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纵谈——何为长三角

序章:我成长的地方紧挨着长三角地区,各方面都深受这片区域的影响,如今长三角扩大化勉强也将我的故乡纳入了区划范围。所以对于长三角从情感上来说,是亲切和熟悉的。读书时候曾短暂的在北方的一个沿海城市生活了几年,然后便来到上海工作,一直到今天。这些年得益于从事铁路轨道交通方面的工作,跑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百余个城市,到达三分之二的中国国土,尤其对于长三角地区自发展开了许多的研究工作。当你越加深入研究下去,这种热爱也便越加深刻。今天着手去写一些关于长三角的内容,所涉及的信息在网上也都可以搜查到,我只是对这些内容稍加整理并辅以自己的看法,整理成为系列文章。与其说是文章,更像是杂谈,也许并无逻辑,也并不能妙趣横生,但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思维停止了转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写下这样一句,流传千古。万物恒定变化,自然更替是世界运转的根本定律。刘禹锡在千年前写下这首诗句的地方,恰恰正是此时“长三角一体化”城市之一——扬州。彼时扬州还是天下第一繁华之地,譬如今日的上海之于全国。历史的变迁,时空的变化,不变的是变化是恒定的。

时至今日,上海便由古时海滩涂里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统领长三角地区的带头大哥——国内经济第一大都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华东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根据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正式定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区域,总体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区域常驻人口超2亿(日本全国人口1.25亿),gdp占比全国近25%。

长三角区域简示

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

以下是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沿革: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1842-1949年),是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中国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2019年1月,安徽全部16个市已经全面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包括皖北。

自此最终形成了含括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区域的长三角区域和由其中27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中心区。


长三角地域全域


长三角中心区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介绍

这些整理自百度百科上的关于长三角的简单介绍,大家多多少少都会了解一二,稍微感兴趣的人大概早已耳熟能详。之所以整理出来,是方便对长三角的地域情况,构成因子以及发展轨迹做个简单的梳理,由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从区域最北端的苏北城市徐州,到最南端的浙南城市温州,最西边的皖北城市阜阳,到最东边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也正因为我所参与过的交通工程项目遍布了整个长三角地区,才得以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也因此而对许多地方留下了个人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带着极大的个人情感,这也在所难免。

早在十年前,我沿着胶济线转京沪普速铁路到达上海去看那年的上海世博会时候,便注定与长三角结下了缘分。后来我沿着东部海岸线坐着大巴经历整整一个夜晚再次到达上海时,才有了后来发生的许多故事。


杭州西湖


上海陆家嘴


苏州园林


苏州的工业园

在杭州钱塘江南岸寂静的沿江跑道上跑了人生第一个十公里的长跑;在无锡美丽的蠡湖湖畔完成了人生唯一一个半程马拉松(迄今为止);与同伴历时十个小时刻苦铭心的一百公里上海骑行苏州的历程;与同事自驾沿着沪蓉高速转京沪高速从上海出发拜访连镇铁路沿线的业主一直到达淮安的峥嵘岁月;苏州西山岛的太湖三白和碧螺春,在苏州上空放飞无人机俯瞰城区的园林;西湖边一圈又一圈的徒步,浏览湖光山色,领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盛景;宁波的慈溪口的草莓,舟山沈家门的海鲜,岂一个新鲜可概况;从皖南宣城的绩溪徒步穿过徽杭古道可以到达杭州的临安,在体验古代徽商走过的路途当中看今日的皖南山水。



舟山海边的群岛


黄山风光


皖南徽派古宏村


温州楠溪江的山水

由沪杭转杭甬转甬台温穿过浙江到达浙江最南边的温州,看这座曾经诞生了永嘉学派和温州经济模式的山水小城是有着怎样的一个巨大的发展差异;数次到达徽州,攀爬俊秀的黄山,留恋于宏村的世外桃源;与之对比的是皖北地区的发展滞后,辽阔的平原上生长着绿油油的麦子,麦芒像一根根针刺向穹苍,却使我看到了生命炙热燃烧的火的意志,我称之为“燊”;拥有千万人口级的“大城市”阜阳,四省交界之地的宿州,曾经富有矿产资源的淮北,昔日同徐州等齐拥有战略交通要位如今衰落的蚌埠等等;那个肩负着带动安徽全省发展的“两个胖子”合肥,一边背负着吸血大魔王的骂名,一边使出吃奶的力气奋力的凝聚全省力量也终于长成了真正的胖子。工大新校区门口的小吃摊群不知道是否拆迁了;被三家瓜分了的巢湖,那个原来破败的市区不知道这十几年时间是否发展的像个样子了;有着安徽省内第二位身份的芜湖,傍着浩浩的长江却难以掩饰其尴尬的境地,跻身在南京合肥这样的大佬身边,做不了小弟,做大哥又没实力,不知道长三角一体化能给芜湖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同样尴尬的还有安庆,可以说安庆似乎已经并不尴尬了,某种意义上说早已失去了竞争力,一边看向长三角一边转头看看隔壁的大武汉。


