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1.基础方面:
解剖:不断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最早,性发育最晚,淋巴发育先快后慢。
生理:肾功能不成熟--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不成熟--腹泻。
病理:VitD缺乏,小儿为佝偻病,成人为骨软化病。肺炎链球菌干扰,婴儿多为支气管肺炎,年长儿为大叶性肺炎。
免疫:出生后3个月IgG降至最低点、IgG 8-10岁达成人水平,IgA分泌不足易感染。
2.临床方面:
小儿起病急,来势凶,感染易扩散,发展快;
小儿惊厥:新生儿期多为产伤,先天;6个月以内考虑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3岁考虑高热惊厥;3岁以上以癫痫多见。
儿科医学中的年龄分期与临床特点
分期
1.胎儿期:从受孕至胎儿娩出(共40周);
2.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3.婴儿期:出生至1周岁之前;
4.幼儿期:1周岁后至满3周岁之前;
5.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
6.学龄期:6-7岁至12-14岁;
7.青春期:女:11-12岁至17-18岁;男:12-14岁至18-20岁。
特点
1.胎儿期:营养完全依赖母体,妊娠前3 个月易发生先天畸形;
2.新生儿期:内外环境差异大,新生儿适应力差,易生病;死亡率高,尤其生后一周;
3.婴儿期: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易患营养缺乏和消化疾病;
4.幼儿期:智力发育开始加快,乳牙出奇,识别外界危险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
5.学龄前期:体格发育更慢,仍易发生意外,免疫反应性疾病开始增多,注意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6.学龄期:乳牙开始换恒牙,注意口腔卫生;
7.青春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出现第二特征。体格发育加快,出现第二个高峰。
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围生期的死亡率是衡量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循证医学在儿科学中的应用
1.1993年成立世界Cochrane中心协会网;中国Cochrane中心与1999年3月正式成立。
2.询证医学实施的步骤:
提出病例中患者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根据问题检索相关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
评价检索出的研究资料;
结果应用。
第二章 儿科基础与保健
生长发育
1.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特点:连续型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有顺序性;有个体差异
3.影响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母体情况。
4.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
5.体重:是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指标。
1.小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男3.3kg,女3.2kg。3个月体重是出生的2倍,1岁约3倍。2岁约4倍。
2.公式: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kg+月龄*0.25
2-12岁,体重=年龄*2+8
6.身高:出生约50cm。1岁:75cm。2岁:87cm。身高是判断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公式:身长=年龄*7+75
7.头围:出生约33-34cm,6个月44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
8.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新生儿32cm,1岁与头围相等,约46cm。
9.其他系统发育:
1.前囟门闭合时间:12-18个月。后囟门闭合:最迟出生后6-8周。前囟早闭小头畸形,晚闭佝偻病,呆小病,脑积水。
2.脊柱:3个月颈椎前突形成,6个月胸椎后凸形成,1岁腰椎前凸形成。
3.长骨骨化中心;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片;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
4.乳牙:4-10个月开始萌出。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6)一共20颗。
5.恒牙:最早出现恒牙的时间为6岁左右,12岁后出现第二磨牙,18岁后出现第三磨牙。恒牙一共28-32颗。
10.运动及语言发育:
2个月:能抬头,发出和谐的喉音
6个月:能独坐一会
6-7个月:会翻身,无意识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
8个月:会爬、会拍手,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
12个月:独走,拾东西,指物品名字如灯、碗,指出自己手、眼
2岁:双脚跳,用勺子吃饭,说含2-3个字的句子
3岁:会跑、骑三轮车、洗手、洗脸、穿衣,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
