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本书-05-《学会提问》

原书作者:【美】尼尔.布朗;笔记作者:木可sky(个人微信:daimooc);2018年09月27日晚于西安

全文50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 哈佛大学名言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的答案是:1)多问“how”;2)多问“why”;3)多问“why not”。  ----李开复

批判性思维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厉害的武器,而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让你能切实地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本书目前已经到第10 版,也可以看出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如果说上周的《六顶思考帽》是让你更全面的思维,《学会提问》就是培养六顶思考帽中的黑帽,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微博、微信、喜马拉雅、得到等信息的涌入,让我们应接不暇,每天都有人试图改变你的认识与信念。而做为当事人的你,如何使我们的大脑不被人摆布,让你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你的判断不会被人左右,让你的行动有自己的依据,就是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重点架构:

一、了解论题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2、理由是什么?3、哪些词义有歧义

二、分析逻辑

1、什么是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2、什么是描述性假设?3、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三、检验证据

1、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2、你发现了干扰原因了吗?3、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4、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第一章:学会提出好问题

作者首先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与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们要改变思维,明确思维分为两种: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就像海绵一样,持续的吸收,这是属于被动接受型,且对吸收的信息不做取舍。这样的人读书或者看问题,很容易形成别人说啥都认为是对的。没有自己的判断;更多强调的是单纯的知识获取

淘金式思维则刚好相反,比较注重对知识的取舍与批判,就像用水淘金一样,掏去泥沙,留下有价值的金子。更多重视知识获取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的互动

当然作者也强调,读完本书,你不会就立马成为一个具备强力批判性思维的人,你还得不断的练习,刻意练习,才能将这个能力不断的完善。

我们在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领域时,可以海绵式思维多一点,但越深入,我们的淘金式思维越要占据主动,否则你就会成为别人思维的傀儡。

同时也强调,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建立的过程中,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能耐心倾听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去吸纳,鉴别他们的意见,并及时的修正自己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更加精确。

第二章:论题与结论是什么?

如果找不准作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头不对马嘴。

一、几个重点的概念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主要体现“是什么”问题(描述性论题)以及“应不应该”问题(规定性论题)两种论题:

比如:互联网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是什么”问题);

对网络欺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不应该”问题)。

论题分两种:描述性论题与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论题: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结论:就是作者或者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比如:青少年不应该允许吸烟。找到结论后,你的关注重点就是我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这个形成了批判性思维

二、如何找到结论?

1、问问论题是什么:看标题;看文章开头第一段。

2、寻找指示词:比如因此,由此可知,证明,告诉我们等总结性的词汇都会暗示这就是结论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比如开头与结尾。

4、不可能成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等

5、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与作者的背景

小TIPS:自己处理时,一次不宜有太多的论题

简单一点说,论题与结论是论证大厦的两大基石,也就是我们所有批判思维的源头甚至可以说是批判的方向。所以搞清楚论题与结论非常非常重要。本章重点介绍什么是论题与结论,以及培养如何找出它们能力。

第三章:理由是什么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结论(也就是他的理由是什么),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或者不同意。

理由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等其他陈述,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者逻辑依据。结论是不是站的住脚,就看他提供的证据是否充分且全面

一、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这其实涉及到论证过程:他的结论是什么?支持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里头是否正确?若理由不够充分,或者不足以证明这个结论,那整个论证过程是不成立的,这样,得到的结论,也是要打问号的。

二、如何找到理由?

通过提示词找,主要的提示词: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三、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请记住: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它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TIPS:

1、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索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要全面)

2、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与时俱进)

3、理由要尽量的明确,用读者能接受的方式来描述(以用户为中心)

本章主要介绍了理由是什么,以及理由在重要性,以及如何找到作者的理由。充分的理由对应了强健的结论。

第四章: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在你准备评论别人的论点,结论时,先要弄清楚有歧义的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从而防止双方理解不一致导致的不公平评论。

一个词越抽象,越有可能有歧义,比如责任,集体荣誉感等。比如下面的例子。

不同歧义词

第五章: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一般不会很明显的察觉,但往往又是作者觉得理所当然的,同时对结论的判断很大的影响。假设与理由共同构成了对结论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在本章重点说明如何找到假设,以及判定其质量。

假设分为描述性假设与价值观假设。

1、价值观假设: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判断。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种比另外一种更重要。我们要从这个人的背景,信仰去了解其价值观。比如医生的价值观肯定与老师的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在被说服之前,会要求辩论者能提供一些解释来说明:为什么我应该接受隐含在论据中的你的价值观假设。

也许这次讨论我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的价值观… …

也许下次讨论我不支持你的价值观,但我支持你的观点… …

2、描述性假设:解释为什么这个世界以前,现在,未来是这样的看法。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方法:

1)不断思考理由与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在对立的反对立场;

第六章: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过程中的错误手段,作者通过这个来诱导你接受其结论。

作者介绍了13种推理谬误,教你练就推理的火眼金睛。

1、人身攻击:不阐述原因而直接攻击或者侮辱其人。

典型案例:

①这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你怎么能相信他说的话?

②此人生活作风糜烂,你能指望他能谈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

③这个人是拿美国人钱的,你怎么能支持他的观点呢?

