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今日美国紧急宣布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美股破天荒的一周内熔断两次,全球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

让14亿人民居家不动2个月,常态的消费需求被压抑,常态的劳动收入也中断,

假设明天宣布全面解封,你敢报复性消费吗?

哈哈,报复性消费是大多数人网上开玩笑的自嘲。报复性赚钱才是大多数人的当务之急,很多人已经做出行动了,留心观察一下,朋友圈最近是不是冒出很多新微商了?

但远水不解近渴,此次疫情对全民打击是空前,也但愿是绝后的。除了警示人类敬畏自然,是不是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也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打造科学稳固的现金流,以防日后再遭不测。

疫情过后,报复性赚钱大家都会自动操行。报复性存钱,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从小到大,老一辈都不忘叮嘱,可存到钱吗?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最近爆红的网络金句,戳完小心脏会不会有点反思?

提到安全感,保险自然少不了。今天不是给大家推销某保险产品,而是聊聊如何科学善用保险这个金融工具,服务于家庭财务管理目标。

大家熟知的保险,投保交费后,约定出事就赔钱。这类统称【健康险】,保障的对象看起来是“被保人,可再想想,通过金钱给付来补偿损失,本质是不是保障这人拥有的金钱不因突发事故而流失,从而守住了自己的财富不外流,不缩水。【储蓄险】更赤裸,就是提前存钱,以后提钱。如果说【健康险】是保人的安全,那【储蓄险】保障的妥妥是钱的安全。

行内资深大佬金句:人寿保险是人力资本货币化的科学表达,财务规划就是把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

健康险也好,储蓄险也罢。本质是家庭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服务于家庭财务目标的一种底层工具。

【健康险】常见的有几种,保身故的寿险,保大病的重疾险,保治疗报销的医疗险,保意外残疾的意外险。以人气最高的重疾险来分析一下,罹患重大疾病,赔付一笔钱,这笔钱的金额投保时拟定好,大约设为被保人年收入的3-5倍。确保当事人治疗大病几年间的家庭经济不受太大影响。

推导一下,很容易就理解,健康险的本质上就是保障家庭资产断崖式下跌。是家庭财务风险最后一环。

为什么要买重疾险?

能不买吗?

购买重疾险的理由是补偿当事人患大病后几年的收入。顺着这个逻辑,某人几年都没收入,也不会影响家庭常态的人,就可以不用买重疾险了?理论上是对的,被动收入大于家庭支出,重疾险可买可无。

普通人难以到达这个层次,毕竟要源源不断有蛋吃,老母鸡哪来的?

恰恰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追寻,或者说在打造一只母金鸡,下的蛋够吃一辈子。想想我们国家养老金不就是这样么!

咱们年轻时累积下来的一点点钱,多年以后,再一点点返回给退休的自己。非体制内民众都不敢对国家养老金有较高期待吧!尤其是70后、80后,养老金库日渐空虚,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替代率逐年下降,想要下半辈子姿态优雅些,有条件的必须多元规划,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否则前半生为谁而活?

【储蓄险】市面上值得推荐的就两种,年金险和终身寿险。具体形态咱们不展开,就知道这是一种提前把家庭财富强制储蓄起来,安排到日后使用的一种家庭财务工具。日常应用最多的场景是养老金补充,当然也有教育金规划,企业资产隔离等

买储蓄险有点像养孩子,前期投入很大,很艰辛,可熬过去了,就舒坦享福了。孩子是有情感为纽带的骨肉,再艰辛,绝大部分家长都能把孩子抚育成人,保险是没人性的,冷冰冰的金钱数字,搁进去保险公司的账户,就牺牲掉眼前的满足欲望的权利,不能深刻理解储蓄险的意义,就显得买储蓄险很滑稽,像个傻子似的自己找根绳子把自己绑起来。

其实两者都是需要先苦后甜,反掉人性第一本能才能达到目的。

谁的人生不潮起潮落,顺境时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逆境时就不会手足无措,狼狈不堪。发生人身风险前,反人性配置健康险,提前付出较少成本,转移他日不可承担的损失。疫情发生之前,反人性节制欲望,强制储蓄的家庭也不会面临停工停产后的焦头烂额,企业亦如此,财务杠杆过大或现金流太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堪一击,别说疫情抗不过,常态的市场波动都会完蛋。

在足球场上,如果说股票、信托是场上的先锋,那么企业投资、房产、风险型基金就是中锋,银行贷款、国债、保守基金和储蓄险是后卫,健康险是守门员。作为家庭财务风险管理最后屏障。

保险说到底还是保障家庭财富的安全,【健康险】和【储蓄险】是目前人身保险的两大主要形态,前者防止严重损失,后者防止缓慢消失。

两者为实现家庭财富安全稳固正增长的目标发挥不同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