4岁:会爬梯子、穿鞋,能唱歌
5岁:能单足跳、系鞋带,开始识字
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
1.计划免疫
1.活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2.1岁内必须接种的5种疫苗:卡介苗,基因组重组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菌液,麻疹减活疫苗。
3.口诀: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
4.卡介苗:预防疾病:结核病。接种方法:皮内注射。初种年龄:生后2-3天到2个月。注意体重<2kg的早产儿不能接种。
5.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肌肉注射。初种年龄:0,1,6个月。复种:3-5年。
6.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口服时间:出生后,2,3,4个月。吃完以后1小时之内不能喝热水。复种年龄:4岁。
7.百日咳菌液:白喉破伤风毒素。皮下注射,初种年龄:3,4,5个月。
8.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8个月。复种:6岁。注意种前1个月,后2周不用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
小儿生命体征
1.体温:腋测:4-5分钟,36-37°C为正常。
2.呼吸、脉搏:新生儿呼吸40-45,脉搏120-140,大致1:3。<1岁呼吸30-40,脉搏110-130,1:3-4。
3.血压:收缩压=年龄*2+80,舒张压=收缩压的2/3-1/2。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1.无盐及少盐饮食:供心力衰竭和肝肾疾病导致的水肿患儿食用。代谢病专用饮食:不含乳糖食物用于半乳糖血症患儿,低苯丙氨酸奶用于苯丙酮尿症患儿。
2.药物治疗原则: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特点: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小儿与成人最主要差别在细胞外液中的间质液上。小儿脱水最主要丢失间质液。细胞内液阳离子:K+。细胞外液阳离子:Na+
脱水程度
1.轻度:失水量为体重的5%:形容都是稍微怎么样;
2.中度:失水量为体重的5%-10%:形容都是较怎么样,明显怎么样;
3.重度: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形容都是极为怎么样。
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和钠成比例丢失。血清钠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钠丢失的多。血清钠<130mmol/L。脱水症状最重,容易休克。丢失的细胞外液的水;
3.高渗性脱水:丢失的水多。血清钠>150mmol/L,口渴症状明显。
4.低血钾:钾<3.5mmol/L,只要有尿就排钾。临表:神经兴奋度降低,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腹胀,心电图:ST段下降,T波低平。又高又大的U波。
5.代谢性酸中毒:为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由细胞外液中H+增高或HCO3-降低所致。病因:由于肠液是碱性的,大量肠液丢失,再加上脱水时尿少,排酸少,容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6.代谢性碱中毒:由细胞外液中H+降低HCO3-增高所致。病因:由于胃液丢失,大量呕吐者。
7.呼吸性酸中毒:由于通气障碍导致体内CO2潴留、H2CO3增高所致。病因:肺部疾患导致CO2潴留的。
8.呼吸性碱中毒:由于体内CO2降低,H2CO3降低所致。病因:通气过度。
液体疗法及液体疗法常用的溶液
1.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重酸补碱。
第一天补液方案
补液总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定量:扩容量(0.5-1h)2:1等张20ml/kg;累积损失量(8-12h)80ml/kg,低渗性2/3张,等渗性1/2张,高渗性1/3张,继续补液(50-80ml/kg),包括继续损失量1/21/3张溶液+生理需要量1/31/5张溶液。
定速:总量的一半在最初的8-12h内输完;第二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1/31/5张)+继续损失量(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1/21/3张),匀速
补液总量:=扩容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2.非电解质溶液:首选:5%和10%葡萄糖溶液无张力。
3.电解质溶液:常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等张溶液,不能大量使用,会引起高氯血症(稀释性酸中毒)。
4.碱性溶液:1.4%碳酸氢钠等张溶液。
5.氯化钾溶液:临床常用10%或15%只能口服,不能静推。静脉滴注时稀释成0.2%-0.3%。
6.混合溶液:
1.1:1溶液:1份0.9%氯化钠和1份5%或10%葡萄糖1/2张;
2.2:1溶液:1份0.9%氯化钠和1份1.4%碳酸氢钠等张;
3.2:3:1溶液:2份0.9%氯化钠和3份5%或10%葡萄糖和1份1.4%碳酸氢钠1/2张;
4.4:3:2溶液:4份0.9%氯化钠和3份5%或10%葡萄糖和2份1.4%碳酸氢钠2/3张。
7.口服补液盐:传统配方: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到1000ml配成。张力为2/3张。
营养基础及营养物质需要