2、晕轮效应:使用模糊、情绪化美德词汇让我们不经仔细思考就接受观点。

典型案例:

①这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士,她有决心,信心和勇气,支持儿童事业和环境保护,为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为公正、爱和平等投票。

3、滑坡推理: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会发生。

典型案例:

①如果我们同意开放负面新闻报道,那么报纸上一定都是负面消息,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4、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典型案例:

①如果你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就不能推出这种新药

②假如你的软件还存在BUG,你就不应该推向市场

5、移花接木:利用词语的歧义,前后偷换概念误导。

典型案例:

①我们支持车船税,因为民意调查(对象未必是我们)一致赞成征收车船税。

②我们这项收费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惯例到底是什么?)

6、诉诸公众:利用公众的观点,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典型案例:

①调查显示80%群众支持加薪,所以我们应该全国实施普涨工资应对通货膨胀。

7、诉诸权威:利用假权威观点,通常是A领域权威对B领域观点。

典型案例:

①专家表示房价高的背后推手是丈母娘。

8、砍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典型案例:

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9、两难困境: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典型案例:

①要么加班,要么降薪,否则我们无法度过难关。

10、一厢情愿:因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典型案例:

①今天不可能是周四,我还没有开始准备答辩PPT呢!(其实就是周四)

11、命名解释:抛专有名词,不给出这个词的解释。

典型案例:

①你妈妈为什么最近脾气不好?她现在肯定是更年期了。

12、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干话题转移听众注意力。

典型案例:

①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讨论日本的政治体制比我们的好,看看最近20年发展就知道了,我们前进,他们衰退。(说政治却谈的是经济)

13、循环论证:把论点换个说法,在论证中变结论为理由。

典型案例:

①PPT比板书好,因为PPT以多元化方式呈现材料而具有较强的优势。

第六章:证据的可靠性如何?

将介绍八种常用证据的可靠性,以及如何甄别。

1、直觉:当人说,常识告诉我们,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他就在用直觉(也就是第六感)作为证据。

我们要警惕单凭直觉作为证据而做出的判断,因为直觉本身是无法加以解释的。我们要做的是查明这个依赖直觉的断言,是否有别的证据来证明

2、个人经验:单一的个人经验或者个人经验的全部不足以构成有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3、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常常很具有说服力,但我们仍然要问一下,这个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4、当事人证词:这也是一种个人的经历,遇到这种情况的证词,一定要多多挖掘他给出的结论与结论本身是否有利益冲突。

5、专家意见:权威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他们在某个既定主题了解的知识比我们多。但有一点记住,不要迷信权威。判断标准就是,他是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专业性,以及是否对这个论题有专门的研究?),专家也是人,也会有个人直觉,个人的倾向,比如很可能出现领域A的专家在说领域B的事情。

6、引用套引用:就是信息的相互引用与转发,比如当前的新闻相互间的转发。这个时间,我们一定要对这个信息的引用源头的可靠性有判断。

7、个人观察:观察者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过滤后剩下的东西。对于个人观察的判断,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判断:1)最近得到的观察;2)是几个人同时从多个维度得来的观察。

8、研究报告:另外一种形式的权威,如何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好的来源。因为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以及精确性。遇到研究报告做为证据,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判断:1)报告的来源质量如何;2)时效性是否及时;3)是否可反复认证;4)是否全面考虑;5)是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加入

9、类比:通过两类相似的事务的比较来进行论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从两个方面:1)两个做类比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2)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数据是否有欺骗性

大家一看到用数据来论证就会觉得很有说服力,但其实统计数据能,而且经常会,撒谎。我们应该努力辨别出错误的统计数据式的推理。

一、明确数据的来历

统计数据只能是基于事实的估计,我们一般看到数据,要问一下“作者是怎样得到这个估计的?”.

典型案例:

①中国估计有6750万套空置房。(来源出处不可查)

二、很有迷惑的平均值

平均值分为三种:

1)平均数: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最常用)

2)中位数:所有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

3)众数:所有数值按从高到低排列好,然后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比如一个数据,说足球运动员的平均工资是100W,但事实上,薪酬最高的运行员一年能拿几千W,这样会急剧拉高这个平均数,所以这个时间,用中位数来表示,更能说明问题。

三、警惕遗漏信息的骗局

典型案例:

①新的汰渍洗衣粉洗衣效率提高了30%(是和谁对比?也许其它产品更高)

四、相对值类数据来描述风险减少可能具有欺骗性

典型案例:

①我明年的销售目标是销售额是比今年增加500%(今年我的销售额可能是零,再增长500%也还是0)


写在最后:

前面三章是介绍了批判的三要素:论题,结论,以及理由,找到了这三个点,你就有了批判的目标。

后面就是重点的介绍实战的批判方法,如何批判如何防止被谬误误导,如何不被数据迷惑,如何找到推理的不合理等。

最后强调一点,有了这些批判方法这盘菜,更主要的是在工作中,多去练习,有意识的练习,比如:看到数据论证,你要想到,这个数据的合理性,可靠性,来源等。只有这样,批判思维这盘菜,才会被你真正的吃下并吸收成为你的脑细胞。

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要求他能接纳各种观点,理性的批判这些观点,然后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完成从接受-->评价-->行动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周一本书-05-《学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