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训练1:5分钟终结你和孩子的人间惨剧

你好呀,我是陈法法,欢迎来到我的互联网小院子游玩。这是《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和实践反思系列专题第03篇。今天开始,正式进入第一个模块的学习《03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作为新手父亲、小学生家长,同时也是教培从业者,我忽然观察到一个可怕、可悲但天天发生的人间惨剧。这个启发来源于我闺女昨晚干的一件蠢事。

今天早晨还在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老婆接到岳母电话,说闺女今天不想去上学。我在迷糊中回应了一句:就是天上下刀也得去上学。醒来后,我了解到,原来是闺女昨晚偷偷爬起来玩手机,待睡她身旁的外婆发现时已是手机没电且早晨6点,距离上学时间剩80分钟。

中午12点多,外公外婆正在吃午饭,她正坐在沙发上生气,拉着小脸心不甘情不愿来接微信视频。外婆在一旁解释,闺女因为外公把舅妈送的炸酥肉做成了汤而不开心。同时,我让闺女给我分享一下,昨晚发生了什么,以及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她始终不说话,并在5分钟后挂断了微信视频。

这时,一旁的老婆有些生气地说:“你这是典型的双标。一边让我回家了必须把闺女屁股打开花,转过身你就在微信视频里不骂不说,“哄”她开心,还答应过几天回家给她过生日。”

孩子做错一件事,错误做法是立即批评、打骂,正确做法是说破对方情绪状态,然后看年纪看情况转移话题,或者一起分析客观事实并找出1-3种解决办法。

不客气的说,你如果有养宠物猫狗经验,并教会了它们吃饭、上厕所规矩,或者读过巴浦洛夫的狗的生理学实验,那么就会发现迷恋物质、言行及时赏罚的家长教育孩子,不像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像动物园的驯兽师在驯化野兽。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给他们,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所谓同理心就是能够及时感知他人喜怒哀乐情绪,先顺着对方情绪去说、去做,再找机会减少共识盲区。摆事实、讲道理只适用于部分工作场景,重要的是与家人朋友建立持续健康的长期关系靠读懂、点破并回应对方情绪,待对方脑海风平浪静之后,我们又能回到一个频道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比如,热恋期的你因为工作未及时回复女友,对方吐槽你不爱她。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会读懂情绪

说到这,你可能还是觉得“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跟你没关系,也许你不是专业的产品经理、不是心理专家、不是天生就会见风使舵的关系达人,只是普通人。事实上,我2017年第一次读到《03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想的跟你一样。虽幻想着以后可能跟产品经理打交道,懂得他们的语言,会更有利于沟通,但事实是北漂这4年在互联网教育大厂也几乎很少跟他们有工作交集。

2022年4月这次重读,我发现自己又错了,一方面是多了4年北漂与各种层次角色打交道的职业体验,另一方面就是文章开头亲闺女的案例以及跟家人朋友沟通的案例——正在学《脱不花沟通训练营》。

你会发现,只要跟其他人打交道、谈事情,不管工作、生活中的大事,还是去哪聚餐、买什么拖把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些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都需要沟通。你还会发现,如果一个人处在开心、悲伤、愤怒、不爽等情绪状态,沟通效果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换句话说,你的沟通对象就是你的用户,读懂对方情绪是第一步,摆事实讲道理并达成你的目标是第二步。我们观察、复盘一下身边案例就会发现,低效、无效、起到反作用的沟通,大概率是因为我们搞反了顺序,变成了“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妄想用逻辑、事实去说服所有场景下的所有人。

梁宁老师在文中说,人就像一部手机,而情绪就是底层操作系统,有的人是安卓,有的人塞班,有的人是windows,有的人是苹果。我们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就像安装在手机系统上的App。一旦处在不爽、哀伤、愤怒等负面情绪中,整个人的操作系统就崩溃死机了,根本无法正常运行。比如,当你女朋友、老婆生气时,最好不要试图跟对方摆事实、讲道理。

梁宁老师的类比很形象生动,能够帮我们快速理解快速识别情绪的重要性。5年前,我的人生导师李笑来,也分享过一样的类比:人的大脑就像电脑操作系统,有的人是windows98,有的人是win7,有的人是win10,有的人是苹果OS9,有的人是苹果OS10,大家不仅版本不一样,甚至构建系统的底层代码也不同。本身就不兼容,再加上系统死机,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任何有价值的交流、沟通。

说到这,你会发现即使再牛的人,也会受情绪影响。我曾看到过比较牛的案例,外国有个调查研究发现,法官在判案时,面对几乎一样的罪犯,早上就比下午判得轻。如果大脑每天可消耗能量是100分,我们上午工作时间短处理事情少,顶多消耗40分,剩余能量多所以精神状态、情绪比较好。下午时间长处理事情多,很有可能还没下班就耗尽大脑剩余60分能量,自然就没有余力去抵御喜怒哀乐情绪的冲击。