1.小儿能量需要:基础代谢占50%,排泄消耗占10%;生长所需占25-30%(小儿特有的能量所需);运动所需占5-10%,食物热效占7-8%。
2.婴儿期需要能量:100kcal/kg。
3.最基本的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
4.三大营养素的特点: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成分,次要功能是供能,占总能量的8%-15%。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和多糖,为供能的主要来源,占总能量的55%-65%。糖类的主要来源于谷物。
5.非产能营养素: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维生素K缺乏:出血。维生素B1缺乏:脚气病。维生素B2缺乏:口炎。维生素B6缺乏:神经炎。叶酸与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C缺乏:败血症。
6.水:婴儿需水量为100-150ml/kg,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
婴儿喂养
1.方法: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最理想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
2.母乳分:初乳: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营养价值最高,含免疫球蛋白(SIgA)多。过渡乳,成熟乳,晚乳。
3.母乳的特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2.营养成分比例恰当,钙磷比例恰当;
3.对胃酸的中和能力小,增加婴儿免疫力:SIgA;
4.经济方便,增进母婴感情。
4.开奶:产后15分钟至2小时内。
5.喂养:按需哺乳。
6.牛乳的缺点:酪蛋白为主,饱和脂肪酸为主,乳糖含量少,矿物质含量高,肾脏负荷重,免疫物质缺乏。
7.0-6个月婴儿人工喂养的首选:婴儿配方奶粉。
8.羊乳中叶酸、B12少,所以易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9.奶量计算:婴儿期:热量:100kcal/kg,水量:150ml/kg,8%糖牛乳100ml=100kcal热量,所以婴儿期每日需8%糖牛乳100ml/kg。举例:4个月婴儿,体重6kg,人工喂养。每天需热量,100*6=600。每天需水量,150x6=900。每天需8%糖牛乳,600ml,牛奶600ml,糖48g,每天另外给水900-600=300。
10.辅食添加原则: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11.4-6个月:泥状食物;7-9个月:末状食物;10-12个月:碎食物。
小儿药物治疗
退热药:常用对乙酰氨基酚。苯巴比妥可控制惊厥。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阿托品、苯巴比妥等可经母乳影响婴儿,应慎用。
症状与体征
发热
1.发热分度:低热:37.5<38°C;中度发热:38<39°C;高热:39~<41°C;超高热:>41°C。
2.发热类型
1.稽留热:高热持续>=39°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可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2.弛张热:高热在24小时内波动>=2°C。多见于败血症、结核;
3.双峰热:高热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见于疟疾、黑热病;
4.波状热:体温呈波浪或起伏发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
5.周期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呈周期性交替,见于回归热。
3.病因
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风湿热;脱水热;剧烈运动;中暑;血清病;
3.分类不明的疾病:全身性结节性脂膜炎。
4.诊断:病史+伴发症状+体征。
5.鉴别诊断:确定是真性发热;询问病史;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PPD实验、血沉、尿便培养、骨穿、活检。
6.抗O升高有助于风湿热及链球菌感染的诊断。支原体抗体阳性,支持支原体感染。C反应蛋白阳性见于细菌感染、恶性肿瘤。
咯血
1.病因
1.气管、支气管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肿瘤等;
2.肺部疾病:新生儿肺出血: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非感染疾病(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3.心血管、肺循环病变:肺淤血、肺动脉高压、肺栓塞;
4.伴全身出血倾向的疾病:血友病、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慢性肾衰竭、SLE;
5.物理、化学因素刺激。
2.分度
1.I度:失血量少于有效循环血量的5%;
2.II度:失血量为有效循环血量的5%-10%;
3.III度:失血量大于有效循环血量的15%。
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资料。患呼吸道或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咯血的可能大,而患消化道疾病则呕血可能性大。咯血一般先有喉部刺激,有痒感,咯血呈鲜红色、泡沫状、混有痰液。
4.引起咯血的常见疾病: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异物吸入。
