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用语言交互写文章还有多远?

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同等族群》

以前,我看科幻片《同等族群》中,女主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工作的日常是对着个全触屏说话,然后机器中显示文字。讲真,我对这个语音创作的交互过程是表示怀疑的。人们会用说话写文章?

来源(https://yitianshijie.net/)

直到看到“不习惯靠说话写文章的人迟早会死光”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今年6月份,我参加的一个运营类话题工作坊。分享嘉宾分享了一个号称“日产万字的秘密”的工具——“讯飞语记”APP。我才意识到,这些科幻电影桥段正在变成现实。

工作坊活动后,我确实按照分享嘉宾的方式,在我跟朋友聊天电话中,我一边开录音,记录了我们的对话。这是一个语音转文字变创作的实验,于是,我在跟朋友聊天前,要求对方也用普通话沟通。我做了一点准备,大概对等她关于健身的疑问列了个提纲。有组织、有章法的系统性语音回答了他的问题,虽然过程中语音翻文字有些错误,但,这次试验,我对语音创作文章的效率表示惊讶!以及,这是一个典型的协同创作,这个过程中我与朋友的思维和观点进行碰撞,输出的内容,也比自己独自“憋”文字来的更有效率。突然发现了新大陆既视感。

作为一个业余创作者,实践下来,这个套方法完全可行,如果语音转文字的技术随着科技发展准确度越高的话,我更愿意用它创作。 

说到创作场景,不由得让我想到“录音笔”这个产品。于是去搜索了一下录音笔这个产品,语音智能的产品,这些产品所涉及的场景和功能如下:

老一代的录音笔:

关键字:专业性、24小时长时间录音(电池的局限性、存储局限)、灵敏度、声音压缩模式(痛点:变调)

场景:普通录音(课堂,会议)、电话录音、声音管理(编辑)、会议记录、采访记录、执法取证、录制学习或培训(或者音乐会什么的),也有些作家或者音乐家会用它来录制灵感或者即时想法之类的。


使用人群: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律师等司法工作者。

缺点:技术失真、技术存储局限、电池局限。

可见,语音创作需求从来就存在,只是因为技术等问题被局限了。

参考:https://tech.sina.com.cn/digi/mp3/2013-12-05/05475852509.shtml

新一代录音笔:

在老一代的录音笔基础上。实现录音实时转文字,中英边录边译,专业降噪,多平台同步。

图片来源(京东截图)

从“录音笔”的前世今生看来。其实,一直都有语言创作的使用场景,新闻工作者在不那么智能的年代,就是用语音来创作的。

所以,首先语音创作不是一个被创造的新鲜事物、新鲜需求其次,从京东录音笔的使用场景介绍,销量来看,以及从业者的分享来看,都表明现在已经有一些创作者真正使用新的技术工具改变他们的工作行为方式,我相信这是个趋势。

再者,技术发展已经让录音笔变得很廉价可获得、可用性也增强不少。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看到零几年的科技报道,都是关于续航性能的惊叹,什么“能录制24小时的录音笔!““存储1G的容量”这种技术限制,这些完全都可以突破,云存储解决了内存问题,电池当然还是有技术壁垒,但也已改善了太多。

当然之前在乎的录音音质的问题,我觉得对于文字创作者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是对专业录音笔有诉求的另外一小类发烧友——音乐爱好者,对他们有这个性能上的追求。原来只有专业新闻媒体人、律师等司法工作者有强需求。现在,其实普通的网红就有这种创作诉求,就算是普普通通的人写日记,也可以用语音智能完成(录音笔原理)

这一切都正在发生!而只是我还没有习惯这种交互方式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离用语言交互写文章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