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娃娃不会受伤

图片发自App

说来有趣,“晴天娃娃”这种人偶,据称是由中国的“扫晴娘”演变而来,习俗流传到日本后,因日本主持祈雨求晴仪式的都是和尚,所以扫晴娘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穿裙子的小光头。

《天气之子》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围绕着历经艰险、冲破枷锁,终抵成功彼岸为骨架,而影片中主人公需要抵达的“彼岸”,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终点。

这样的评价似乎会让人诟病它的“老套”,但它在情节上的突破却让人赏心悦目,我很难忘记这部电影中那个“相聚的瞬间”。我们司空见惯的重逢,大多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动,即便是新海诚老师的前作《你的名字》,于故事的最后,也曾是这般脉脉温情的尾声。但这一次,那个被拯救的女孩从长梦中苏醒,她抬起头来,前来拯救自己的男孩,手上还挂着刚刚挣脱的手铐,凌乱地在空中飞舞着,大叫着她的名字,像是断了线的风筝。

真是以动制静,它成为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我觉得那幅画面美极了,简单而直接,又隐晦地表达了主角的飘零与无助。

而这个隐喻也并非我的意想,倘若真的要抽丝剥茧去解析这个故事的“成分”,会发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不醒的噩梦,稍作遐想,便能洞察电影中那些晦涩而未被讲及的元素:妻子过世的中年男人、相依为命的姐弟、东漂不归的无助少年……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人物像是我们身边的某某。好在画面所讲述的“表象”,细腻而唯美,配上明媚鲜活的颜色,以及略带忧伤却悠扬动听的音乐,藏住了那些不安与无辜,让看不出的观众也不必去体味那些无常之恼,我觉得这便是这个故事的仁爱与聪颖之处。

《天气之子》故事矛盾的核心,用了经典的“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个原则在《钢之炼金术师》中,是不容质疑的炼金术铁则;在《龙族》中,则是以牺牲四分之一生命为代价,换取力挽狂澜拯救世界能力的“公式”;而在《天气之子》这个爱情故事中,这份牺牲却是颇为柔美的纯爱举动:女孩默默地祈祷了无数次,只为换取天空片刻的晴朗;女孩牺牲了自己,让通体“液化”,散发出精灵般的光芒,东京的暴雨得以暂停。

但我无法将这个故事叫作“一个晴天娃娃的觉悟”,因为它又与大多数有等价交换原则的故事不同,故事中的“王子”不愿就此看着“小美人鱼”化成泡沫,这才有了牺牲整个东京数年的晴朗,去换回心爱的女孩重生的冒险抉择。网上有很多的评论对故事结局所付出的代价很是费解,就像我之前也看过的一个评论家,他对窦娥的最后一个誓言颇为不解:窦娥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居然使得整个楚州经历了整整三年的大旱!

而我没有见到的,但却很容易想到,必有甚者会对《天气之子》口诛笔伐:白娘子水漫金山,怎么能以戕害百姓的生命作为代价呢?

我们常常听说,因为故事的精彩,观众和读者把自己代入其中,为其间的角色牵动喜悦与哀伤,被称为“入戏太深”,但上文中“出戏太深”的逻辑,常常令我忍俊不禁。

私以为单从创作上来讲,故事应该只考虑角色之间的关系,而在创作时如果要尝试贴合各种生活伦理,必会被禁锢于“圣骑士的德道困境”中,更没有什么“无巧不成书”了。

而以故事的类型而言,《天气之子》都没有能够“蹭”到灾难故事的边缘,灾难故事中,我们需要凸显出人类的真善美。如果每个灾难电影的结尾,都是出现了一股超自然的神力,化解了所有的危机,使得一切祥和如初,则是对故事的不负责,如果是真实改编的电影,更是对真实事件的不尊重。

当然,故事本身是无法规定只有一种定性结局的,套路与反套路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只有故事内核矛盾的因果报应全都混淆的时候,它才会变成一个不容诞生的坏故事。

况且,这是一个纯情而美好的浪漫故事啊,为什么要探讨它“虚构的纪录片价值”呢?

我还想说,我挺喜欢这样的故事,它并非牵强地展现磨难与励志,而是让我目睹了一场奇妙的旅程,即便对于主人公而言,或许是他一次未能深思熟虑的叛逆之举,但他为爱所为的精神,既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

其实,想要从电影中获得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是件刻意不了的事情。但如果通过一部电影,因小小感动生出一刻慰藉总是好的,这便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多生出一份劈斩荆棘的小小勇气来。

我觉得《天气之子》做到了,晴天娃娃不会受伤,也是我对于美的所有祝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晴天娃娃不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