近些年的前沿科学结论、诺贝尔奖表明,我们已经破译部分理性与不理性、情绪来源的科学原理。即使你读过,甚至刻意练习过,2002年诺贝尔行为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无法像指挥手脚一样实践系统1(快,直觉)、系统2(慢,理性)。简而言之,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同时,日常沟通、决策也往往是一瞬间的事,不可能让你我先拿个小本本罗列收集到的信息再调用各种公式工具去计算利弊得失,再去做选择或答复对方。

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到,我们都有为人父母的一天。幼儿园、小学、初中,也就是青春期前的孩子,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区分事实、观点、感受,分层次说出她的感受、情绪、体验,唯一能展示的是情绪。所以,我们最好能在做父母前,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其实不止是人,所有生物都具有底层情绪系统,专业的说法叫生物性情绪。

所谓生物性情绪,就是所有动物一出生就有的情绪,比如小猫小狗一出生就懂得讨好人类获得食物,狗遇到危险龇牙咧嘴准备攻击或逃跑。再比如,我闺女做错了事,她心理知道但不敢说,甚至表现出逆反言行——她最近学会的口头禅是“王八念经,不听不听”。

具体来说,生物性情绪主要有四种,就是喜、怒、哀、乐。用梁宁老师的话,以及产品经理专业视角来翻译,叫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还是很抽象难理解。你可以去看一部电影叫《头脑特工队》的迪士尼和皮克斯2015年联合出品的动画片。动画片讲述了青春期小女孩莱莉因为爸爸工作变动而搬到旧金山,她的生活被乐乐、忧忧、怒怒、厌厌、怕怕五种情绪掌控,从乐观积极到愤世嫉俗再到重回正常的故事。同时,也能够帮助你、孩子快速理解生物性情绪,并建立以后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的共同话语体系。

今天,我们先主要理解愉悦和不爽这两个情绪。梁宁老师说,愉悦、不爽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情绪,因为产品工作的观察与洞察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词跟它们有关系。

这个极其重要的词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但未深思的词,“满足”。

满足,是一个成年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你也可以把它像秤一样用,去衡量很多东西:

1、一个产品符不符合你的需求,满足从无到有的需要,还是更上一层楼;

2、你跟其他人的关系好不好,有多好;

3、你对你自己的认识。

“满足”和“愉悦”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愉悦,也就是喜、乐,代表的是被满足。我们学过,生物的本能是活下来,所以它的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是满足生存需要。

动物的生存条件被满足,比如一只猫,一只狗,再比如植物,一颗小草,一盆绿萝,温度、湿度合适,有充足食物,它就会活下来,它就会活得好,表现出愉悦的情绪状态。

我们人类,不止于满足衣食住行、繁衍交配,还有与其他人社交的需求。即使是东方的诸葛亮、西方的斯多葛、宗教苦修士等隐士,也不是100%脱离人类社会,而是看似或隐于深山老林或隐于闹市,实际上一直有自己的顶级的信息来源和人脉网络。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正常人100%能脱离社会关系。

比如我的父辈在四川农村丘陵干活,再苦再穷,每年还是养一头过年猪杀掉改善伙食,平时会跟邻居打趣、看看电视去抵消苦闷枯燥生活带来的负面伤害,在一些肥皂剧、八卦中得到愉悦。

你我刚出社会,有一份工作且收入能解决温饱住,就会愉悦。辛苦一整天,被客户、领导骂得比孙子不如,回家看着天真自然的孩子,或听她分享用树枝挑逗蚂蚁的趣事,你会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其中之一就是因为你感受到被她需要,会觉得愉悦。

即使你被全世界伤害,但被父母、妻女、朋友理解,感受到他们的善意,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被重视,你就不会被负面情绪拉入深渊,会觉得有人需要我,会觉得存在感得到满足,也就会体验到愉悦。

不论生物本能,还是因为学了知识、常识掌握的高级需求,一旦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那种崩了很久,努力很久才得到满足的需求,这种感觉叫“爽”。

我们都上过学。你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举了好几次但快要下课才得到老师回应,答完后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们鼓掌,这种感觉叫愉悦。

你偷偷努力了一学期,月考、期中考成绩波动大,甚至期末模拟考成绩也不理想,得到放假前一天突然得知自己考了第一名,所有人对你刮目相看,父母也逢人就夸,这种感觉叫爽。

推动你课堂积极发言并得到表扬的是微小的愉悦感。努力很久,经历起起落落,最后拿到好结果被满足的爽感。它们反复交替出现,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比如网络小说逆袭男女主角、网络游戏打怪升级随机掉宝。比如,肥皂剧里的罐头笑声、抖音里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再比如,中年男人的酒桌文化、小红书朋友圈的高光生活片段。

出于职业习惯,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学霸之所以是学霸,不仅是因为他智商高、勤奋,而是他有意无意中掌握了愉悦和爽的配比,在旁人看来他在坚持、努力,实际上他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以收获什么,即使所有人不喜欢他,不爽他的所言所行,至少在学校没人动得了他。

说到这,你会发现愉悦和不爽就是一种情绪的正反两面,类似喜-怒,哀-乐,爽与不爽的关系。再翻译一下,满足就是愉悦,不满足就是不爽。比如,你在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出了门陌生人不给面子,甚至无缘由向你宣泄负面情绪,你就会瞬间不爽。再比如,狗子在家是亲兄弟,出了门就没人让着它,会因为恐惧而龇牙咧嘴,会不爽。

