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光影之间 ——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之泰山皮影篇

寻迹·光影之间

——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之泰山皮影篇



一、寻迹初探


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韬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其记载,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民间一直以来便有 “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

泰山皮影经过历代传承,不断发展和完善,于2007年首批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2011年,更是被收进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名录。当时的“十不闲”绝技唯一传承人范正安也被评为“中国非遗优秀传承人”、“山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等。

近年来,泰山皮影传承团队不断通过多种方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泰安、北京同时开设多家传习馆,并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创编多部新剧目,努力让泰山皮影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走出泰安、走出山东、乃至走出国门。可以说,泰山皮影已经成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的模范之一,也成为了泰安市重要的文化地标。


二、光影之间


7月17日,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非遗调研团的泰安小分队成员来到了“泰山皮影艺术馆”开展实地走访。通过观看泰山皮影戏表演,了解相关文创产品,以及与泰山皮影戏文化传承者的交谈,大家不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泰山皮影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了解了泰山皮影在新时代的传播及传承方式。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首先观看了由皮影传习人杨女士表演的《石敢当大战恶狼精》《时间都去哪儿了》和《武松打虎(新传)》三个剧目。由于泰山皮影发源于泰山脚下,百年以来深受泰山神话传说的滋养,因此关于“石敢当”的传说一直是泰山皮影中的经典题材。《石敢当大战恶狼精》主要表现了石敢当打败恶狼精、为民除害的故事,剧目带有大量泰安本土方言,极其风趣幽默,老少皆宜。


接下来的两个剧目,则极大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表达。剧目《时间都去哪儿了》从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汲取灵感,通过皮影表演的方式,展现一个个生活中平淡而感人的细节,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而《武松打虎(新传)》则将武松与老虎的战斗环节表现为小朋友们熟悉的电子游戏形式,在结尾部分更是加入了“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元素,在潜移默化之中传递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这两出剧目,让队员们充分感受到非遗艺术创新性表达的巨大魅力,也加强了对非遗文化获得良好传播和传承的信心。

观看皮影表演之后,调研团成员们纷纷走上舞台,站在幕布后面,也学着操纵手中的剪影。手忙脚乱之中,大家才进一步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生动有趣的皮影戏表演背后,是传习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练习。


三、匠影长传


在实践过程中,调研团成员通过与传习人的交流,了解到泰山皮影近年来一直在坚持创编新剧目,也拥有自己的编剧团队,尝试将皮影戏与各种各样的新题材、新领域相结合。例如:《江南style》和《海草海草》,将皮影戏与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相结合,成功吸引了更多青年观众。《失落的一角》将享誉盛名的绘本故事用皮影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故事本身。

近年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泰山皮影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传播与传承体系,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游客大量减少,泰山皮影的发展一度受到重大打击,团队也面临解散的境地。后期通过传习人的坚持以及政府的扶持,加上疫情后期经济状况的总体好转,目前泰山皮影的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恢复至疫情前状态。

作为泰安市的重要文化印记,泰山皮影的发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皮影戏、保护皮影戏、学习皮影戏。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努力下,泰山皮影在新时代愈来愈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新的未来,在新时代语境下展现独特的魅力。

光影之间,匠心长存。



图/文 赵凯南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迹·光影之间 ——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之泰山皮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