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之谜初探之七:李白并非李元婴之后

文:枯木

上文讨论了李白根本不可能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后代,因为以李世民的行事风格以及历朝历代的血的事实,证明参与皇权争夺失败的一方,往往是被斩草除根,以免后患。因而我们首先否定了李白并非隐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子孙后代。

唐高祖李渊

史料记载,《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载唐高祖李渊有22子,其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代坐诛;其余要么早亡,要么无子国除,要么子孙承袭。除第七子汉王李元昌参与太宗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被赐死,妻子籍没,国除,然而并没有被贬谪。十四子蜀王元轨、十九子鲁王灵夔,垂拱四年(688年)坐与越王李贞反武,徙居黔州,至陈仓薨,神龙元年复爵。

唐太宗李世民

《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载唐太宗14子,其中,第三子吴王恪,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遗爱谋反事件被杀,有子四人:仁、玮、琨、璄,并流于岭表;第五子庶人祐贞观十七年(643年)举兵谋反,被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第六子蜀王愔坐吴王恪谋逆,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咸亨初(670年),复其爵;第八子越王贞起兵反武失败而饮毒自尽,神龙元年恢复族籍,开元五年(716年)复爵。

唐高宗李治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载高宗8子,长子李忠被赐死,二子病死,三子自尽,四子被缢杀,五子暴毙,六子自尽,七子(中宗)被毒害,八子(睿宗)被幽禁而死。然而离李白年代相近,不可能有那么近的血缘关系,否则早被恢复族籍了,不可能连参加科举都举步维艰。


从上面历史记载来看,李白为李渊、李世民、李治后代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这三位皇帝子孙要么被杀国除,要么在神龙元年以后恢复族籍和爵位,即便是贬谪也是南方地区,并没有被发往西域戍边的记录。


本来关于李白是三位皇族后裔的说法就应该打主,类似说法大多为无稽之谈,然而,近些年却冒出了李白为李元婴之后的说法,而且似乎拿上世纪的族谱为证,因而我们不得不专门探讨。

2014年,媒体报道了一份《李氏族谱》,上面明确提及李白为李渊第22子李元婴之后,并且传承有序,于是一些媒体开始转发,然而在史学界对之嗤之以鼻,大概是漏洞百出,学者们不愿意为此花费精力去批驳。


出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笔者专门去阅读了与此有关的文章资料,遗憾的是,该族谱和所谓的“研究文章”对李白的身世真的没有一点研究价值,而且漏洞频出,为了替广大网友负责,笔者就列举其中几个错误之处,同诸位探讨。


首先该族谱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李白族谱在清朝以前从未有人提及,近些年陆续出现许多自称为李白之后的“族谱”,并且都是“传承有序”。该族谱被发现报道是2014年,持有者为一江西省南城县上唐镇开乡村诊所的李氏农民,为光绪年间和1938年间修撰,里面据称是唐朝中和二年(882年)开始编修,族谱明确列入李白和其祖先,为李元婴后代。然而,就在同一地方同一时期编修的,也是李元婴后代的其他李氏拿出其他族谱,发现并无李白记载,看来这个族谱是“孤本”

中国修族谱的惯例历来就有,一般十年一大修订,经常有所添加和删减,删减的大多是有悖于祖宗美德的人物,增添的主要是后代子孙。由于千余年来朝代更迭,战火频仍,保存困难,因而能够保存下来的族谱少之又少,经常是家族里面有富贵者出钱出力,重新编写。于是族谱经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是因为,不少族氏为了证明家族是名门望族,便在族谱里面都会牵攀名人,以显得自己出身名门之后,这样才有光彩。


于是,诸子百家,名人贤达,后代“繁茂”,然而对于遗臭万年的名人,则无人牵扯,哪怕真的后代繁衍不断,这就是为何没有一家族谱说明自己是秦桧之后,正如清代状元秦大士所言“人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以前人讲“光宗耀祖”,如今则是“祖宗恩泽照耀”,人们都想让名人光泽使得名姓发光,至于其中的真假,也许只有编纂者才能说得清楚。


有的族谱,相对比较严谨,会召集博学之士编纂,这样可以参照历史,即便是牵强附会也能糊弄过去,然而有的由于信息不发达,知识面贫乏,因而就会出现很多笑话,片面的和名人贤达挂钩的结果,往往出现年代和年龄以及前后代混乱的情况,抑或是因为同名或相近,便把“李达”当“李逵”,强要“方文”变“方丈”,类似很多,这里就不赘述。

就拿该《李氏族谱》而言,首先要确定能够从民国保存至今,也算是功德一件,然而内容却值得怀疑。因为,李白的谱系,别说现在,就连唐代都没搞清楚,后面宋明清一直是糊涂账,怎么反而到了新时代就“传承有序”了呢?