事实上,我们发明了一堆负面情绪词来描述不爽,比如焦虑、迷茫、烦得很、愤怒、不开心、莫惹老子、总是、常常等。

说到底,这些不爽的感觉就源自于某个需求点没被满足。

用满足、愉悦与不爽去秤自己几斤几两

做产品的不如搞关系的,说客户是上帝的不如懂用户体验的,因为设计产品的本质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用产品服务人,就是用户体验感好坏高低是否得到了满足。

概括来讲,满足是一杆万能的秤,可以衡量产品、人与人的关系。你用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去打分,就可以衡量一个产品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你也可以用这三个词去衡量你跟一个人的关系。对方理解你的满足与不爽,你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如果彼此像下图一样有巨大的盲区,同时无法给予物质、精神满足,这段关系仅勉强及格。

最后,你还可以把“满足”“愉悦”“不爽”放到秤上的左边,右边是你的人生重大、微小但记忆深刻的案例,去认识你自己。

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写时间花销1967天,写的笔记超过5478篇,得到学习时长6446小时……起初是因为穷得拿不出给闺女买奶粉的200块,后来是见过活生生的优秀的同龄人。时至今日,除了觉得老天待我不薄,运气好,更底层的原因是我的满足来源于今天的自己没昨天的自己那么愚蠢。所以,我会因为一张海报的主标题的7个字反复改上100遍,只要时间和投入产出允许,根本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

再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理解他人难处并宽容对待,甚至自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哈哈,我给闺女取名叫芸舒,也是源自与此。然而,事实其实很打脸。最近5年职场、生活经历,表面上看我是一个温和、宽容的人,实际上如果同理心满分100,自己最多打60分。

翻译一下,就是我会自动过滤对方的情绪,只关注对方展露的事实和逻辑。在他人视角来看,我的风格偏慢热、严肃、守规矩,而我自己其实是热心、好为人师的风格,一切仅因为我在通过言行在观察、收集他人信息并判断是否值得深入沟通交流。从他人的视角来看,这就是缺乏同理心、书生气、呆板的特征。

最近这5年,我从原来极其情绪化的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理性。最近5年的北漂大小厂工作经历,反向塑造了我的所思所想所行,不知不觉被职场角色篡位成了大脑的主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可以理解为我是在带着面具工作生活,难以在职场、朋友、丈夫、子女等角色间自如切换。再翻译一下就是,我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遇事不会像以前一样马上反对、反驳,而是会计算得失利弊,甚至是写到日记里并以周为单位去复盘反思。

你可能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这样岂不是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工具人?当然不会,但确实需要反思言行风格。更重要的是,想要扮演好产品开发者、管理者、团队成员、父亲、朋友等角色,不能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不可能像原始人一样自给自足,而是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要依赖他人分工、协作。

换句话说,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解读、分析形形色色、角色不一发出的各种情绪,然后去快速处理并达成预期目标,比如点外卖、出门坐车、让不愿去学校的孩子按时上学、完成工作任务等。

小结一下,喜、怒、哀、乐也好,愉悦、不爽、愤怒、恐惧也罢,是所有生物的底层操作系统,是活下来的基石,也叫情绪操作系统。人类后天习得的一切知识技能属于第二层操作系统,也叫理性操作系统。情绪操作系统>理性操作系统,两者的关系就像大楼地基与1-20层,有绝对的先后之分。

再翻译一下,人的大脑有3层防御系统——鳄鱼>猴子>智人。第一层叫杏仁核,作用是产生情绪,识别和调节情绪,像鳄鱼,遇到攻击、入侵的第一反应是战斗;第二层忘了叫啥,作用是识别情绪、简单处理情绪,像猴子,遇到攻击、入侵的第一反应不会马上开战但顶不住多长时间也做不出什么好决策;第三层叫皮质层,也就是额头部分,作用是复杂计算、思考,像智能机器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闯过鳄鱼、猴子防御层的攻击、入侵并找出当下最优解。

满足其实就是人的大脑3层防御系统处理后的结果。满足是一杆万能的秤,可以衡量产品、人与人的关系。你用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去打分,就可以衡量你跟一个产品、跟人的关系深浅,虽做不到100%精准,但可以检验出很多清晰准确且具体的东西。

禅定时刻:

书读得多不躬身入局红尘,容易变得薄情、无情。不靠用户体验驱动,靠营收驱动的大厂待得越久,人容易变成眼里只有销售额GMV、投入产出比ROI的机器人,失去理解常识、人情味的能力。反思北漂这4年,我在不知不觉中从极度情绪化走向极端理性,得非常现实,缺少人味,忘掉了一个基本常识:靠理性、逻辑跟99%的人交往、沟通,不仅低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为99%的人凭借情绪驱动言行。

元反思:我是在驯狗,还是在养闺女。

小饼干钓盔甲鱼 陈法法第89篇原创,《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和实践反思系列专题的第03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理心训练1:5分钟终结你和孩子的人间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