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外三更雨,一点一滴总关情

项脊轩中日月长,拥书为城笔作枪。 

唐宋一派大纛举,不负当年少年郎。 

        先读《项脊轩志》,然后喜欢上了作者项脊生,然后又专门买他的散文集子读之。《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收其作品十一则,多是第二次读。项脊生何许人也?大名归有光,大号震川先生,项脊生是他的自号。人如其名,如雷贯耳,说他是明文第一,估计反对的人不多。当然还有袁宏道、汤显祖、张岱等辈,客观地说,四人的成就其实难分伯仲,只不过萝卜盐菜各有所爱而已。

        归有光的小品贵在一个“小”字,一是篇幅的小,一是取材的小。尺幅千里,小中见大。篇幅小,所以读起来快,加之文从字顺,如风行水上,读起来就更是畅快。取材多是身边点滴事,多是亲情,多是细节,所以更容易触到你的心弦。母亲的几句问候,祖母的几句唠叨和期许,妻子的几句闲谈,以及轩外的足音,庭中的枇杷树,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归有光是替我们每个人说出了我们想要说的话,在这里,抒情就显得蹩脚了。他触到了我们的泪点,这根弦一经拨动,恐怕连壮士和屠夫都会禁不住流泪了,快哉,快哉!

        比如,《<尚书别解>序》只是一篇序,通篇两百来字,写到他小女的部分即占到五十字左右,“见书辄以指循行,口作声,若甚解者”,咿唔之声跃然纸上,殷殷父爱跃然纸上,一部《尚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读完的,在种氛围中作出的“别解”怎能不别有一番柔情在焉?

      《见村楼记》最动人的部分是“今独对其幼子饭”和“时其不在,相与凭栏,常至暮怅然而返”。《女二二圹志》最揪心的细节是“二二不见予,辄常常呼予”和“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寒花葬志》更是一篇奇文,通篇一百来字,全是一个普通婢女的日常行事,发式,服式,削荸荠,吃饭,以及“目眶冉冉动”,几乎全是细节,再加之妻子两次笑,皆历历可及而遥不可及,念亡婢兼怀亡妻,让人泪奔。

        《王氏画赞序》写作者为亡妻王氏作画经过,就十几个字,“余口授之,许(进士)默然良久,为作此画。”画之前借两句古诗“景暖风暄,霜严冰净”和“春木之芚兮,援余手之鹑兮”状其神,画后以家人“莫不愁恸”、诸姨“皆流涕”和“小姨以为真是吾姊,但不言耳”衬其貌。通篇也就百五十来字,寥寥数语,意在言外。《祭外姑文》悼岳母先悼亡妻,写其妻临终时,“闻户外风淅淅”;写到岳母“提携二孤”,“每见之必泣”;写到“夫人五女,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读之半晌,内心久久难以平息。

        《沧浪亭记》《野鹤轩壁记》《吴山图记》《畏垒亭记》诸篇,也多写人事代谢,令人抚今追昔,不胜叹惋。

        这肯定不是我最后一次读归有光。

一颦一笑关痛痒,一死一生不寻常。

一笏一树多少恨,一点一滴皆文章。

(根据2020.12.4.日记整理,2021.6.15.12:15.二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脊轩外三更雨,一点一滴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