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328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01

【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大意】原宪来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太平盛世,只知领取俸禄,毫无建树;国家陷入混乱,同流合污,而不能为国为民,这都是可耻的。”原宪又问:“能够克制好胜、不自夸、无怨、无贪欲这四种毛病,应该算仁者了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得上仁者,我可不好说。”

【一点启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是一个聪明人的表现,不同流合污、进取有为。好胜、自夸、怨恨、贪婪,人们常有的四种病。不敢说全戒除,至少一一去克制,达至合理的程度。

【浅谈】

(1)原宪曾给孔子做总管,七十二贤中佼佼者,为人狷介,前面介绍过,这里再进一步介绍一下。孔子死后,他退回布衣乡野之间,逃名遁世,介乎于游侠和隐士,后归至《史记·游侠列传》,可见孔子的弟子什么样的人都有。

(2)有次子贡排场很大去探望,他也不讲究,破衣烂衫就出来会面。子贡便关心他是不是病了。原宪答:“无才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意思是他非贫非病,穷而已,特有后世庄子范儿。知社会已乱到极点,只好先保命,韬晦山林。

(3)这里宪问什么是耻?国家上轨道,不必尸位素餐,不恋栈。乱世纷争中,更不应占住位置为自己捞,两种都是可耻的。

(4)当然,邦无道时,知识分子又没有土地,不是富二代,所以并不是不能谷,可以工作领薪水,赚钱养家,只是做人要有底线,内心知羞耻,知道那些事不能干,比如面对老百姓,枪口至少可以抬高一厘米。

(5)由此引申的结论就是,知识分子为什么读书?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是有可能为祖国为人民有所贡献而读书!没有贡献,无论社会安定或动乱,呆在上位都是不应该的。

(5)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如汉光武帝刘秀与严子陵;重耳与介子推。这才是真正的隐士。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夜半赶考场,假清高与真名士,数不胜数。守节操,大丈夫立志一生不变真难事。

(6)克、争强好胜,伐、自吹自擂,怨、牢骚满腹,欲、私心膨胀。大部分都会有这四种毛病一到二个,甚至四个均有。原宪自道都戒除,是不是一个仁者呢?

(7)以上四种毛病类似老子说的为人四不(不自是、不自见、不自矜、不自彰),是克制自己的情绪与欲望的想法或做法,还是压制。还需要不断内心自省,约束自己,以使体内的苍龙不可出来危害他人或自己。老子、孔子已达见可欲而不找、不使劲,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大自在状态,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仁。

(8)我们每个人修行、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自在,而现阶段一定是在检省、找问题、放下、不执著,这是修练的过程。仁是觉者,是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每日一读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