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父母为什么越来越焦虑?

        教育是个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话题,少年强,则国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享受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红利,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选择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21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进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太快。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而教育这个超级庞大的,占用非常多社会资源的体系,也很难说变就变。

纵观世界,各国父母也是各有各的焦虑。

犹太人

堪称世界教育的标杆,他们非常注重对孩子学习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犹太家庭非常重视晚餐的家庭团聚时光,这是父母向孩子传递价值观的最好时机。

这个饱受战争洗礼的小众民族,能够垄断美国的金融,拿下最多的诺贝尔奖,其实他们的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信念刻在基因里。

美国

美国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所以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就特别严重。其实都是爸妈“逼”出来的。

美国爸妈会在孩子2-3岁的时候就把孩子关在自己房间独立入睡,说个晚安就撤,才不管你踢被子,怕黑。所以美国家庭其实亲情关系比较淡薄,基本上孩子成年以后就是各过各的。美国人眼中的一家人,基本上只包括爸爸妈妈孩子,最多加上一条狗。 而在中国家人的概念,至少十几口人,多则几十上百。所以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重视家族的延续,更重视孩子。

美国也有很多足球妈妈,就有点像我们中国妈妈陪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的概念。但全球范围最重视孩子“成绩”的,当属中国和日本。

日本

资源匮乏是日本天然的焦虑所在,所以竞争激烈。日本也有“国考”,一考定终身,而且这个考试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都远高于中国的高考。因为在日本,好 重点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儿。所以通常家长们不会拿钱给孩子去复读。考上了皆大欢喜,为了有了保障,考不上 要么回家去接家族产业,可能就是个小店,小作坊什么的,但日本人非常敬重手艺人,所谓的“匠心”,所以即便是考不上好的学校,只要有一技之长 都还是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但在中国,匠人们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人口规模小的国家里,但有点儿什么手艺都很容易成名成家。但在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想把什么做到独一无二,几乎都很难。所以中国家长不太看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感觉那都不是正业。殊不知将来能救命的,都是那些“副业”。

北欧

北欧的很多小国家,人少国富,所以生存压力真的非常低。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我们就更想让自己过得惬意一些。北欧的国家教育的压力非常非常的小。北欧很多国家都拥有世界上最自由的学校。真正实现了教育以人为本。老师都是为了学生服务的。所有的考试都是为了考核老师的水平和方法。这样一来,家长可就轻松了。那也不用担心宝宝的成绩啦!在这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们学的也非常好。

所以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采取某种教育政策 ,真的是跟大环境非常有关系的。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只能自己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道路。如果用如此耗费资源的教育方式,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从故至今教育都是这样昂贵的事儿,如果我们能够降低教育的成本,那才是功盖万世之举!

英国

英国教育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从家庭到学校 从小就非常注重学生餐桌礼仪的培养。教会孩子好好吃饭,培养好习惯。餐桌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学会自尊自爱,学会尊重他人,有礼有节。同时餐桌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资源,英国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别独自用餐”。

这就是为什么在英国人眼里,美国人总是显得很野蛮。而中国人则显得更加“中庸”拥有英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独立。


概括起来,各国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肯定跟国家的教育制度是相匹配的。而教育制度也适应国情而定。

西方,自由放松,不看重成绩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东方,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重视成绩,纪律严谨,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确定的未来。


孩子们的未来,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

未来80%的工种都是我们现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想用我们有限的认知去度量孩子无限的未来,是很难的。

索性让孩子们经历野蛮生长,再自我升级,继续迭代,直到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成为终生学习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父母为什么越来越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