5.治疗:患者宜取半卧位;给予苯巴比妥镇静;I,II度咯血可用安络血、止血敏,III度宜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止血;输血。
咳嗽
1.病因
1.呼吸道感染:最多见的病因;
2.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
3.异物及其他;
4.压迫呼吸道疾病:增殖体肥大;
5.胸膜疾病:胸膜炎、脓胸;
6.循环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
7.神经毒素:习惯性咳嗽,神经性咳嗽;
8.先天性畸形:气管软化症。
2.咳嗽声音:声音嘶哑见于急性喉炎;喘鸣音见于哮喘;微弱或无声见于声带麻痹;二重性咳嗽见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金属声见于肿瘤。
3.治疗:病因治疗: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对症治疗:镇咳祛痰,湿化雾化;手术疗法。
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有三凹征的表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随呼吸动作明显凹陷。
2.肺源性呼吸困难类型的鉴别
1.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上呼吸道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等引起狭窄或梗阻所致。临床特点:三凹征;
2.呼气性呼吸困难:由下呼吸道炎症、水肿、痉挛或异物等引起狭窄或梗阻所致。临床特点:呼气费劲、延长而慢,常伴有喘鸣音;
3.混合型呼吸困难:广泛性肺部病变。临床特点:呼气吸气均困难,呼吸频率增快表浅。
3.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鉴别
1.左心衰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气喘,哮鸣音,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2.右心衰时:由体循环淤血引起。
4.治疗:病因治疗:抗感染;氧疗;强心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其他。
青紫
定义:是皮肤黏膜浅表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变性血红蛋白增多时,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多见于黏膜皮肤较薄、毛细血管较丰富处,如口唇、鼻尖、两颊及指甲等处。
胸痛
1.病因
1.炎症病变:胸部局部炎症病变:肋软骨炎、骨髓炎;胸部内脏器官感染:肺炎、胸膜炎、心包炎;
2.机械损伤或压迫;化学刺激;胸部器官缺血;其他器官病变的反射或牵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疼痛的部位和放射
1.胸膜炎的疼痛常在胸廓的下部或前部,呼吸时加重;
2.膈肌病变引起的疼痛常在肋缘或斜方肌处;
3.心脏疾患引起的疼痛常在心前区或胸骨后方,可放射到左肩或腹部。
3.疼痛的性质:肋间神经痛常呈阵发性刺痛或刀割样、烧灼样痛。白血病引起的胸痛一般为胸骨的压痛。
4.流行性胸痛:是由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夏秋季节,通过飞沫或肠道排泄物传染。
呕吐
考点1:呕吐特点
1.喷射性呕吐:见于颅内压增高、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套叠。
2.持续性呕吐:见于消化道炎症、消化道梗阻。
3.间歇性呕吐:见于幽门痉挛、胃粘膜脱垂症。
考点2:呕吐的性质
1.吐原奶者,提示病变在食管。
2.呕吐物有乳凝块而无胆汁者,提示病变在幽门或十二指肠上端。
3.呕吐物含粪便,提示低位肠根阻。
4.呕吐物含胆汁者提示病变在十二指肠壶腹部以下。
考点3:胃蠕动波见于幽门梗阻,肠蠕动波见于小肠或结肠梗阻。
考点4:肠套叠:6个月至1岁左右发病率最高,呕吐为喷射样,伴阵发剧烈哭闹,随之出现血性黏液便(西红柿酱样便)。
便血
考点1:出血部位估计
1.结肠、直肠、肛门出血:粪便带鲜血且不与粪便混合。
2.上消化道出血:多见柏油样黑便
3.下消化道虽也可见柏油样便,但不伴(或极少)呕血。
考点2:出血量的估算:年长儿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60ml才可见柏油样便;如出血量大且速度快,一次超过全血量的1/5,可出现休克或明显贫血。极小量便血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
考点3:伴随症状:便血+发热=感染性疾病;便血+呕血=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皮疹=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紫癜等;便血+肝脾大=血液病、肝硬化等;便血+腹胀和发热=伤寒、腹腔结核。
腹痛
考点1:腹痛
1.器质性腹痛:腹痛具有持续性、局限性、固定性的特点。即持续6小时以上的腹痛,体征为压痛、肌紧张、肿物、肠型。
2.功能性腹痛:腹痛具有间歇性,泛化性、非固定性的特点。腹软、不胀,无固定的肌紧张、压痛或肠型。
考点2:肠根阻:以腹部绞痛、腹胀、肠型为主要症状。
考点3:腹膜炎:全腹压痛、肌紧张、听诊肠鸣音消失。
肝脾大
考点1:正常小儿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腋中线在第7肋间,肩胛线在第9肋间,一般1~2
岁可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触及<2cm。
考点2:脾脏位置表浅。正常新生儿的脾脏可在做肋下1~2cm处;5~6
月的婴儿偶可扪及。1岁以后脾脏不应摸到。
考点3:肝脏肿大分级:
1.轻度:肝在锁骨中线肋缘下3cm以内。
2.中度:肝在肋下3cm以上至脐。
3.重度:肝脏超过脐水平。
4.极重度:肝脏大多已入骨盆,并横过中线。