新时代下的皖北乡村


皖北平原上初夏时节的麦田和村落


皖南山间的水田和人家


即将合拢的南京五桥

南京在安徽省内的两位铁打的小弟——滁州和马鞍山,别的应该也不多想,紧紧围绕着南京做对接,围绕着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做文章,一边做好南京都市圈的好成员,一边看着省内大哥合肥的脸色,然而马鞍山的退步和滁州的进步一样迅速;而南京这个唯二带京的城市,带着某种霸气和班底,就像玄武湖边上的南京火车站,面前开阔的一片天地却也就是个城市里的湖。如今推出江南江北双主城,大力推进发展智能和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大力修建连通省内外城市的公路铁路交通等等。镇着这环南京一片场子,带着南京都市圈省内外的一众小弟们发家致富,适度对中部地区有所带动大概就很不错了吧,就像南京的外号叫“大萝卜”,说的就是南京像个实心大萝卜一样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而与南京大战了八百回合的网红城市杭州,虽然工科成绩一塌糊涂,奈何凭着几手漂亮的身法,先进的思想和开放而活跃的社会经济环境,网红的发出了紫色;上海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大哥依旧稳,只是大哥早已无心国内事务,目标看向了国际世界,誓要拿回曾经远东第一大都市的桂冠,不过很难。人们大都看到了上海开放包容的一面,却看不到上海在许多方面更是保守和封闭的;浙西那一片好山好水和黄山一脉相承,我真正到达过的只有衢州,景色是美丽的,民风是淳朴的,与黄山一样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去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举措上与“温州模式”齐名的另一个模式“苏南模式”所代表的典型地区苏锡常和南通,如今却面临着很大的发展瓶颈。苏锡常产业模式雷同,以围绕上海做服务配套为主,面临产业升级和城市之间如何高效配合,增加凝聚力一体化,避免内部无意义的竞争消耗,以及在上海的强势影响力中如何保持独立性等等许多问题。而南通未来伴随数个公路和高铁线路的陆续连通上海,以及定位为上海第三大机场的南通新机场的建设,将极大的加强了同上海的联系,然而长江入海口之宽阔终将让南通同上海的联系大大的弱于苏州,苏州在上海的强力辐射之下尚且如此,那南通呢?


玄武湖边的南京主城


太湖和湖中的岛

南通再往北,徐州宿迁连云港和淮安之间的传统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盐城等等研究的就相对少了很多,暂且不说;至于皖北的亳州,有了阜阳亳州大可计入阜阳来研判了。淮南六安属于合肥都市圈的铁杆小弟,也可以不做单独研判。池州铜陵是沿着长江的小体量地区,也可以不用研判。宣城临近杭州,曾经在很早以前看到过那里密集交织的水田,盛产着水稻和水产品;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圈,同样是个跨省的经济圈概念,包含皖北的宿州等几座城市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等,还有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不过淮海经济圈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个文化地域的概念,叫他淮海文化区会更合适,简单的说就是地域文化相似,经济很难形成一体化,其中最有实力的城市是徐州,也难以形成太大的凝聚力;浙西和浙南的很多城市比如,金华丽水等并没有达到过,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也便不说;以及镇江这个城市在江苏省内的尴尬是尤甚的,身在长江南岸,自诩苏南城市而苏锡常往往又不带镇江,近年来经济发展有多显颓势,我觉得镇江反而应该多多走向南京或许更好一些;湖州嘉兴绍兴三城,并非不了解,也不是不发达,只是身边大神环绕,上海,杭州,苏州,宁波个个武功盖世,三城也就安生的过自己富足的小日子罢了。


六安的大别山


建设中的合肥新区

南京这座城市,总是让我觉得有一种落魄贵族的既视感,他的地理位置恰好在整个长三角区域最中间的位置,长江穿南京而过与京沪线成十字交叉,长江北面就是江淮地区北方人的文化特征逐渐浓厚,长江以南是典型的江南地区。南京距离经济中心上海不远又不近,刚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同上海有紧密的联系,然后向北向西又可以辐射内陆,这也是今天很多大区级的总部设置在南京的原因,包括东部战区总部。我喜欢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和沉稳踏实的城市性格,所以最后又单独说了一下南京,但应该再多一些活力就更好了。

絮絮叨叨的写下了四五千的文字,对于各个城市的点评纯属个人的闲扯胡谈。以这样的一篇混乱的文章作为对长三角研究系列的开端,也符合其杂文的特质。

上海的阴雨天气似乎转为晴朗,天气渐热顿觉一丝困意,于是掷笔。


金色麦田里的守望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三角一体化纵谈——何为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