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发硬盘所需的各个关键技术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属于延续性技术,另一类属于破坏性技术。
1956年,IBM 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硬盘驱动器。从那之后,硬盘驱动器,就成了全世界IT厂商和工程师们重点研发的对象。
1975年,硬盘驱动器行业的主要客户是以BM为代表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商。当时,这些大型计算机制造商需要的是14英寸的硬盘驱动器,主要供应商是数据控制公司。
在1978年到1980年间,昆腾公司等几家新兴企业开始生产尺寸更小的8英寸硬盘驱动器,容量只有几十兆。当时,|BM这样的计算机制造商对此是毫无兴趣的,因为它们需要的是300~400兆容量的硬盘。
于是,昆腾公司等几家新兴企业,只能把产品卖给当时的一个新兴的小众市场——微型计算机市场。
8英寸硬盘驱动器起点低,但是进步快,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8英寸硬盘驱动器的容量已经能够满足大型计算机的要求,并且成本更低。
于是,以数据控制公司为代表的14英寸硬盘驱动器制造商,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且无一幸免,淘汰率100%。
经此一役,8英寸硬盘驱动器成为市场主流。并且,它们还拥有颠覆性创新的成功经验。它们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被颠覆的命运呢?
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从数据存储行业的发展史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主流技术和主流企业,好像被施了魔咒一样,难逃被不断颠覆的命运。
硬盘的结构设计,它就属于典型的破坏性技术,这个技术的发展就有意思了。我们知道,过去这些年来,硬盘的体积是越做越小。怎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细说起来,上面说到的数据存储行业的例子,所发生的颠覆,包含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企业层面——在技术层面。
是一项刚开始看起来比较“low”的新技术,对另一个传统技术的颠覆,而在企业层面,是一批采用破坏性技术的新企业,对采用传统技术主流企业的颠覆,这就是所谓颠覆性创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