淋巴结肿大
考点1:急性淋巴结肿大:全身性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及螺旋体感染、变态反应性、川崎病。
考点2:慢性淋巴结肿大:结核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考点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名川崎病,主要特点是高热大于5天,抗生素治疗无效;口唇红干皲裂、眼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皮疹;指(趾)端”蜡样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此病后期可有血小板升高、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形成。
惊厥
考点1:病因
1.非感染性疾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糖尿病、苯丙酮尿症、低血钙、各种中毒。
2.感染性疾病:1)颅外感染包括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2)颅内感染包括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考点2:惊厥发作的典型表现:患儿可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制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发绀,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经数秒至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考点3:惊厥非典型表现:常见于新生儿,可使局部、下半身惊厥或肌阵挛发作,表现为口角抽动、双眼凝视、斜视等,早产儿更为多见。
考点4:鉴别诊断
1.高热惊厥:多有家族史。初次发作在6个月~3岁之间,多见于高热的初期,全身性发作,持续一般不超过5~10
分钟,发作后恢复快,神经系统体征阴性,预后良好。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根据发病年龄、季节、临床特点和脑脊液检查可做诊断。
3.中毒性脑病:原发病常为败血症、中毒性痢疾,原发病过程中突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4.手足搐搦症: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特别是人工喂养与佝偻病患者,冬末春初易发病。
5.癫痫:多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考点5:治疗
1.急救处理:一般处理(保持安静、清理分泌物,防止咬伤)。
2.对症处理:降温、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脱水剂。
3.病因治疗:癫痫(发作2次以上,即可开始治疗)、抗感染。
4.控制惊厥:地西泮为首选药。
高血压
考点1:定义:凡血压增高超过正常儿童95%百分位,必须3次不同测量,血压都高,才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考点2:学龄前儿童血压>120/80mmHg;学龄儿童血压>130/90mmHg。
考点3: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因素有遗传、肥胖。儿童大部分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为肾脏疾病引起的。
考点4:重症高血压: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更严重者有惊厥、偏瘫等高血压脑病症状或心绞痛、心衰等高血压并发症。晚期有肾损伤。
考点5:诊断:病史+体征,怀疑为大动脉炎或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应测量四肢血压,同时检查颈动脉四肢动脉搏动。
考点6:儿童常用降压药
1.利尿降压药:对高血容量性高血压应首选。
2.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酚妥拉明。
3.血管扩张剂:硝普钠。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开博通、依那普利,更适用于高肾素性高血压。
5.钙通道阻滞剂(CCB):尼莫地平。
6.交感神经剂:甲基多巴。
考点7:高血压危象的治疗:首选硝普钠。
婴儿哭闹
考点1:肠套叠:多见于4~10个月肥胖健康婴儿,有阵发性的突然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痛苦表情,有时伴呕吐。
考点2:肠绞痛:发作时婴儿大声哭闹,两腿蜷缩,喂奶或抱起仍哭,不伴呕吐。
头痛
考点1:临表:为一侧额、颞、顶、枕部头痛,可扩展到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可胀痛、搏动性、阵发性、持续性疼痛。幼儿仅表现为哭闹不安、呕吐、拍头。有的患儿伴眼部肌肉不全或完全麻痹。可有发热、呕吐等伴随症状。
考点2:起病急缓:1)多见于感染,腰穿后头痛;2)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多见于颅内占位病变;3)慢性反复发作多见高血压、偏头痛。
考点3:头痛部位:一侧可为偏头痛,颅内肿瘤有时可以患侧为主。
考点4:头痛性质:高血压、偏头痛为搏动性波动;颅内肿瘤为深部钝痛;感染多为胀痛。
考点5:头痛时间:血管性头痛多在午后较重;颅内肿瘤在清晨较重;鼻窦炎在夜间重。
考点6:年龄:幼儿--感染多见;学龄期后--偏头痛,屈光不正增多。
考点7:治疗
1.急性发作:患儿保持安静卧床、房间光线宜暗。避免激动、减少刺激。
2.对症治疗:颅内压增高用脱水剂。
3.对因治疗:
(1)癫痫诊断明确+发作2次以上,抗癫痫要治疗。