在李白认可的从叔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并未有李白祖父名字,在比李白晚几十年的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无记载,另外其他“序”、“表”都没有,只能说明,要么唐代对李白的身世讳莫如深,不便于记述,只好含混而过,要么真是“绝嗣之家”,无从记录。而这决定了唐代是没有李白家世的确切记录,然而这个自称“唐中和二年”编纂的族谱偏偏有,岂不是滑稽之谈?而且和当时范传正立碑时期相近,岂能有如此大的反差?!


再就是,当时李白去世,傲骨凋零,埋没荒芜,草草安葬,并无碑文传世,范传正感于通家之好,又倾慕李白风采,因而才寻找坟墓,为之移灵高山,树碑镌石,并查明唯有孙女二人,并无其他子孙存世。倘若该族谱为真,作为同时期编纂,岂能不寻找墓碑,跪灵祭扫?试问,岂有如此之子孙?父死祖丧不送葬,不扫墓,不祭拜,不铭记?如果有如此子孙,也只能说是道德沦丧,不肖子孙!更不值得他的后人如此不知羞耻的冠冕堂皇的录之“族谱”!,只能说当时只有孙女二人,李白一枝已经凋零,只有外姓相传。

第三,该李氏农民因族谱报道而博名,专门为之建立网站,并且说自己“研究十年”,信誓旦旦说李白确实是李元婴之后。然而读之“研究”文章,只能感慨缺乏历史常识,东拉西扯,胡编乱造,牵强附会,倘若真有十年,真的应该看看历史书,这样还有所裨益。


为何如此说?我们简单列举几个,比如说是研究,其实就是以己意“解读”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然而竟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不甚了解。比如“沮渠蒙逊”不知是谁,他认为是比喻“武周之乱”,“咸秦”认为是秦地咸阳,“条支”认为是长安胡人聚居地,至于“碎叶”认为是范传正“猜测”,“因官寓家”认为是四处做官,“右姓”理解为“江西”,“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理解为保唐反周,被贬为庶民,等等,诸如此类字面理解和自说自话,还有不少,哎,真是无言以对,也不想和他分辨。


按照他的说法,李白是李元婴后代,那么为何被贬到“长安”?难道贬谪是到都城,这是惩罚还是褒扬?!他说是武周时期的迫害,而武则天针对的只是李渊、李世民、李治的对皇位有威胁的子孙,她自己的亲人23人,唐宗室34人,并无李元婴以及后代受到迫害记录。另外按照族谱李白祖先为李元婴第16子李修琈,并无官职分封,倘若武则天迫害,也会针对他那些被封为王公的兄长,而不是他这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再就是,假设是神龙元年迁居四川(按照他的说法是李白父亲逃到四川亲人那里),武则天已死,为何要用“逃”为何不回到江西祖居地?而且一直没有在江西居住过?


他说正是因为唐玄宗知道李白是他的侄儿,所以才“降辇步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别说贵为皇帝,就按照一般家庭规矩,哪里有叔叔恭迎侄儿的礼数?更何况按照族谱唐玄宗比李白要大三十多岁!诸如此类漏洞百出的“研究”,胡搅蛮缠的把碎叶说成是猜测,牵强附会的拉上武则天,一会儿从字面讲解“碑序”,一会儿又说是乱编,逻辑混乱,自相矛盾之类到处可见,更别说按照族谱李白生于713年,太多的诗词作品文章都对不上号,因而真的不值一驳,不过我们要理解,该作者所受的教育知识有限,不能苛求该人做历史研究考据。

滕王李元婴

总之,所谓李白是李元婴后代,比说成李建成、李元吉后代似乎要“强一点”,因为太子一系绝不会有后代存世,而李元婴后代说,似乎可以牵强,这也是为何清末修撰的时候,能够拉扯上关系,其原因是李元婴16个儿子,恰恰是李修琈无记录(其余皆有子嗣),正好可以“钻个漏洞”,然而其他众多的证据说明,这也是无稽之谈,可能性不存在。


究其原因,还是当时名人之后的想法作祟,族谱其中,可能有很多真实,然而,在李白此事上面,绝对是附会编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如果是传承有序,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考据之风盛行,早就被李白的众多崇拜者找了出来,还要等到21世纪?!


关于李白是李渊后代其他子孙的说法,也有人提过,不过因为李唐谱系在唐代记录很严格,而且资料很全,对照谱系,参照历史事件,很难编造或者附会,因而这类说法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匿迹。

综上所述,利用排除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李白并非李渊直系后代,至于李建成、李元吉、李元婴等子孙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而只能是其他可能性。至于李白是李氏皇族旁系哪一枝?我们下来逐一进行讨论,排除不可能的以及证据无法支撑的说法,从而对可能性进行讨论,限于篇幅,下篇再谈。

(待续)

2019/6/16榆木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身世之谜初探之七:李白并非李元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