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扎心的焦虑背后,都是虚妄的幻想在作祟 ---- 30天读书变现训练营结营大作业

“贫穷固然是一种不幸,但乏味也是如此。”

拖拖拉拉了五天,原定三天搞定的结营复盘大作业,硬是给磨到了现在。偶尔会有一个声音跳出来调皮地说:没事,写不写都无所谓了,反正都结营了。可是,老子的那句话立马站出来反驳:善终如始,则无败事。三十天的训练营,好不容易把堆积已久的焦虑给熬没了,却要在结营时再接回来吗?而且这几天没有训练营的打卡,明显觉得没那么紧绷和充实了。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地来复盘一下这三十天吧。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行业的元年,以樊登读书会,得到为首的知识IP陆续推出付费知识产品。很多人说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在贩卖焦虑,只要牢牢抓住用户纠结挣扎的焦虑心理,就能割下一片又一片的韭菜。对于用户而言,似乎每买一门课,就能给自己多一层法力加持,焦虑在付费的瞬间被意念中的学习化解,时间久了,看似清晰的知识储备却又被现实的低迷替代,于是再进入一轮付费的洗礼,长此以往,能力倒是没涨多少,钱包却瘪了不少。

我曾经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但今天,我不想要承认知识付费是在收取智商税,而是手握手心对心地告诉你,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知识付费也不是。这一切的感悟都源于我参加的一个“读书变现训练营”。相信看到读书变现这四个字,大部分人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这也是促使我购买课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抉择背后的动机,更多的是想要解决自己辞职在家带娃的焦虑。而事实也证明,训练营的确在读书变现这条路上给我指明了方向,更是实实在在解决了我的焦虑。那么,这个训练营都做了些什么,让我从“知识付费就是智商税”的认知中,态度大转变而称赞它呢?

首先,一个没有干货的知识付费产品,不是治疗焦虑的好解药。

一个没有干货的知识付费产品,不是治疗焦虑的好解药。

训练营的正式课程以一个读书类知识产品经理的成长蓝图为支撑,以阅读为起点,以写作加持能力,最后用产品输出作为结尾。知识框架循序渐进,内容丰富,技能十足。

在第一阶段,五种阅读方法解决我们读不快,记不住,无积累,无法暴力突破某个领域以及无法攻克专业这些读书问题。并且从务虚与务实两个层面,给出选书的方法,既要仰望星空选出那些贯穿一生的人生好书,也要脚踏实地选出那些适合做读书产品的书。在这一板块,课程意在带领我们通过高效阅读成为一名书籍类撰稿人。

在第二阶段,我明白了为什么名师大作都常读常新,而网文总是读过就忘。答案就在六个字里:初心、文心、风格。

我手写我心的文字,总是最能打动人的,加之名家们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也把文心注入其作品中,自然也就和当下流行的快餐式网文不在一个档次了。比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用平凡却又近乎压抑的文字写出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比如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对于自身经历的平静描述;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童年乐园的描写。他们都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修辞,但最朴实的文字却打动了读者的心。

同时,在这一阶段,课程也切实介绍了书评、分销文案以及精读文案的写作模板。因此。在这一阶段,课程意在带领我们通过科学书写打造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成为一名职业读书人。

在第三阶段,老师将自己做产品的经验开源,并且以往期优秀学员的案例做榜样,带领我们实战各种读书产品:听书稿、拆书稿、书单课以及线上线下读书会。

每一个真正想要学习想要进步的人,都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产品经理,走通定义使命,技能升级,强者文化以及自己造物这几个阶段,通过深度创造成为一名知识产品经理。

每一个板块,都干货满满,这给训练营的每个学员打了一剂强心剂。虽然我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牢固,但「书山有路,蓝图为引」,让我有一种即使结营了也知道自己能从哪些方面着手的踏实感。


其次,强势文化造就强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曾经也买过几门知识付费的课程,但是学完之后仍旧焦虑。是因为课程内容质量不高吗?不是。但曾经的课程里,更侧重的是方法的教授,却大多忽略了底层逻辑的拆解。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课程,生活却仍旧毫无改变?因为“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曾经的课程,都是听了课,做了漂亮的笔记,输出一次作业,然后就自以为掌握了。而事实是,知识点还是知识点,我还是我,两者之间并没有擦出任何火花。的确,没有真正的理解,也就没有真正吸收,没有吸收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自然就会引发新一轮焦虑。

