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千古一相”的另一面

王安石是谁,想来对大部分人而言都并不陌生。在语文课本中,王安石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以及散文都被收录其中。在历史课本上,王安石又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他与他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他的一生,两次为相,数次被贬,几乎经历过人生的所有巅峰,也看尽了人生的所有低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千古一相”的另一面。


以下内容为摘要整理,完整内容请收听音频。

少年有成的“机灵鬼”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有一次,小“机灵鬼”王安石在离他家不远街口的一家面馆吃饭。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和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


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孩子,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都已经溢到碗外了。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孩子,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可这怎么能难道这个“小机灵鬼”呢。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这孩子,可真是个神童啊!”



格外倒霉的“状元郎”

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担任宰相后,连科举考试的范文都是他写的,全中国的举人都以他的范文为学习的教材,可见其文学才华是货真价实的。然而令人大吃一惊的是,王安石自己考科举的时候,却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丢掉了“状元郎”的帽子。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北宋王朝按照礼制在都城开封举行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考生交卷后,大学士欧阳修等人进行了评卷工作。王安石的文章气势磅礴,无人能出其右,毫不意外的被考官们列为第一名。主考官将评卷的结果及考生的试卷呈报仁宗皇帝,本想走走过场。



仁宗翻开第一名的卷子,边看边点头,连连称赞。可突然,仁宗的眉毛一下子皱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四个字——“孺子其朋”。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意思是周公就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对成王说:“你这个小孩子听好了,一定要把大臣们当成好朋友来看待。”

人家周公是成王的叔叔,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圣贤,用这种口气来规劝成王当然没问题,可一个小小的考生,有什么资格也用这种口气来教育皇上呢?所以仁宗就恼了,亲笔御批:“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将王安石从状元降到了第四名。王安石就这样与状元失之交臂。

“拗相公”还是“邋遢鬼”?

王安石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他改革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他实验推行农民贷款之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才华出众的王安石,为人刚正,处事敢于坚持己见,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他曾经在包拯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公置酒赏花,众人轮番敬酒,兴致甚高。他不管包公如何劝酒,始终滴酒不沾,硬是不给自己长官面子。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从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

可就是这么一个被誉为“拗相公”的风云人物,却还是个地道的邋遢鬼,个人卫生一塌糊涂,简直就是北宋版的“犀利哥”。由于长期不洗澡,也不洗脸,王安石的脸看起来比正常人黑不少,甚至能看出有一层污垢附着在脸上。

王安石的学生们,以为王安石得了重病,还请来了医生为他瞧病,不过医生忙活了半天,却给了一个让大家哭笑不得的结果,王安得没病,只是太脏。不过,对于自己脸上的脏,王安石却不以为然,还自嘲道:“我天生就长得黑,再怎么洗也白不了,别浪费工夫了!”

王安石虽然在卫生上不拘小节,但对百姓对天下的挂念却是实实在在的。他的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严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欲,不以金钱萦心,不为名利牵绊。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他的心中总在牵挂天下苍生。

两次被委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官职,几番被贬,几番轮回。王安石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也看尽了人间百态。在数次的官场折返中,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泊船瓜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千古一相”在经历了官场浮沉后的豁达心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安石:“千古一相”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