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有科学依据吗?(6/364)

婚姻这事儿也是有科学方法论的。

比如常说的七年之痒,为什么是七年?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The Science of Happily Ever After》,作者TY. Tashiro, 一日裔美国帅哥,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博士,作者从生物学、心理学、脑科学、神经学、统计概率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结合各种样本调查,分析了为什么大多数婚姻不幸福,还给出了获得持久幸福婚姻的建议和三个重要的择偶标准。




书刚看了20%,目前为止最有收获的两条跟大家分享:

越早放弃对幸福婚姻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越好,因为现实远比你想象的还要残酷。

拿美国举例,作者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给出了一个事实:近年来美国人口普查统计的离婚率一直在50%上下,另有约10-15%的夫妇已经永久分居但没有办理离婚手续,还有大约7%的夫妇坚守着非常不快乐的婚姻,因此,保守统计,美国大约有2/3的夫妇没有得到稳定、幸福的婚姻。失败率好高!

再来看看婚姻满意度调查: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满意度开始大幅下降,第四第五年相对平稳,第六、第七年又开始另一个大幅下降的周期,到第七年时,婚姻满意度已经下降到50%以下。


最厉害的是这张图:


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一项为期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夫妇之间互相喜爱的程度在婚后以每年3%的速度递减,而夫妻间性的吸引力每年以8%的速度在递减,而且这种递减经年累进。。。


很多事,当你了解了它的本质和真相,反而会更加坦然地面对。知道婚姻注定会平淡沉闷,爱情注定会过保质期,接受这个事实,合理降低期望值,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也许这样会让伴侣关系和婚姻更加持久。


如何选择伴侣最有可能获得稳定幸福的婚姻??

基于统计概率论原理,作者提出,“择偶条件不超过三个,成功率最高”。为什么是三个?很简单,从统计学角度,任何一个条件在人群中的分布都是0-100%,假如你对伴侣的每个条件期待的都是中等水平,也就符合人群中的50%的分布,那么50%*50%*50%, 最后100个人里只有13个人符合你的条件,如果你每个条件都要求超出平均水准,比如前20%,那么1000个人里只有8个人符合,如果你要的是塔尖上的10%,那就真是千里挑一了。如果你要的不是三个条件,而是4个、5个,每个条件叠加概率,成功率将大大降低。

李笑来老师说过他的择偶标准:“我很认真地想过“择偶标准”这事儿。漂亮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身材好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学历重要吗?重要,但显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经过反复探究“什么更重要”?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对方是不是一个能讲道理的人?在我看来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 因为这一条满足之后,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不是吗?而后来,一不小心遇到了一个各方面都不错,却竟然还是个“能讲道理”的女生,那就直接在一起了呗!只一刀,终生幸福。

那么,到底哪三个择偶标准能帮我们找到理想的伴侣从而获得稳定、幸福的婚姻呢?

呃,其实还没有看到这里,先简单剧透一下:

一、看TA的个性特征(personality,trait)

性格特征作者根据五大人格法区分为:

开放型openness

外向型 extroversion

尽责型 conscientiousness

宜人型 agreeableness

神经质程度 neuroticism

在所有这些性格特质中,神经质的程度与婚姻幸福关联程度最大。所有人都有神经质,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一种猎奇型人格:novelty seeking,开放性高,责任心弱,猎奇,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常常在婚恋中感到无聊,不耐烦。不易拥有稳定婚姻关系。

结论:不太猎奇、比较随和、神经质程度不高的人,更容易拥有稳定的婚姻。

二、看TA与他人建立情感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

1、安全型依恋模式:正常表达情感需求和渴望

2、躲避型依恋:因为渴望,所以躲避和冷漠

3、焦虑型依恋:忽冷忽热,矛盾的情感表达,神经质

显然,安全型的人更容易在成年后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关系中的戏剧性也比较少。

三、看TA与恋人交往中的主要行为模式

什么样的相处方式可以让伴侣幸福到永远?这部分内容还完全没有看,直接引用王烁老师的描述吧:“最能够决定今后幸福大局的因素,是伴侣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反应,抱怨、谴责、上纲上线、没事找事、希望对方改变….这些都是负效应。最能够积累感情银行分数的行为叫正向回应积累。在当前关系中不抱怨对方,遇到事情多从自己角度找原因,不报有改变对方性格的想法,不提出通牒式要求,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当伴侣分享愉快经历时,对方能以同样的热情来响应,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婚姻最能持久幸福。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便我们的伴侣不符合以上条件,也不是说我们的婚姻就不可能幸福了。当我们了解了更多的科学道理,我们就有了改变自身性格和行为模式的意愿和方法,虽然本性难移,但性格很多方面都是可以优化和提高的,况且,有些性格因素已经被证明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与他人的情感连接模式,临床表明,11%的成年人可以从幼时的不安全型变成安全型。

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幸运,从一开始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但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知识让婚姻和伴侣关系比原来更好,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年之痒有科学依据吗?(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