(2)脑膜炎用相应抗生素。
(3)偏头痛急性期可用镇静和止痛药,反复发作头痛可以预防用组胺拮抗剂和钙离子拮抗剂。颅内占位病变采用手术治疗。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定义和分类
考点1:根据胎龄分类:1)足月儿:胎龄>=37周至<42周;2)早产儿:28周=<胎龄<37周;3)过期儿:胎龄>=42周。
考点2:根据体重分类:
1.正常体重:出生体重2500~4000g。
2.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
3.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
4.极低体重:出生体重<1500g。
考点3:根据出生体重及胎龄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2.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
3.大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者。
考点4:高危儿: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
1.母亲有糖尿病史,孕期有出血、感染史等。
2.异常分娩史:包括妊高症,各种难产等。
3.出生时异常:Apgar评分<7分,脐带绕颈,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等。
考点5:呼吸系统:频率40次/分左右。足月儿不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症状,而早产儿会发生呼吸暂停现象(生理现象)。
考点6:循环系统:心率90~160次/分,血压70/50mmHg。
考点7:消化系统
1.足月儿吞咽吸吮好,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会排出胎便,呈墨绿色。
2.早产儿吞咽差,容易呛奶。
考点8:泌尿系统:新生儿泌尿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生后24小时排尿,最迟不能超过48小时。
考点9:体温: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
考点10:免疫系统: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
考点11: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马牙、乳腺肿大、假月经。
考点12:早产儿最主要的护理措施:保暖。
考点13:入暖箱的条件是:出生体重<2000或低体温者。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考点1: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
体征 | 0 | 1 | 2 |
---|---|---|---|
皮肤颜色 | 青紫或苍白 | 四肢青紫 | |
心率(次/分) | 无 | <100 | >100 |
反射 | 无 | 有些动作,如皱眉 | 哭 |
肌张力 | 松弛 | 四肢略屈曲 | 四肢活动 |
呼吸 | 无 | 慢不规则 | 正常,哭声响 |
简易评分法: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
分为重度窒息。
考点2:一旦确诊窒息,要进行复苏方案,国际公认ABCDE方案。A是根本,B是关键。
考点3: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是窒息复苏评估的三大指标。
考点4:复苏步骤
1.初步复苏:保暖,轻度伸仰位:吸引,擦干,刺激。
2.正压通气给氧:时间15~30s,速率40~60
次/分,指征:1)初步复苏后无自主呼吸;2)心率低于100次/分;3)持续中心性青紫。
3.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频率120次/分;胸外按压时按3:1,给与正压呼吸,即每3次胸外按压后停一次,给一次正压通气。
4.气管插管术指征:1)窒息严重估计需要长时间复苏;2)需要气管内吸引;3)面罩正压给氧无效;4)怀疑为膈疝;5)极低或超低体重儿。
考点5:新生儿窒息常用药:肾上腺素。
新生儿黄疸
考点1:定义:是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引起。
考点2:新生儿胆红素特点:1)胆红素生成较多;2)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3)Y、Z蛋白含量低,肝功能发育未完善;4)肠腔内beta-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肝肠循环。
考点3:分类
1.生理性黄疸
(1)一般情况好。
(2)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
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
,最迟可延迟到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
(4)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
2.病理性黄疸
(1)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3)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或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
3.母乳性黄疸:多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停,停止母乳喂哺后3~5天
,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