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越大,越喜欢往后看。人生在世,唯有美食和爱,值得一忆再忆。年终总结一下那些年吃过的,总在记忆里时时浮现的,伴随成长的小零嘴。
一
白馒头夹豆腐乳
上小学时,从家到村小学的路上,有一家小卖部,小卖部面朝主街的一面只有一扇窗户,窗户离地大约有一米三左右,矮小的我,需要在窗户下面的青石板上,再垫一块砖头,才能够到。我不爱吃什么糖啊,酸酸粉什么的,我最好的是店里,二毛钱的白馒头夹一块豆腐乳。
妈妈让我买作业本,买铅笔剩下的钱,有时我不上交,偷偷地攒起来,够两毛了,我就一溜烟地跑到小卖部,搬块砖头,踩上去,大声地说:喜明爷,我要一个馍夹腐乳!
那个身姿挺拔的高个中年大伯,就会慢悠悠地踱到窗口,从馍筐里拿出一个热乎乎的白馒头,熟练地掰开一个口子,夹一块豆腐乳放进去,然后,居高临下地站在窗口,打开窗纱,把馒头递给我:妞,赶紧吃吧,热乎着呢。
我一把拿过馒头,转身顺着被压路机压得十分平整,还没铺上沥青的土路,来到通往小学的岔路口,翻身爬上了路边的老槐树,坐在粗粗低低的枝桠上,把馒头掰开,用馒头把那块豆腐乳压平,在馒头上抹匀,然后一口咬下小半个馒头,腐乳软软的咸与馒头糯糯的甜,一下子就充满了口腔,馒头不算大,开始吃得太快,很快就剩小半个了,舍不得这么快就吃完,于是我开始小口小口地抿,再怎么小口小口地吃,总有吃完的时候,我意犹未尽地从树上跳下,拎起书包,回味着豆腐乳特有的醇香,慢吞吞地踢着小石子家去。
二
烧饼夹豆腐串
上初中后,离家有五公里,每天呼朋引伴,一大群人结对骑车去上学,一路上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也不觉得有多远。
每天10点左右,课间操时,校门口会来一辆三轮车,一位三十来岁的妇女,收拾得比较干净,一头利落短发,显得格外精神。她只买一样,就是烧饼夹串,一只大大的竹筐里面是新鲜出炉的芝麻盖烧饼,两面都很焦,尤其是有芝麻的那面,中间那个大圆,黄黄红红的,洒满了芝麻,看得我垂涎欲滴,等得我抓耳挠腮。
一只大锅支在简易的煤球炉子上,透过锅盖,都能闻到诱人的香味,打开锅盖,里面翻滚的是一个个折好的豆腐皮,和一串串用竹签穿好的豆腐串,我最爱吃的是豆腐串小小的呈菱形的一块,中间被切成一道一道的,稍稍炸过的表皮皱皱的,吃起来很有嚼头。
五毛钱就能买一个烧饼夹一个豆腐串,或者你也可以一个烧饼夹两个豆腐皮,也是五毛。
只见她麻利地拿起一个烧饼,用筷子把前后皮戳开,然后在中间用刷子抹上豆瓣酱,辣椒酱,豆腐串往里面一塞,烧饼和上装袋,顺势抽出豆腐串的竹签,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说不出的好看,每次看得我哈喇子都在嘴边转几转。每次她的小车旁都是围了一群等着吃的小豺狼们,有的时候,等一个课间也排不上号,不过不用担心,中午她还会再来卖一次。
所以有的时候,为了吃她家的烧饼夹串,我就呆在学校,中午不回家,也就有了跟妈妈要零花钱的理由。
寂静的午间校园,香喷喷的烧饼夹串,超级简单的几何作业,真是完美!
三
北京肉饼
高中时,学校旁边有个店,名字叫做北京肉饼,其实就是买的各种馅料的菜馍(夹馅的烙馍)。
因为大家都很喜欢吃菜馍,所以我们寝室的八个人,每逢大考结束,就会到这家店犒劳一下自己。
这家店的饼口味颇多,我们每次都要吃够五个才收手,我们最喜欢的是茴香鸡蛋的,既没肉饼的油腻,又有荤菜的浓香,圆圆的一大个,被切成八份,刚好一人一个,边吃边吐槽学校的老师,畅想一下摸不着的未来。被高考压抑得黑白生活里,这块团团围坐的菜饼是为数不多的彩色。
四
涪陵榨菜
上大学时,学的是地理专业,有时要到没有人烟的野外的荒山上,进行实践课,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所以我们都会自备吃喝。
火腿肠夹面包,吃起来油腻腻的,不是我的菜。饼干太干,口味单一,不受欢迎。几天下来,最受爱戴的居然是涪陵榨菜。
真不愧是中华名吃啊!配馒头,嘎嘣脆,配面包,也相得益彰,中和了面包的甜腻,别有风味。
最重要的是便宜啊,不管是家境好的还是家境不太好的同学,购买食用都毫无压力,每到饭点,大家席地而坐,就着榨菜,吃着馒头或者面包,分享着零食,探讨着作业,议论着八卦,漫山遍野,都是青春的美好。
这物美价廉的小小的榨菜,陪着我们翻过一座座山,画出一张张地图,为我们的毕业报告立下了汗马功劳 。
岁月荏苒,这些不起眼的小零嘴,在记忆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不时扣打我的心门,温暖了岁月,温柔了人生。