而这次训练营在介绍方法的背后,更注重的是重塑我们的思维世界。一个思维世界如迷宫一般的人,往往会因为情绪、感觉而下判断。就像很多人购买课程,也就是抱着“这个看着不错,学学也无妨,那个也不贵,买一个也不亏”的想法,囤了一堆课,却过不好这一生。而有序思维世界的人,他们做事情是有因果预测的,他们目标明确,看准方向再去实践,并在实践里不断调整计划和节奏。训练营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使命驱使下,每节课都会强调对标顶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拆解底层逻辑原理,去推进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将「进步回路」注入课程学习,以「高频回顾」作为「极速前进」的致胜法宝,用「积微速成」破解买课解决焦虑的思维陷阱,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训练营的同侪文化,成为我不可堕落的底线。

同侪是一个人无法堕落的底线

在整个训练营里,我共计打卡32次,精选打卡18次,总计约8万字。这对于曾经一年也写不了一万字的我而言,着实是个非常大的突破。

同时,我把《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读了5遍,《学会学习》读了3遍,《刻意练习》《暗时间》和《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各读了一遍,积累创作卡片35张,幕布笔记31条,思维导图13张,抄写美文20次。

那么,是什么让我在高强度的课程中保持每日学习和准时打卡呢?主要还是因为打卡区里点评官们和同侪们的无声鼓励。

「一旦你动笔开始写,你就把很大一部分人甩了在身后。」

在《学会学习》一书中,作者罗列了16位伟人的学习方法,其中一位是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福泽谕吉,他的人生致胜球就是适塾式“切磋学习法”。这个学习方法的精髓就在于,新生们在前辈的指引下,自发地开展活动、相互切磋、相互学习。

而此次训练营的方式,就有点类似这个切磋式学习法。每位学员自发地通过视频课程学习知识,然后在各位班委的带领下自发在群里讨论碰撞,在打卡区各抒己见,围绕当堂课作业要求进行输出。

在试打卡那天,我只写了38个字:“希望通过这次训练营,学会阅读及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持续行动,打败拖延!”。当时的心境就是随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能自己也不会真真实实地打满30天。但当我看到自己打卡下方的精选打卡时,我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如此踏实,简单立一个flag,也能立出细节计划来?于是我开始更认真地听课打卡,当我的作业得到赞赏,得到加精,前进的脚步便停不来了,因为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却因为自己的懒惰而错过,这是一件不能被原谅的事情。

这样的同侪刺激环境,对容易找借口放松对自己要求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学习氛围的环境。同侪的分享,激励我学习进步的同时,还拓宽了我的思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追赶优秀的同侪,并不是为了超越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最后,「结营不是结束,征途即将开启」

30天内重塑思维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解决焦虑还是可以的。人们往往都急功近利,妄图通过一门课,就能使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成为翘楚。又或者学会一些套路,立马就能收获财富。这个训练营会把你的幻想统统粉碎,然后用一个个踏踏实实成长的案例,去告诉你,看上去最笨拙的办法,其实是最顶级的方法,比如你想要啃透一本专业的书籍,费曼读书法的从头开始你必须要进行上百次;比如写好一篇文章的第一步是学会写好一张卡片;比如写好了一张卡片还不够,你还要高频回顾去记住它。如果想要持续烧开一壶水,就要持续行动,不间断且持久地一直加柴。

其实,大部分人「焦虑不安的背后,全是浮于虚空的幻想」。就像老舍在《离婚》中写的那句话“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多一点经验就少一分幻想,以实际的快乐平衡实际的痛苦”。什么是实际的愉快和实际的痛苦呢?

日本著名作家坂口安吾在其作品《我的精神周围》里,曾描述自己21岁时,总会不自觉地陷入妄想之中。为了让自己从妄想的痛苦中挣脱出来, 他开始同时学习法语、拉丁语、梵语等课程。只要在醒着的时候,他就不停地查字典。尽管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查字典的效率不如平时的十分之一。但他认为只要坚持下去,无论进展多缓慢,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就是一种实际的愉快。坂口安吾在这不断积累的愉快中,逐渐从妄想的实际痛苦中走了出来。

生命就是这样,幻想的痛苦与实际的收获相互制衡:你陷入妄想的时间越多,付诸实践的时间就越少,自然也就失去了更多实际的收获,继而只能终日沉溺在幻想带来的实际痛苦之中。

训练营通过拆解事物的体层逻辑告诉我们,想要做那个摆脱了虚妄沼泽之地的人,就要懂得用行动去积累切实的经验,并且用经验的可见性去破解下一步的幻想。

结营并不是结束,而是一段征途的正式开始,我想要持续烧开阅读的这壶水,熟练掌握阅读技能,让自己读更多的书,遇见更多的人,走更长的路。所以我加入了精进团,去和更多优秀的同侪相逢在更高处,去踏踏实实走一次自己的英雄之旅来增强信心,去实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最后,感谢小冰老师的倾心传授,感谢班委的辛苦付出,感谢同侪的一路相伴,感谢自己的坚持。遇见读书变现训练营,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扎心的焦虑背后,都是虚妄的幻想在作祟 ---- 30天读书变现训练营结营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