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群学-培养红色职业经理人的摇篮:废掉一个人最隐秘的方式

微博热搜“你毕业第一份工作干了多久”,点赞高的回答平均都没超过一年。

有个高赞回复居然是“八个月,我也是挺能坚持。”

不禁让本老年人咂舌。我们那时候,一份工作没干满18个月,根本没胆子说学会了什么好嘛。

年轻人一个典型的思维是: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在“熬”日子,熬到下班,熬到周末,熬到放假。

想当然地认为,我都熬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不给我升职加薪?

要我说,这样的人如同巨婴。

职场上,没有应该升职加薪的年纪,只有配不配升职的人。

第一个问题:

你的位置摆正了吗?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你得能客观面对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理性看待个人优劣势,并承认你和优秀之间存在的差距。

我之前有个同事叫雷迪,是个好胜心很强的女生,开会抢在前排坐,找各种理由接近大领导,看得出很有野心(这也无可厚非)。

有一次,在一个跨部门会上,轮到雷迪汇报她的工作进展。

她洋洋洒洒说了好多,乍一听,挺热闹,什么这个得到大领导表扬,那个得到VP的肯定,仿佛她立了多大功似的。

结果IT技术部经理问了几个细节,她支支吾吾也没说清楚。

没多久她辞职离开,据说是升级不成,一气之下做的决定。问她老板,答复是,上进心有余,能力和耐性不足。

这种“心气高但能力不高”类型的职场人,还真的应了那句话:

才华还撑不起野心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能力驾驭不了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同样,你还得有随时从0重新开始的心理准备。即使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要保持空杯心态,虚心求教,摆正位置。

所谓“慢即是快”,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问题:

你的目标定对了吗?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

说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先明确目标,才能知道从哪里开始,才能有计划性地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

所以职场上设定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从一开始,你就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思考:

能力提升目标(学历,资格,硬技能,软技能……)

人际关系拓展目标(社交活动,人脉拓展……)

薪资和升迁目标(目标公司,平台,职位,薪水等)

而如果没有上述目标,你必然会把时间浪费在很多无关的事情上,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上也会缺乏明确的方向。

每个从优秀到卓越的成长过程,都要经历几个关键的成长阶段,而每个阶段对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都有明显的区别。

“选择比努力重要”正表达了目标和方向的重要性。因为选择决定方向,方向是战略问题,而努力是解决战术的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

成功者不断修正方法,失败者不断改变方向。

第三个问题:

你的抗压能力ready了吗?

《对话稻盛和夫:利他》中有一段话:

做任何事都一样,只有全情投入,满心热情,才可能做成。

如果心不在焉,再简单的事都会做砸。

珍惜你现在的工作,只要你付出的够多,它一定会给你一个美好的结果。

职场上,如果不能认同“在其位,司其职”,每天给自己“这家公司很讨厌,这份工作好无聊”的心理暗示,那下场大概率是混吃等死或卷铺盖走人。

被挑战或质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几乎会发生在每一个职场人身上。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论坛,在车库刚停好车,就收到来自亚太区老大从国外打过来的电话,说要开一个临时会议,问我在哪。

我回答说很抱歉,要参加的一个论坛马上开始,并且有我发言,可不可以晚些再讨论。

我明显感觉到电话里他的不悦,他说自己会想办法。

这很显然是一次失败又不开心的谈话。

要知道,我之前提交周计划时曾报备今天会议的事,但他可能没留意看,更不可能记住。

这样被他误解,引起不悦,我心里自然不舒服。甚至暗暗地觉得有点不fair。

但转念一想,这其中一定有自己工作还没做到位的地方。

比如,我知道这位老大有临时抓人开会的习惯,完全可以在论坛当天早些时候告知他,并提前询问今天有没有什么会议需要我参加。

而不是指望他(比我忙一百倍的老板!)主动查看我一周前发给他的邮件。

讲真,如果说这些年学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经验,那就是,一段再微不足道的经历,都能teach me a lesson.

聪明的人能从每一个小事件里学到东西,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逆商”都能随之提高。

来源:LinkedIn中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群学-培养红色职业经理人的摇篮:废掉一个人最隐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