这所学校毕业再深造的学生成才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当上了副乡长,有的当上了中心校小学教导主任,有的当上了村支部书记……

        在胡老师的榜样下,他的两个女儿也在从事教育工作。大女儿利用寒暑期代课。小女儿及女婿是专职教师,在鸡坪村小学教书。

        很想跟胡老师的学生交流,只可惜学校尚未开学。不然,我们眼前会有一个更加鲜活饱满、坚毅执著的胡老师。


        而当时位于山上的黄莲村小学,1976年修建,不过是用木板和石头盖成,破旧不堪,许多木料已经开始腐烂。为了抵挡风霜雪雨,学校的窗户用厚厚的胶布封着,加上不通电,教室光线的昏暗程度可想而知:


        胡老师的梦想是退休之后,希望山区的学校继续稳定,孩子们能就近入学,希望将破烂不堪的木板学校变成能够遮风挡雨的砖瓦学校;如果能把上山的路再修整一下,弯道坡道再改改,就好了…… (这一切,如今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胡老师和那些山乡教师,他们在大山里传播知识的火种,引领蒙昧的人生,他们是大山里最可爱的人。


        胡老师自己的家在另一个山头,他很少回家。女儿女婿住在山下,老伴不时来料理一下他的生活。这不,她正和女儿在给胡老师烧烤猪肘子呢:


 (夜行下山遇险,请看后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验越野生活,寻访深山尊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