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候群
- “小A,为什么你每天都在加班呀?”
- “哦,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只能靠加班来补了。”
- “那就想办法改呀,总不能一直加班吧。”
- “我也想改,但是我从小就有拖延症。”
- “......”
这个场景是不是在你的工作中也似曾相识?
不要那么“惯”着自己
上周,我去给闺蜜公司做项目咨询,通过她的行为(Behaviour)测试报告,我们针对执行力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人岗匹配报告中,闺蜜显然和她上级对岗位的要求差距有点大,因为她的上级要求这个岗位最强的两项行为(Behaviour) 分别是IMP (执行者) 和ME (审议员),但是在她个人团队角色报告中她的TW (凝聚者) 和SP (专家) 是排名前两位的,而IMP和ME却排在倒数。
所以,问题很明显,主要差距就集中在“执行力”和“判断力”两方面。
事实上,闺蜜是一个天天加班的好员工,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小蜜蜂”,公司从老板到经理都觉得不能挑剔她什么,但是就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可是要让对方改变,仅仅通过一些感性的判断又觉得说服力不大,而且容易带有个人色彩,有可能还会形成反弹。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报告分析。
“拖延症”是你最好的借口
在详细分析完闺蜜的个人团队角色报告和人岗匹配报告后,闺蜜自己也发觉了问题所在,但是她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 “我知道我的执行力不行,因为我有拖延症。”
思考了片刻之后,我反问她道:
- “你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那为什么没有尝试去改变呢?我相信你也会发现拖延症对你的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管理团队之后,可能还会影响你的手下的效率和他们对你的认可度。”
- “哦,我知道的,但是我从小就有拖延症。”闺蜜一脸无辜的望着我们,好像一个委屈的小女孩。那一刻,我从她身上似乎看到了她童年的样子。
原来,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小A。
接下来,我并没有急于抛出我的下一个问题,而是静静地在旁边观察闺蜜的老板和直属上级给她的一些建议。因为只有工作中的伙伴才最了解彼此的业务模式和工作内容,而我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的关键节点给对方一些引导和梳理。
我们需要真正的行动
在一阵业务的长篇讨论之后,我适时的暂停了这个画面,切入了我想要抛出的问题。
-“我注意到,你刚刚回答我上一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你从小就有拖延症的事情。据我观察,你在潜意识里一直在用‘从小就有拖延症’来告诉自己,我是没有办法快起来的,因为这个毛病我从小就有,所以我改不了。是吗?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是你真的改不了还是并不真的想改?”
听完我的问题之后,闺蜜静默了几分钟,可能这样的问题在她心中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也没有其他人向她提出过。因为这么多年来,她就是按照这个进度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早已经习惯了。当出现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够的时候,她会第一时间告诉别人,她有“拖延症”,似乎这样就可以“完美”的解释了她为什么进度不够快和执行力不够强了。
几分钟后,闺蜜似乎有些想明白了我的问题真正想要说明什么。她告诉我们,原来她自己这么久以来并没有真正的逼自己去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而是用一些其他的行动(比如加班)来掩盖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看似是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途径,而且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执行力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重新审视自己,然后用真正的行动去改变,才是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事情。假装看不见或者用“最好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只能让你发展的脚步越来越慢。
相信分享的力量
我很庆幸自己现在所做的这份工作,可以把过往的一些工作经验和好的习惯借助多种国际先进的理论模型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点,然后分享给更多身边的朋友们。
相信,在分享的同时,我们都得到了提升和进步。
In Learning, In Running
跑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